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童年的情书

写给童年的情书(张丙辰)

白天平先生是我的大学同学,他的书稿《老城记忆》放在案头已经一个月了,我轻易不敢打开:读一部书稿我喜欢一气呵成,而不愿时断时续。好像力士扛鼎,必定要运足气力,调匀呼吸,蓄势待发,然后集中发力,一举完成。这样才能对作品的风格、气韵、特色了然于心,得窥全豹。那种时断时续、漫不经心的散漫式阅读,难免前读后忘,支离破碎,要下笔写点感想总觉茫然,往往需要从头再来。

借用了一个双休日和元旦假期,我把这十万字的作品细品慢嚼。掩卷之际,心情舒朗,窗外冬阳高照,桂影婆娑,那是一个难得的暖冬天气。

读后的惊喜出乎意外。此前对老同学文章读得不多,可能因此先入为主,限定了自己阅读的期望值,对作者的精彩文笔主观上掉以轻心。但书稿读完,十分震撼,我竟因此心中忐忑,细细反思对所有的同学是否存在无意的“文学轻慢”。

我和作者是大学同窗,是那种同乡同班同寝室的同学,毕业之后的几十年时间,又工作在同一个城市,关系熟络自不待言。尤其是近些年岁数渐长,马齿徒增,同城的同学之间自然越老越亲热。一种怀旧的情绪潜滋暗长,隔三差五总有人张罗把酒叙旧,喝起来竟犹如掠夺一般,好像在与时间争酒,唯有装进皮囊里才算牢靠。酒过三巡之后,免不了忆往事,叹今朝,慷慨激昂者有之,矜持含蓄者有之,默然不语者有之,大多是国际形势,时政要点,官场秘史,经济新闻。这些曾经踌躇满志的当年士子,无论几十年间是否人生得意,但聚首之际始终谈论着崇高的话题,极少纠缠市井琐事。虽然因为性格不同,有的机锋凌厉,有的措辞委婉,有的慷慨,有的幽默。白天平也时常夺席谈经,但无非是信马由缰,随兴而谈。怎料到形诸文字,竟这般篇篇锦绣、字字珠玑。

作者长于抒怀,笔下极富深情。《崩炒豆》这篇文章先声夺人,“崩炒豆喽......,儿时那悠远的吆喝声,穿透了岁月的屏障,绽开在些许迟钝的味蕾上,留下一片荡气回肠。当年老街上崩炒豆师傅的样子早在如水的时光里日渐模糊,只有那声声吆喝和炒豆的香气在记忆深处历久弥新。”------这种充满深情的内心独白丰厚含蓄,意味隽永,让读者在一种怀旧的情绪里品出一种淡淡的少年清愁。

信马由缰的笔下往往会情景交融,让人区别不清哪是描写,哪是抒情,但营造出的意境却独特而深刻。“狗刨动静太大,泳姿非常难看,远没有仰泳让人羡慕。于是大家比赛着一动不动地躺在水面,看谁浮得时间长。其时,四周突然变得一片沉寂,我们静静地屏住呼吸,耳畔仅有沁河的水流声,还有湛蓝的天空和飘过的白云”。......

大野无极,长天流云,宁静如太古,日常如小年。岁月似乎在这一刻静止不动,只有少年玉体横陈,在沁河的清波里随流东西。作者关于仰泳的描写,是不是唤醒了你儿时的亲水经历?包括那用抹唾液对付老师和家长检查的雕虫小技,在半个世纪之后重新回味,是何等的富有情趣啊!那是一段回不去的时光,那是一缕剪不断的乡愁。无论岁月如何贫瘠,童年总有独特的惬意尘封在记忆的仓库,供你在暮秋的屋檐下咀嚼回味。

作者细节刻画的功力令人吃惊。对已届花甲的同龄人,书稿中林林总总的凡人小事以及街巷中司空见惯的生活情态,大都不会感到陌生。贫穷的生活是相同的,但对于贫穷的记忆却各有各的不同。记忆是一种特殊的精神财富,也是老来迟暮的言谈资本。在对往事的深情眷顾中,最令人叫好的地方,是把精妙的细节原汁原味地在笔下还原。

“师傅经验丰富,把握着铁炉的火候。左手紧握铁钳,将火红的锻件夹上铁砧。右手紧握小锤,凭目测不断翻动着铁料。打下手的徒弟,在师傅小锤的引领下,抡起大锤,趁热打铁,小锤轻引,大锤重随。错落有致的抡锤锻打,铁花四溅,煞是壮观。”

