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君山论道

老君山论道(张丙辰)


多年来形成一个习惯,每登临一次山水,总要留下一篇文字以纪其行。或千丈巍峨,或万顷苍茫,努力从水色山光中品出一点人文的意义,借以深化自己的感悟。多年来徜徉山水,不断体会生命在途中的感觉,使我对写山水游记不乏自信。

但当我站在栾川老君山景区入口处,面对壮观的景区山门,游程即将在脚下展开之际,我在内心深处却犯了嘀咕:如此壮阔的气势,如此重大的题材,如此巍峨的伏牛山,我的一管秃笔如何驾驭得了啊!

老君山景区的壮阔气势超乎想像,仅仅景区大门就非同凡响。山门宽81米,8条车道2条人行通道并行,总建筑面积3188平方米,具有融全方位智慧门禁系统、换乘中心、救援中心、医疗救护、停车场为一体的综合功能。如同一个悬腕挥洒的大手笔,当场豪举,先声夺人,为大块文章定下醒目标题。尤为惊奇的是,为了保持生态原貌不被损害,这座山门是通过引水穿洞,在河道上建造。坐西朝东,左龙右虎,前聚后靠,造型独特。不仅大大提升了老君山的品牌形象,也对当地的文旅融合具有示范性意义。

朋友指着那尊老子塑像告诉我,老君山老子铜像被世界基尼斯总部收录为 “大世界基尼斯之最——世界最高的老子铜像”。

“世界之最啊!”朋友不无自豪地强调,全国各地的道观名山大都有老子雕象,而且造型大同小异。但唯有老君山这尊老子铜像,体量最大,质感最好。

我没有作声,只把崇敬的目光凝视着这位仙风道骨的圣人。他侧坐牛背,长须飘飞,意态萧散,神情旷达,有一种红尘中人少有的淡定和从容。不知何时系上肩头的那件淡黄色披风,被初秋的山风卷起,如仙袂飘飘,拂动万里秋光。

据史书记载,自北魏时起,依山就势,就在此处建起了老君庙,香火不绝。到了明代,此处已发展为道教圣地。每年农历四月初八后十天,来自豫西、豫南、陕西、山西、湖北的香客络绎于途,数万信众云集老君山,形成了规模盛大的老君山古庙会。

北魏,又是北魏!自然而然让人想起那个叫拓跋宏的孝文帝。这是一位让汉族臣民特别有好感的异族统治者,他卓越的文化视野让他在中国古代史上大享盛名。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将国都由大同迁到洛阳,而后仿照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自上而下进行了一次前所未有的文化大变革:

一.官员禁止说鲜卑语,改说汉语;

二.官员放弃鲜卑服饰,穿汉族服装;

三.改变原始祭祀,改行汉族礼制;

四.鲜卑贵族带头,与汉族通婚。

此外,他还规定,以后鲜卑贵族说自己的籍贯,只能说河南洛阳;要求改鲜卑复姓为汉字单姓,从此那些拓跋 、贺赖 、独孤 、贺楼等诘屈聱牙的姓氏逐渐消失。

一个大兴安岭东北麓的游牧民族,经过连年征战,问鼎中原。最后,却以战争胜利者的身份,向中原农耕文明臣服,向汉族文化归顺,至今想来,仍觉得不够真实,不合逻辑。

古代中国的改朝换代如同家常便饭,萧墙之内的争夺已如乌眼鸡一般水火不容,更何况是战争喋血,江山易主。元代的“分四等、杀五姓”,清初的“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异族统治无不是在血雨腥风中揭开序幕。战争的本质是权力的怒火,战败民族往往被野蛮的铁蹄踏成齑粉。既便到了文明高度发达的现代,依然没有改变战争残酷的逻辑。

但这个三十多岁的年轻君王却反弹琵琶,以战争胜利者的姿态,降低了身段,从朔北大漠南下,向中原文明靠拢。而且不是小打小闹,而是伤筋动骨。他主意已定,亲自执子,布局了一盘很大的棋。他的王室宗亲,他的金銮殿上,他的功臣名将,有人劝谏、有人不服、有人抗命,都被他一一平复。于是,伊阙龙门,开凿石窟的斧锤声此起彼伏;白马祖庭,洛阳伽蓝的佛事活动香雾缭绕;景室山里,老君庙传出了声声法号......

