泰山石刻多,有处石刻字数了了,却装满了近代中国的知识

泰山石刻数量多,碑刻摩崖1800处。天文地理、时政心志无所不包;署名也多种多样,官职加名字者居多,也有署名“泰安府宗室”“展现皇族身份。也有很多石刻没有落款署名,甚至有幽默好事者不想留名,故意多此一举署名为“不必留名”。而袁克文在云步桥的题刻“寒云”两字,即使用来描述云步桥景色,“寒云”两字也是袁克文的号,只用两个字就颂景留名,可谓巧妙。

泰山石刻多,有处石刻字数了了,却装满了近代中国的知识

图:泰山石刻多,爬泰山看日出令人遗憾的淡化了“石刻”的瞩目。


同样是在云步桥之南,还有一块石刻:内容奇特、署名是谜,而年号也别有心思。

整个石刻字数不多,却蕴含了丰富的近代历史,可以称之为“季半无”石刻。

石刻内容为:

逃亡二十五日,登此第一高山。

共和八年十月十有七日。季半无。


泰山石刻多,有处石刻字数了了,却装满了近代中国的知识

图:摩崖高146厘米,宽109厘米,大字径26×26厘米


1. 何为年号“共和”

民国时期约定俗的年号是“民国”,民国元年为1911年。该石刻的时间为“共和八年”,其实“共和”纪年法绝少使用。

历史上西周曾有共和时期一说,指周厉王逃离镐京至周宣王登位的时期,即前841年至前828年期间。而共和元年是公元841年,也是中国历史有确切纪年的开始。

此处的共和和西周没有关系,但是为什么不用“民国”呢?

“共和八年”是指“民国八年”,即公元1919年,全国多地游行抗争,时局不安。此前的护法运动、南北和谈均以失败而告终,当年民怨沸腾,民国并未共和,所以石刻用“共和”而不是“民国”来纪年,应是对“民国”现状的否定。让我们看看“共和八年”发生了哪些事情?

• 2月20日,南北政府和平会议,段祺瑞授意“和谈只许失败,不许成功”,3月会谈破裂。

• 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北京学生3000余人举行爱国游行示威。

• 6月3日,北京学生街头讲演,遭军警镇压,两日近千名学生被捕。

• 10月1日,沪津鲁豫等七省市代表到新华门请愿总统府,当晚全部代表被捕。

• 10月10日,天津5万学生与警察发生冲突;

• 10月10日,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国民党”前冠名“中国”二字。

泰山石刻多,有处石刻字数了了,却装满了近代中国的知识

图:北京五四运动


2. 题刻“逃亡二十五日,登此第一高山”

1919年的泰安,已成南北交通的重要一站。当年4月,毛泽东从北京启程去上海,送行赴法留学生时,途中下车登泰山,也是唯一第一次攀登泰山。

从“季半无”石刻的内容来看,可以推测为某爱国人士(学生或者革命者)抗争活动,后被通缉,逃亡途中途经泰安。在逃亡第二十五日的1919年10月17日,登山题刻。

那这位爱国人士是谁呢?

3. 署名“季半无”为何方认识?

可以断定“季半无”是字谜,并不是真名。因为当时题刻者处于逃亡之中,不便留名。“季”字去掉一半是“禾”或者“子”。另外一种说法是“季半无”指“系子”,也就是姓“孙”,也有道理。

泰山石刻多,有处石刻字数了了,却装满了近代中国的知识

图:“季半无”可以推测姓氏为“孙”


有人把“季半无”引申为作者是“孙中山”,则过于牵强附会。从史料记载,孙中山没有登过泰山。并且1919年10月10日,孙中山也做了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就是改组“国民党”为“中国国民党”,所以这个时间也与逃亡二十五日并不相符。

所以把“季半无”石刻的内容串起来,可以大胆推测:一位“孙”姓的心怀共和的爱国人士,因为参加抗争救国活动,遭到通缉,逃亡第二十五日,途径泰安登泰山。

后记:

研究这个石刻时,可见资料错误多,署名“季半无”,有人看成“李半无”,有人看成“季关无”;更有甚者把“共和八年”记为1938年。事不大错误多,应该采取更严谨的态度。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8

标签:泰山   石刻   步桥   泰安   高山   爱国人士   摩崖   年号   纪年   共和   国民党   北京   民国   字数   近代中国   知识   内容   学生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