打铁是个苦力活,因其劳作繁重 、环境粗鄙且有一定危险,家老人一般不愿孩子从事此业,普通人也很少光顾现场。但有谁知道,那大锤小锤在铁砧上奏出的混响,是最动听的打击乐。做细活行云流水,抢火候急管繁弦。大锤咚咚,小锤叮叮,带着轻重不同的金属质感,演绎出节奏分明的铿锵音韵,越过破弊的门窗,在古城青砖的老巷里飘远了......我是打过4年铁的内行人,既当过徒弟,又当过师傅。“凭目测翻动铁料,小锤轻引,大锤重随”,檀板一样精准,刻画得恰到好处。令人惊异的是,未曾有打铁经历的作者却能如此生动的还原场景,把一种特殊的氛围刻画的活灵活现,若非观察得细致入微,怎能描摹得丝丝入扣?

关于箍漏锅的场面描写,简直是纤毫毕现,内行到极点。“大裂缝先用钢钻在缝两周钻孔,安上焗钉。抹点石炭即可。如果是小洞,便用小坩锅,装上生铁渣,放在炉内融化。小徒弟手拉风箱呼呼作响,火炉烧得红旺旺。一眨眼,融化的铁水已在坩锅里红突突翻滚,热气袅绕。这时师傅会喊一嗓子: ‘好勒,让一让,看铁水烧着你!’。围观者转眼后退几步,师傅拿起一块脏兮兮的抹布,折叠几下放在右手掌上,再撒上一把黑漆漆的锅灰,手指划了一个窝,用小勺舀起红红的铁水倒入,快速端至锅底,在漏洞处用力向上一贴,滚烫的铁水凸到锅面。师傅左手拿一块厚厚的湿布团往铁水上一按,再前后左右飞速地摩擦几下。顿时一股青烟窜起,伴有焦臭味扑鼻而来。待其冷却,将其磨平,便大功告成”。

路数精细,生动传神。左手作什么,右手作什么,师傅现场操作的举手投足宛如杂耍表演,粗鄙的活计竟有了艺术的气息。补漏锅的过程,一招一式,进退闪转,音像传神,极具动感。作者调动起视觉、听觉、味觉、触觉,聚焦场面,集中发力,展演了一场当年市井生活的活报剧。

近些年来,老眼昏花,我很少有这样精心的阅读经历。执笔在手,情不自禁在书稿上划下一段一段精彩描写和议论,是这些带着情感体温的文字,唤回了我相同的记忆,在内心深处激起共鸣的涟漪。

但我显然不能以这样反复地引用来代替评点。书稿中太多的精彩必须割爱,我只有用适度的概括,才能把它限定在一定的篇幅之内。

这是一份情书,一份岁月的情书,从迟暮的霜秋,跨过半世纪岁月,寄给无邪的童年。站在生活的此岸回望来路,童年的心灵是何等的纯净澄明,纤尘不染?夜深人静之际,独坐观心,擦拭一遍岁月的毛玻璃,陈年旧事就会浮现脑际。让你怀想,让你回味,让你比较,让你感叹。老城街道上那些凭借一技之长糊口的手艺人,是当之无愧的老城艺术家,各具性格,真实可亲,仿佛这才是生活的原色。刻章的刘师傅爱喝小酒,每刻完一枚闲章,都要走进杂货铺,啜饮二两犒劳自己,生活再不易也要自造香醇;弹棉花在作者眼里,是忘不掉的一大趣事,“仿佛是一种魔术。一把弦,一个木槌,一双充满力度的手,弹出最美的音符”;作者以极其欣赏的态度,为这些平凡的手艺人树碑立传,其中写得最好的是《打浮棚》这一篇。不仅写出了打浮棚的过程、方法,更是写出了老城手艺人的信誉:赵师傅因为误了工期而羞愧,最后主动退钱时才讲明特殊的原因,活画出当年的民风淳朴。民风是社会的镜子,历史是现实的观照,作者对这些下层手艺人发自内心的赞美,为现实提供了一个参照物。他们并不完美,而且各有各的毛病,但有毛病、有瑕疵才是真实的生活,才因其有血有肉而感人。

