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内配印象


总第1837期


  约50年前,我和这家企业就发生过联系。

  那时候,企业的名字还没有这么洋气,叫“孟县机械厂”。前两个字表明属地,后三个字是企业类别,简明易懂,一目了然。虽然村里绝大多数人没有进过这家县办企业,但相邻的立义村有一个大家熟悉的公社机械厂,到处充斥着铁器撞击、铁锤敲击的巨大噪音。以此类推,大同小异,县机械厂也同样应该具有硬梆梆的金属质感。

  当时,任何一个工厂,都是农村孩子无限神往、高不可及的天堂,更何况是县城的企业。繁华热闹的县城,对十五六岁的农村孩子来说,其实和北京、上海没有什么区别。城里有楼房,城里有饭店,城里有招待所,还有电影院。马路边的路灯彻夜通明,这样的繁华和奢侈农村人简直无法想象。所以,当有一天我们班里的一个同学突然消失,并很快传出他已去县机械厂当工人的消息时,在学校和村里引发了震惊、羡慕和嫉妒的巨大冲击波。

  是啊,他太幸运了。并且他不是去公社机械厂,而是直接高升到县机械厂;他不是出差一天两天就回来,而是正儿八经去上班,永久离开农村成为了城里人,绝大多数人的心里都有一种无法表达的眼红和不满。尤其是他第一次休班,穿着一身崭新的蓝色劳动布工装,骑着那辆“飞鸽”牌自行车从街上经过,很夸张地与街坊邻居打招呼的时候,那种人上人的体面和自豪,对朝夕相处的同龄伙伴是多么强烈的刺激啊!

  村里有人进城当工人,当然是一件好事。朴素的人心在自宽自解中常常会被无奈抚平,不会容许羡慕和嫉妒长久盘踞。很快,村人的眼红和不服气就被一件惠及全村的好事完全稀释了。

  大概是半年以后,我这位同学从厂里休班儿回来,自行车后座带了一个焊制的饸饹床,最惹眼的部件其实就是中间那个汽缸套。三角铁焊成的架子像撑开的八字脚,稳稳当当斜拄在地上,中间那个汽缸套起明发亮,似乎还有细密的波纹,在太阳映照下毫光四射。

  一块车好的圆形铁板焊上连杆,做成了可以自动调心的活塞,正好和缸套的直径吻合。他在厂里学焊工,半年来一直记挂着村里那个快要散架的老榆木饸饹床。因为封闭不严,压饸饹时四处跑冒,既浪费粮食,还很难清洗。他请求师傅帮忙,利用打下来的边角废料和次品缸套,焊成了这架饸饹床。

  那天傍晚,我家院子里明灯高悬,高档次的机制饸饹床试用表演即将闪亮登场。那台老旧歪斜的榆木饸饹床完成了使命,被破成劈柴填进灶膛,炉火熊熊,一锅热气腾腾的红薯面窝窝头揭锅了。我揎拳捋袖,用一双长筷子串起三块窝窝头,填进光滑明亮的汽缸套里,把带着连杆的活塞压进缸筒。另一个人用力下压杠杆,新鲜的红薯面饸饹便从底板的网眼中徐徐挤出,绵绵不断,粗细均匀,散发着红薯面特有的甜丝丝气息。

  灯火映照着人们兴奋的笑脸,早有巧妇做好了烹调的准备:火炉上的热锅里熬一块儿猪油,油烟升腾时丢进几片蒜瓣,“刺啦”一声,香气四溢,一大盆美味的饸饹面很快端上了台面......

  县机械厂生产的汽缸套就以这种极偶然的方式亮相农村,照进俗世生活,嵌入我的记忆。传统农耕与工业文明的意外相遇,让我们这些足不出户的农家子弟增长了见识,知道了犁耧锄耙之外,还有游标卡、标准件和光洁度。汽缸套和饸饹床以实物形态,向我们展示了县直企业的讲究和精致,但那个远在20里之外的工厂仍然是我的未知之谜。

  10年之后,我从学校调到了县政府机关。一条东西大街贯穿县城,县政府在中间,机械厂在西关,相距约有三四里地。时间长了,我渐渐明白,这个企业是县里的利税大户,号称“财政支柱”,是县政府的心肝宝贝。对这个“财神爷”,领导们自然会高看一眼、厚爱三分,在各种讲话、报告和新闻中频频提及,知名度相当高。但因为我的工作性质与企业联系较少,尽管距离不远,我却从来没有到这家企业参观过,对企业的印象仅仅停留在一种空洞的好感。