我想起了老子关于国家关系的那段名言,“大国以下小国,乃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乃取大国”。大国与小国,强国与弱国,胜国与败国,进退攻守,各有其宜。遵之则昌,逆之则亡。这其中最核心的是老子提倡的“尊道而贵德”,与国之大小并无直接关系。老君山的道家文化从北魏发端,是否也与孝文帝对老子学说的理解有关呢?

云景天路游览区是一处集奇峰、怪石、云海、峡谷为一体的核心景观带,全长1380米。从峰林索道上站沿水平悬空栈道,经青云峰、一线天、百草坪、通天峡、枫树王与十里画屏相接,直达金顶道观群,构成了完整的山岳经典风景体。仰天望峰,鹰盘苍穹;俯瞰深涧;绝壁万丈,给人以腾空的眩晕感觉,堪称老君山最精华、最刺激的景区之一。

但我最感惊奇的,是这天路本身带来的震撼!

为了保护山林资源,尽可能减少对植被的损害,这条景观路全是在山体外用人工架设,如一条玉带环绕着山腰盘旋。这样的巧构不仅仅体现了对自然的尊重,而且也绝妙地呈现了设计者的匠心。沿着云景天路前行,老君山千姿百态尽收眼帘。群峰错落,逞巧献技,移步换景,变化万千。或两峰耸峙,山贴人面起,云从脚下生;下窥深谷,青冥浩荡不见底;仰看苍穹,头顶惟留一线天;或青山拔地,砥柱斜撑,突兀十万八千丈;或林海激荡,松风呼啸,如千骑卷平冈打马远去;或烟峦晴照,闲云漫度,多彩的峰峦、多层的山岗,向更远处徐徐铺展......

秋天的老君山,犹如一位出色的丹青妙手,在季节的画布上渲染出这个时令独有的色调。盛夏的青翠未萌褪意,初秋的斑斓急于登场,双方在自然的协调下达成一致,不争不抢,让所有色彩都浓淡相宜,完美呈现。这是视觉的盛宴,这是心灵的慰藉:天光云影,幽涧青峰,无论在任何方位随意一瞥,都会备感惬意,养眼养心。很多平时打不开的心结,都在你与秋山的深情凝视中顿时释然。

但我却不敢在这五彩斑斓中沉迷太久,老子的告诫如警钟长鸣。“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老子告诫世人,要把日常生活用度限定在基本生存的限度内,应斩断对物欲的过分追求。我担心贪恋风景会让人意志消磨,但老君山美景天成,触目皆是,你又如何逃脱得了啊!

我沿着步道悠闲地走着,自知腿脚不如人,任由三三两两的后来者健步超越。十里画廊的旅游步道并不陡峭,但曲折回环,路线较长。时间充裕,我可以从容不迫,放慢节奏,充分体验人在旅途的感觉,并借此认真品味这位华夏圣哲的文化意义。

老子的身份是国家公务员,周守藏室之史,类似于档案馆长的职务。但他留给世人的印象,却是一个行走者的印象,一个永在途中的感觉。尤其是后来骑青牛过函谷关,写下了那篇《道德经》之后,一路西行,再无踪迹,只给历史留下一个远去的背影。

打开源远流长的中华思想史,老子是光彩夺目的首颗明星。余秋雨先生称之为“文明奠基时代的第一代表”,应该是当之无愧。但是,我觉得历史更应该感谢那位守关的尹喜。感谢他的名人崇拜,感谢他的软磨硬泡,甚至感谢他的死缠烂打。他强留老子写下《道德经》这件事,本身带点倚势弄权的性质,但却为中国的思想经典留下了一部旷世奇书。更不可忽视的是,一部《道德经》五千余字,揭示了人世间最普遍的道理,让中国文化真正具有了显赫的世界身份。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世界上被翻译成外文而广泛传播的著作,第一是《圣经》,第二是《道德经》。