书稿里专门有一章《老城杂忆》,和前面《府前街的老行当》不同,前者重在写人,后者重在写事。恰恰是这些生动的老城旧事,使这部书稿具有了典型的怀庆特征。我历来认为,其实文人们经常提到的“市井趣味”,最适宜定位给老县城这个等级。县城是个非常精准的概念,它介于乡村和城市之间。县,表明了它出生的胎记,脱胎于乡土,至今还未剪短脐带联系;城,代表着它高攀的努力,逐步向“市”的理想靠近。太大太洋的城市没有地气,洋的多,土的少。只有

“市”,没有“井”。因而刻板地没有故事,少了人情。而县以下的城镇,又显然缺乏了“城”的质感,土的多,洋的少。除了辨五谷、识晴雨,也少了“城”的机智和趣味。唯有县城这个档次,最适宜凸显市井的风情。

“老城是一本敞开的书。历史是它的前言,记忆是它的魂魄”。打开这本书,儿时的年味扑鼻而来。躺在被窝里,想着灶房中正在煮肉,那种惦念和期待,是多少人当年经历过的不眠折磨;老街供水的种种风波,可以看出老城小市民的狡黠----事实上,它何尝不是贫穷造就的生活机智?作者对粮店购粮食的描写细致而生动,堪称叙事高手;而潜入新华书店“窃书”的经历,因为是一种孔乙己式的雅事,竟让我在担惊受怕之余,生出一种冒险的快感。《寄卖所旧事》更是活灵活现,画出了老城商界斗智斗勇的浮世绘。

最意绪深长的当然是《人生百味》。《孩子王》让我记住了那个敢作敢为敢担当的少年英雄大强,并最终为他捐躯沙场唏嘘不已;麻五爷有盛而衰的职业经历,让我们震惊于江湖人心的险恶;寿衣铺的小红,作席面的吴师傅,自学成材的郎中丁老瘸,心事重重的狗剩妈,这些各具特色的市井平民,都在兵荒马乱的老城艰难地生活着,并以自己卑微的存在,影响和成全着别人的生活。他们都是凡人,甚至有一些小毛病、小心眼、小伎俩,拥有老城市民的狡黠和心计。但他们又是街坊和邻居,在世俗的舞台上,共同演绎着生活的悲喜。他们是社会生活最底层的蚂蚁,但却因为善良、勤劳和幽默,为作者童年生活添加了调味剂,从而活在作者的童年里,活在老城的故事里,活在生命的记忆里。

当然,最叫人不忍释卷、感怀不已的还是那篇《我的外公外婆》,这篇濡染心血写成的文章,使我第一次了解了作者的童年和经历。作者自幼在外婆身边长大,朝夕相伴,血浓于水。情凝笔端,读之抆泪。作者写下饥荒年代和十年浩劫中曾经遭遇的灭顶之灾,外婆作为一个普通女人的刚毅和坚忍。这是一个勇于担当的中国传统女性,她不仅具有中国传统女人相夫教子的本分和勤劳,更具有不惧天塌地陷的超人担当。对外婆,作者不惜笔墨,通过一件件感人至深的事例,来描写外婆的坚定和刚毅。如杜鹃啼血,声声含情,字字带泪。尤其是最后陪外婆给关押的母亲送饭那一段文字,孤苦无告,求助无门,写寻常生命被欺凌、被碾压的无助、无奈和无望,极具感染力,纵铁石心肠,也不忍卒读。

作者不仅是叙事的高手,更是长于议论。点睛之笔胜画龙,精辟的议论往往振聋发聩,使主题得以深化,得到升华。书稿中有好多美文美段,不胜枚举。在《古城墙的背影》中,作者继描写之后,不失时机地大发感慨。“眼前的颓城残垣,默默地躺着,像一位伤痕累累的勇士,傲视着深远的长空。折损的箭弩,曾射穿它的胸膛;冷却的弹丸,曾使它鲜血滴淌。而它倒下了,把一个撕心裂肺的痛,深深埋进了层层的墙砖里。千百年过去了,用它早已残破不堪的身躯,斑驳陆离的面庞,坚守着这片热土,向人们讲述着曾经的惊心动魄。曾经的你死我活,曾经的辉煌荣耀,曾经的生生不息”......

打住吧,我又犯了引用太多的毛病。诸如此类的绝妙文字,书稿中所在多有,回肠荡气,意绪深长,实在令人难以割舍。读者自有慧眼,不须我一一饶舌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2

标签:刚毅   意绪   手艺人   童年   铁水   书稿   市井   旧事   外婆   生动   师傅   情书   岁月   记忆   大锤   作者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