  姑家的表妹从河南财经学院毕业了,她学的是财务管理专业,成绩很优秀。当时正规院校的本科毕业生还比较少,能分配到县里的更不多。各级政府机关、事业单位都争着要人。但是表妹和她的几个同学却反弹琵琶,选择了到县机械厂去上班,而且雷打不动,坚定不移。表妹的固执让姑姑大失所望,她和一般的大学生家长一样,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念头,想让自己的孩子进机关,吃皇粮。风不刮,雨不淋,旱涝保收,既体面又省心,但她显然没有说服自己有主见的女儿。于是姑姑专程来到城里,责成我出面做工作。再三强调,务必让表妹回心转意。

  我未必能完成这个任务,但我内心赞同姑姑的价值观。一个女孩子,到机关工作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我要有理有据说服她,必须对企业有个基本的了解。带着一种“拆台”的倾向和“挑刺”的心态,我第一次走进这个名头响亮的企业。

  确实出乎我的预料。整洁的厂容厂貌完全颠覆了我对机械制造业的固有印象。厂区很大,道路纵横,格局严整,法国梧桐的浓荫为整个厂区洒下一地阴凉。库房前叉车来去,厂房内航车往返,成品和半成品整整齐齐地码在得体的位置。所有的工位都在有条不紊地工作。紧张有序,忙而不乱,随处感到有一种气息潜滋暗长。那是一种前景光明的自信,一种胸有成竹的从容。我第一次感觉到,真正好的企业,都有自己独特的气质,可触可感,但无法复制。

  这天中午,制作饸饹床的那个同学陪我在他们职工餐厅吃饭,他已经是一个车间的小头目。这顿饭吃得时间很长,原来不善言谈的他,说到企业,竟有些眉飞色舞。

  他说,这个厂在全地区、全省大名鼎鼎,省里、部里和中央的大领导都来参观。他直言不讳地说,自己文化水平太低,好机器、好设备操作不了,连说明书也看不懂,根本适应不了企业发展。他说,现在的专业岗位招的全是大学生,只要有真才实学,很快就能在企业显山露水,有真才实学的人在这里不会被埋没。他举了好几个例子,极力让我相信企业的盛况和前景。我一边听他的介绍,思想却一直开小差:一个企业能让员工如此死心塌地,忠心耿耿,该有什么样的魔力呀!

  多年未见,离开时我们两个人在厂门口照了张合影,特意把企业的招牌摄入镜头——“中原内燃机配件厂”,白底黑字,在中午的阳光下分外醒目。从孟县,到中原;从机械厂,到内燃机。名称的变化绝不仅仅体现在字面意义,它意味着企业发展的定位更准确,方向更清晰,气派更宏大。超越了大路货,走向了专业化。中原,是个能够闪转腾挪的辽阔空间,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我已经相信,这个气派的名字一定会为企业赋能,任其在更高远的天地间展翅高飞。说服表妹的事,就此搁浅。

  在县政府机关工作了几年,恰逢机构改革,我调到了焦作市直机关。100多里的空间距离说远不远,说近不近。但时间长了,与县里的工作联系逐渐减少,很多人、事慢慢淡出。但中内配的消息,似乎若断若续时有所闻。特别是在每年焦作市“两会”期间,参加孟州代表团讨论时,总能见到中原内配集团选出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内行的人都知道,每届代表和委员的名额有限,但标准很高。既要照顾到方方面面、各个界别,又要能体现先进性、代表性。中原内配每届都有自己的代表和委员产生,这本身就说明它在企业界的重要地位和长久影响。

  2019年秋天,我忽然接到了孟州市发来的一张请柬,当地领导邀请孟州籍在焦作市直工作的相关人员,回老家参加经济振兴座谈会。其中主要议程是参观几家企业,排在第一位的就是中原内燃机配件厂。我二话没说,踏上了回故乡的路。

  县城的格局太小,施展不开手脚,中原内配已经在多年前迁到西部岭区,在紫金山下择址新建。我随着大家出出进进,参观几条主要的生产线。令人惊异的是,车间里随处可见褐发碧眼的高鼻子老外。巨大的设备宛如庞然大物,但均匀的切削声却犹如天籁,舒缓得体,徐徐有致,好似企业平静的呼吸。我忽然意识到,企业其实也是一个生命体,有自己的血相指标,有自己的健康肤色,有自己的脉搏心率。在中原内配的新厂区徜徉,即便你不是内行,即便你不懂得生产和经营,你也能直观感觉到这个健康的肌体正澎湃着生命的活力。

  会议室里温暖如春。薛德龙董事长如数家珍,介绍这个企业的峥嵘历史。他是和这个企业一同成长起来的,熟悉它走过的每一个历史节点。大家聚精会神地听着中原内配传奇,半个多世纪了,岁月饱满,枝头花开,每一步都踏上鼓点,铿锵有力。我听到他开始介绍集团企业的海内外布局,赶紧拿起铅笔,用极为潦草的字体,快速记下中原内配集团的成员企业:

  中原内配美国有限公司,位于美国底特律市;

  中原内配俄罗斯有限责任公司,位于雅罗斯拉夫尔;

  中原内配上海电子科技公司;

  中原内配南京飞燕活塞股份有限公司;

  中原内配安徽有限公司......

