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遗忘和选择性记忆的母亲

“妈,小时候,我拣一担猪粪交给生产队,计多少工分啊?”

“不记得了。”

“放牛,一年多少工分呢?”

“忘了。”

因涂鸦的需要,打电话给母亲询问我年少的事情,母亲给我的答案多是“不记得了”,或者是“忘了”。我禁不住疑惑起来:母亲是急于遗忘吗?

对于一位八十九岁的老人,神志清醒,耳聪目明,尚能养鸡种菜,生活完全自理,这已经是多少年修来的福报。遗忘或许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毕竟谁都抵抗不了岁月的侵蚀和磨擦,金属都会发生疲劳损伤,何况人的血肉之躯呢?

但是,我又觉得,遗忘之于母亲,不是一件肯定的事实。我们的生日,父亲的点滴,邻居对她的好,如此等等,她都能如数家珍。尽管母亲没有文化,不曾上过一天的学堂,但是,从某种角度上讲,她俨然成为了我们这个家庭的一本活词典。诸如,父亲去世后,侄子常来帮她做农活;邻居张叔叔,“双抢”时帮她抬过打稻机;打农药中毒时,汪阿姨的一碗红糖水救活了她。更远的,二姐两岁多高烧不退,大伯父深夜抱着二姐一路小跑三十华里赶到县医院,捡回了二姐的一条性命;父亲在六安住院期间,她生病卧床不起,村里的张大伯用板车把她拖到乡医院做手术。这些对她好的人和事,深深烙进她的记忆深处,每次回家,她都会不厌其详地和我提起,并嘱咐我,要记住别人的好。

中午,躺在沙发上,随手翻阅《后稷传说的多元化叙事与选择性记忆》。我忽然明白,母亲并非急于遗忘,而是选择性记忆。

什么叫选择性记忆?人们往往只能记忆对自己有利的信息,或只记自己愿意记的信息,而其余信息往往会被遗忘。这种记忆上的取舍,就叫选择性记忆。选择性记忆是传播学中受众选择性理论中的一点,它是指受众总是根据自己的需求,在已被注意和理解的信息中挑选出对自己有用、有利、有价值的信息储存在大脑中。

母亲记住的都是对她好的人和事,对于曾经经历过的苦难和遭遇,她都遗忘了。或许,对母亲来说,这些对她好的人和事,才是对她有用、有利、有价值的信息。是啊,八十九年,经历过太多的人事。

记得还是十年前,曾经和一位禅师讨论过“记忆”。禅师说,错过的人不会回来,那些让自己尴尬的事,也不能让时光倒流,让它从未发生。但是我们的记忆却能选择,不要自己走进死胡同,那些事和人,选择性忘记,对自己也是一种解脱。

母亲不信佛,也不知道什么叫禅。平日时,我们念兹在兹,访道问禅。可是,我们都忘了,真正的禅师不在深山处,也不在庙宇里,禅师就在身边,在眼前。

每一位善良的母亲,才是我们无须寻找的生活中的,真正的禅师。

选择性遗忘和选择性记忆的母亲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0

标签:选择性   不厌其详   念兹在兹   双抢   耳聪目明   母亲   记忆   都会   工分   禅师   受众   邻居   有用   父亲   旅游   信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