《纽约时报》公布:人类古往今来最有影响力的十大作者,老子排名第一;

还有一项统计:被公认哲学素养最高的德国,《道德经》几乎每家一册。这个比例,已经远远超过老子的祖国。

峰林仙境中有一处“闭关明道”,其实是一处背风的石窝,高台上一把石椅,注明是老子闭关修炼的地方。一群年轻人兴高采烈轮番上下,争着坐椅上子沾点道气。一团烟岚飘来,石窝仙气缭绕,面颊上便扑来丝丝凉意。我自知尘缘未了,心心念念全在前面的如画山水,又踏上未完的游程。

  十里画屏兼具北方汉子的刚烈与江南秀女的柔美,是一种让人惊心动魄又不能释怀的大美,也是老君山最值得流连驻足观赏的重点景区。

平林漠漠,松涛阵阵,群山起伏,似推开层层波浪。蓝天悠远,漫不经心点缀着几缕白云的绮罗,会让你久久凝视。而在这苍茫辽阔的背景和底色里,在不远不近的焦点上,有两座稞露的山峰突兀而起,那是亿万年前因地质运动剥离的山体,犹如赤子,执拗地仰望着母体马鬃岭,仿佛一直在诉说天崩地裂也难以割舍的依恋……

面对多情山水,人心往往产生柔软的情愫,在老君山会不会有点不合时宜?因为老君山是老子的山,是道家的山。老子的学说比较另类,语言极简,风格冷峻,少了点情感的温度。如月亮之光,既恬淡,又阴冷。因为老子看得太清了,看得太透了,看得太穿了。看穿了世道人心,才可超凡入圣,所有的名利也变得索然无味。但我依然相信,伟大的心灵始终和平民的忧乐合拍,人间万事怎能远离千古智者的博大胸怀。他既冷眼看穿,又热肠挂住,割舍不断的是世道人心。他如同一位慈祥的长者,耳提面命一般告诉世人:“我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人生在世要善良、节俭、守规矩,相比他那些思想深邃的哲理名言,这几句话充满了人间烟火气。

通往主峰的木栈道,应该算是老君山比较陡峭的一段游程了,这里有一个较大的平台可供小憩。许多游人在此驻足,养精蓄锐,为连续攀登100多级台阶作体力上的准备。这个位置叫太白坡,好像与李白有什么渊源,我疑心这又是一种习惯性的文化穿凿。不过李白也是名副其实的道家,又和老子同姓同宗,拉李白来为老君山站台,也没有什么不妥。我找了张櫈子坐下来,打开一瓶农夫山泉,慢慢地恢复元气。其实我磨磨蹭蹭,是内心在打退堂鼓。面前横陈的100多级台阶,是足以让我望而生畏的。同伴看穿了我的心思,笑呵呵戳穿了我的企图。“你别磨磨唧唧了,再磨唧也不可能走回头路。自古登顶一条道,走上去,才能从后山下来,这是唯一选择”。

让人感动的一幕出现了!体轻如燕的殷江林先生,是省直文联主席,他本来已经远远走在了前边,登上了木栈道的高处。但他看见一个年轻游客从路边的草丛里,检出了两支弃掷的竹杖,就走向前去代我讨要了一支。殷先生挂念我软化的髌骨难以支撑肥硕的身躯,又从坡顶上特意返回小憩的平台,把一枝竹杖送给我。

我极为感动!顿时精神百倍。珍贵友情和农夫山泉为双腿注入了强劲动力,我拄着这支青竹,拾级而上,直向伏牛山主峰马鬃岭攀登!(完)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9

标签:云景   老君   道德经   汉族   游程   鲜卑   北魏   栈道   铜像   小国   景区   老子   山水   战争   文化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