  太多啦!大约27家分布全球。他说得太快,我跟不上,记不全。但是,我粗线条记下的这些世界各地的成员企业,已经给我勾绘出一个大致轮廓:50年前饸饹床上那个气缸套的生产厂家,现在已成为领先业界、享誉全球、专业化生产的强大企业帝国。

  我登上厂区背后的紫金山,这是一个俯瞰平畴的制高点。岗岭逶迤,层层叠叠,中原内配厂区沐浴在明媚的阳光里。在中国,紫色是道家的专用色彩,紫金,紫竹,紫霞,紫阙......一切皆因老子过函谷关时头顶那掩饰不住的一团紫气。

  脚下的紫金山一定与道家有什么渊源吧?千顷秀色从山岭前向远处铺展,我一直有个疑问挥之不去:为什么会在这个沃野千里的“中原粮仓”,在以农作物高产闻名的黄河北岸,在工业基础并不深厚的孟州大地,会崛起这样一个闻名世界的现代企业集团?而且60年来长盛不衰,经风历雨,越做越大。是他打造世界品牌的理想愿景吗?是他领先业界的使命意识吗?是他创新超越的执着精神吗?是他一诺千金的经营诚信吗?

  这样的文化表述何其耳熟。这样的企业理念并不鲜见,但为何偏偏中原内配成了凤毛麟角?

  我想起了老子《道德经》里那句话:“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是啊,大道至简,知易行难。字面上的道理并不艰涩,很多人都能说得头头是道。但关键的问题在于,春雨润物,点滴入地,中内配做到了,做实了!

  中原内配的制胜之“道”,并不在文字里,而在作风上,这才是真正的发展秘笈。

约50年前,我和这家企业就发生过联系。

那时候,企业的名字还没有这么洋气,叫“孟县机械厂”。前两个字表明属地,后三个字是企业类别,简明易懂,一目了然。虽然村里绝大多数人没有进过这家县办企业,但相邻的立义村有一个大家熟悉的公社机械厂,到处充斥着铁器撞击、铁锤敲击的巨大噪音。以此类推,大同小异,县机械厂也同样应该具有硬梆梆的金属质感。

当时,任何一个工厂,都是农村孩子无限神往、高不可及的天堂,更何况是县城的企业。繁华热闹的县城,对十五六岁的农村孩子来说,其实和北京、上海没有什么区别。城里有楼房,城里有饭店,城里有招待所,还有电影院。马路边的路灯彻夜通明,这样的繁华和奢侈农村人简直无法想象。所以,当有一天我们班里的一个同学突然消失,并很快传出他已去县机械厂当工人的消息时,在学校和村里引发了震惊、羡慕和嫉妒的巨大冲击波。


中原内配印象

是啊,他太幸运了。并且他不是去公社机械厂,而是直接高升到县机械厂;他不是出差一天两天就回来,而是正儿八经去上班,永久离开农村成为了城里人,绝大多数人的心里都有一种无法表达的眼红和不满。尤其是他第一次休班,穿着一身崭新的蓝色劳动布工装,骑着那辆“飞鸽”牌自行车从街上经过,很夸张地与街坊邻居打招呼的时候,那种人上人的体面和自豪,对朝夕相处的同龄伙伴是多么强烈的刺激啊!

村里有人进城当工人,当然是一件好事。朴素的人心在自宽自解中常常会被无奈抚平,不会容许羡慕和嫉妒长久盘踞。很快,村人的眼红和不服气就被一件惠及全村的好事完全稀释了。

大概是半年以后,我这位同学从厂里休班儿回来,自行车后座带了一个焊制的饸饹床,最惹眼的部件其实就是中间那个汽缸套。三角铁焊成的架子像撑开的八字脚,稳稳当当斜拄在地上,中间那个汽缸套起明发亮,似乎还有细密的波纹,在太阳映照下毫光四射。

一块车好的圆形铁板焊上连杆,做成了可以自动调心的活塞,正好和缸套的直径吻合。他在厂里学焊工,半年来一直记挂着村里那个快要散架的老榆木饸饹床。因为封闭不严,压饸饹时四处跑冒,既浪费粮食,还很难清洗。他请求师傅帮忙,利用打下来的边角废料和次品缸套,焊成了这架饸饹床。

那天傍晚,我家院子里明灯高悬,高档次的机制饸饹床试用表演即将闪亮登场。那台老旧歪斜的榆木饸饹床完成了使命,被破成劈柴填进灶膛,炉火熊熊,一锅热气腾腾的红薯面窝窝头揭锅了。我揎拳捋袖,用一双长筷子串起三块窝窝头,填进光滑明亮的汽缸套里,把带着连杆的活塞压进缸筒。另一个人用力下压杠杆,新鲜的红薯面饸饹便从底板的网眼中徐徐挤出,绵绵不断,粗细均匀,散发着红薯面特有的甜丝丝气息。


中原内配印象


灯火映照着人们兴奋的笑脸,早有巧妇做好了烹调的准备:火炉上的热锅里熬一块儿猪油,油烟升腾时丢进几片蒜瓣,“刺啦”一声,香气四溢,一大盆美味的饸饹面很快端上了台面......

县机械厂生产的汽缸套就以这种极偶然的方式亮相农村,照进俗世生活,嵌入我的记忆。传统农耕与工业文明的意外相遇,让我们这些足不出户的农家子弟增长了见识,知道了犁耧锄耙之外,还有游标卡、标准件和光洁度。汽缸套和饸饹床以实物形态,向我们展示了县直企业的讲究和精致,但那个远在20里之外的工厂仍然是我的未知之谜。

10年之后,我从学校调到了县政府机关。一条东西大街贯穿县城,县政府在中间,机械厂在西关,相距约有三四里地。时间长了,我渐渐明白,这个企业是县里的利税大户,号称“财政支柱”,是县政府的心肝宝贝。对这个“财神爷”,领导们自然会高看一眼、厚爱三分,在各种讲话、报告和新闻中频频提及,知名度相当高。但因为我的工作性质与企业联系较少,尽管距离不远,我却从来没有到这家企业参观过,对企业的印象仅仅停留在一种空洞的好感。

姑家的表妹从河南财经学院毕业了,她学的是财务管理专业,成绩很优秀。当时正规院校的本科毕业生还比较少,能分配到县里的更不多。各级政府机关、事业单位都争着要人。但是表妹和她的几个同学却反弹琵琶,选择了到县机械厂去上班,而且雷打不动,坚定不移。表妹的固执让姑姑大失所望,她和一般的大学生家长一样,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念头,想让自己的孩子进机关,吃皇粮。风不刮,雨不淋,旱涝保收,既体面又省心,但她显然没有说服自己有主见的女儿。于是姑姑专程来到城里,责成我出面做工作。再三强调,务必让表妹回心转意。

我未必能完成这个任务,但我内心赞同姑姑的价值观。一个女孩子,到机关工作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我要有理有据说服她,必须对企业有个基本的了解。带着一种“拆台”的倾向和“挑刺”的心态,我第一次走进这个名头响亮的企业。


中原内配印象


确实出乎我的预料。整洁的厂容厂貌完全颠覆了我对机械制造业的固有印象。厂区很大,道路纵横,格局严整,法国梧桐的浓荫为整个厂区洒下一地阴凉。库房前叉车来去,厂房内航车往返,成品和半成品整整齐齐地码在得体的位置。所有的工位都在有条不紊地工作。紧张有序,忙而不乱,随处感到有一种气息潜滋暗长。那是一种前景光明的自信,一种胸有成竹的从容。我第一次感觉到,真正好的企业,都有自己独特的气质,可触可感,但无法复制。

这天中午,制作饸饹床的那个同学陪我在他们职工餐厅吃饭,他已经是一个车间的小头目。这顿饭吃得时间很长,原来不善言谈的他,说到企业,竟有些眉飞色舞。

他说,这个厂在全地区、全省大名鼎鼎,省里、部里和中央的大领导都来参观。他直言不讳地说,自己文化水平太低,好机器、好设备操作不了,连说明书也看不懂,根本适应不了企业发展。他说,现在的专业岗位招的全是大学生,只要有真才实学,很快就能在企业显山露水,有真才实学的人在这里不会被埋没。他举了好几个例子,极力让我相信企业的盛况和前景。我一边听他的介绍,思想却一直开小差:一个企业能让员工如此死心塌地,忠心耿耿,该有什么样的魔力呀!

多年未见,离开时我们两个人在厂门口照了张合影,特意把企业的招牌摄入镜头——“中原内燃机配件厂”,白底黑字,在中午的阳光下分外醒目。从孟县,到中原;从机械厂,到内燃机。名称的变化绝不仅仅体现在字面意义,它意味着企业发展的定位更准确,方向更清晰,气派更宏大。超越了大路货,走向了专业化。中原,是个能够闪转腾挪的辽阔空间,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我已经相信,这个气派的名字一定会为企业赋能,任其在更高远的天地间展翅高飞。说服表妹的事,就此搁浅。


中原内配印象


在县政府机关工作了几年,恰逢机构改革,我调到了焦作市直机关。100多里的空间距离说远不远,说近不近。但时间长了,与县里的工作联系逐渐减少,很多人、事慢慢淡出。但中内配的消息,似乎若断若续时有所闻。特别是在每年焦作市“两会”期间,参加孟州代表团讨论时,总能见到中原内配集团选出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内行的人都知道,每届代表和委员的名额有限,但标准很高。既要照顾到方方面面、各个界别,又要能体现先进性、代表性。中原内配每届都有自己的代表和委员产生,这本身就说明它在企业界的重要地位和长久影响。

2019年秋天,我忽然接到了孟州市发来的一张请柬,当地领导邀请孟州籍在焦作市直工作的相关人员,回老家参加经济振兴座谈会。其中主要议程是参观几家企业,排在第一位的就是中原内燃机配件厂。我二话没说,踏上了回故乡的路。

县城的格局太小,施展不开手脚,中原内配已经在多年前迁到西部岭区,在紫金山下择址新建。我随着大家出出进进,参观几条主要的生产线。令人惊异的是,车间里随处可见褐发碧眼的高鼻子老外。巨大的设备宛如庞然大物,但均匀的切削声却犹如天籁,舒缓得体,徐徐有致,好似企业平静的呼吸。我忽然意识到,企业其实也是一个生命体,有自己的血相指标,有自己的健康肤色,有自己的脉搏心率。在中原内配的新厂区徜徉,即便你不是内行,即便你不懂得生产和经营,你也能直观感觉到这个健康的肌体正澎湃着生命的活力。


中原内配印象


会议室里温暖如春。薛德龙董事长如数家珍,介绍这个企业的峥嵘历史。他是和这个企业一同成长起来的,熟悉它走过的每一个历史节点。大家聚精会神地听着中原内配传奇,半个多世纪了,岁月饱满,枝头花开,每一步都踏上鼓点,铿锵有力。我听到他开始介绍集团企业的海内外布局,赶紧拿起铅笔,用极为潦草的字体,快速记下中原内配集团的成员企业:

中原内配美国有限公司,位于美国底特律市;

中原内配俄罗斯有限责任公司,位于雅罗斯拉夫尔;

中原内配上海电子科技公司;

中原内配南京飞燕活塞股份有限公司;

中原内配安徽有限公司......


太多啦!大约27家分布全球。他说得太快,我跟不上,记不全。但是,我粗线条记下的这些世界各地的成员企业,已经给我勾绘出一个大致轮廓:50年前饸饹床上那个气缸套的生产厂家,现在已成为领先业界、享誉全球、专业化生产的强大企业帝国。

我登上厂区背后的紫金山,这是一个俯瞰平畴的制高点。岗岭逶迤,层层叠叠,中原内配厂区沐浴在明媚的阳光里。在中国,紫色是道家的专用色彩,紫金,紫竹,紫霞,紫阙......一切皆因老子过函谷关时头顶那掩饰不住的一团紫气。


中原内配印象


脚下的紫金山一定与道家有什么渊源吧?千顷秀色从山岭前向远处铺展,我一直有个疑问挥之不去:为什么会在这个沃野千里的“中原粮仓”,在以农作物高产闻名的黄河北岸,在工业基础并不深厚的孟州大地,会崛起这样一个闻名世界的现代企业集团?而且60年来长盛不衰,经风历雨,越做越大。是他打造世界品牌的理想愿景吗?是他领先业界的使命意识吗?是他创新超越的执着精神吗?是他一诺千金的经营诚信吗?

这样的文化表述何其耳熟。这样的企业理念并不鲜见,但为何偏偏中原内配成了凤毛麟角?

我想起了老子《道德经》里那句话:“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是啊,大道至简,知易行难。字面上的道理并不艰涩,很多人都能说得头头是道。但关键的问题在于,春雨润物,点滴入地,中内配做到了,做实了!

中原内配的制胜之“道”,并不在文字里,而在作风上,这才是真正的发展秘笈。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3

标签:中原   孟州   紫金山   紫金   汽缸   县里   内燃机   县政府   红薯   厂区   表妹   村里   县城   机械厂   印象   旅游   企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