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没想到,“话多”和“话少”的孩子,20年后的差距居然这么大

文|CC爸妈

公众号:CC爸妈 ID:CC-bama

假期最后一天,我要发篇文章收收心!

否则我这节后无法专注、打开文档大脑一片空白的后遗症,还不知道要持续几天。

不管你们要不要看,我可是要收心啦。

上个月写了一篇关于未来职业的文章,引起了不少留言讨论。

在写到“什么职业未来不会被AI替代”时,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需要随机应变,有很强的社交性」。

而这点的核心就是沟通

面对形形色色、各不相同的人,越没规律的事AI越整不了。

每个人的需求、情况都不一样,无论你输入一千还是一万种可能,他总会出现第一千零一个问题,你让机器人怎么解决?

清华教授彭凯平在访谈中也提到了这个观点:

“未来需要人工智能不能取代的人才,起码有两个特别重要的技能,一是复杂思维,二是沟通的能力。

真没想到,“话多”和“话少”的孩子,20年后的差距居然这么大

可能你要说了,不能被AI取代的职业多了去了,我就摁着“沟通”一条不放吗?

当然不是。

今天C妈之所以写这篇,是因为假期看到一个惊人的新观点,忍不住跟大家分享。

“话多”的孩子,智商更高

2018年,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

父母(或其他照看人)经常和孩子对话能影响大脑发育,增强大脑对语言的反应,激发持久的识字技能。

多进行亲子对话对大脑有益:经常和父母聊天的孩子,在听故事或听讲时,大脑更活跃。

真没想到,“话多”和“话少”的孩子,20年后的差距居然这么大

多进行亲子对话可以提高语言成绩:孩子和父母聊天的次数每增加11次,孩子的语言测试分数就会提高1分。

我们的大脑中有这样两个位置,分别是:

布洛卡区,负责组织语言;

韦尼克区,负责理解语言。

真没想到,“话多”和“话少”的孩子,20年后的差距居然这么大

孩子表达的过程,就是她调动脑部思维的过程,她表达的越多,思考的越多。

当我们在学习和使用语言时,大脑中相应的区域就会被激活。

《自然》杂志曾刊登过这样一个实验:

研究人员选取了88位受试者,对他们的大脑进行扫描、检测之后发现:“话”多的双语者的大脑灰质密度明显更大。

而测试发现,大脑的灰质密度越高的,智商往往也越高。

此外,实验还发现,灰质密度的变化还与年龄密切相关。

也就是说,越早培养孩子的表达能力,孩子的智商会越高。

真没想到,“话多”和“话少”的孩子,20年后的差距居然这么大

父母“话多”,很重要

美国人类学家贝蒂·哈特和发展心理学奠基人托德·里斯利做过一项非常著名的研究,记录不同阶层家庭里父母和孩子间的对话,以及数据对比,最后得出结果:

美国幼儿三周岁之前听到的词汇数量,贫富家庭之间的差距竟然有3000万之大!

如果没有数据报告,这简直让人难以置信!

真没想到,“话多”和“话少”的孩子,20年后的差距居然这么大

研究显示贫困家庭孩子的智商值平均为79,而富裕家庭的孩子是117。


而且时隔六年以后,当贝蒂和托德再次回访时发现,那些词汇量大的孩子无论是语言能力、学习成绩还是目前的词汇量,都更好!

虽然这个研究揭露了非常重要的一个信息是关于阶层的,但更重要的信息是:每个“话多”的孩子背后都有一个“话多”的父母。

在高社会经济地位家庭中,父母每小时对孩子的回应有250次,但低社会经济地位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的回应每小时不到50次

二者每小时获得的口头批准分别是40个和4个

真没想到,“话多”和“话少”的孩子,20年后的差距居然这么大

低收入家庭的父母更倾向于说话简短而敷衍,比如“别说了”、“下床”。

而高收入家庭的父母更倾向于与孩子交谈不同的话题,鼓励他们运用自己的记忆力和想象力。

贫富差距不过是表象,真相是,高社会经济地位的家长更善于沟通、回应和有积极的状态,这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家长说话的“质量”。

“数量”的影响同样重要

来自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研究小组共同组织的一个新项目同样验证了这一观点。

他们以波士顿地区30多名4~6岁的儿童为研究对象,发现孩子与父母交谈的频率越高,他们大脑中语言相关区域的活动就越强。

无论家庭收入多少,父母教育程度如何。

话多和话少只是表象,背后是孩子正在迅速发育的大脑。是大脑中那700-1000个神经元每秒钟都在建立连接。

所以,想要孩子“话多”,咱得先当一个“话多”的父母,就算在“质量”上拼不过,照样可以在“数量”上反超一下。

这些游戏可以用起来

跟孩子说话的方法,咱们写过多篇,今天说点不一样的,给大家提供几个实用又有趣的小游戏,专门拯救成年人的词穷时刻和忙碌的日常。

01故事大创作

这是C妈最推荐的一种。

故事是和孩子沟通,锻炼孩子表达能力非常好的一种方式。

最现成的创作素材就是我们现有的故事书,除了玩“看图说话”,拿到一本书之后不直接讲故事,而是问他,你觉得这一页讲的是什么故事呀?

还可以一起创作,比如每讲完一个小故事或者一本书,就根据这个故事去延续,问孩子:

除了现成的绘本素材,我们还可以专门入类似的桌游:故事骰子(Rory's Story Cubes)

真没想到,“话多”和“话少”的孩子,20年后的差距居然这么大

家长和小朋友利用骰子上的图案来创作故事,9粒骰子、54面的图案都不一样,最多可以有超过1千万个故事组合!

刚开始时,可尝试以下两种玩法:

玩法一︰请小朋友掷骰子,然后用图画串连成一个故事,家长从旁作出引导及鼓励。

玩法二︰家长及小朋友每人拿四至五粒骰子,然后以故事接龙形式一人一句用图画一起创作故事。

02做有趣的倾听者

孩子通常是很有表达欲的,但是他们“想说”的远远不如“会说”的多,所以,作为父母要会听、会问。

比如某天CC回来跟奶奶说,今天我们班拔河比赛得了第一名。

奶奶回答:“哦,你们班挺棒”。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其实每当孩子跟你说一件事的时候,都是开发她“说话”最好的时机。

孩子抛了砖,你就可以引玉。

于是我问到:

每听到一个问题,CC就跟爆绿豆似的往外倒。

她说得越多,你可以交流的“点”就越多。

她说得越多,就越会思考和表达,表达得越顺畅,就越愿意说更多。

03多玩语言互动类游戏

▶▷词、句接龙

这是咱们小时候玩烂了的游戏哈。

家长要根据孩子的年龄和能力来设计接龙的难度,以提高孩子表达能力为目的话,建议以词语、成语、句子为主。

在玩的过程中你会发现,孩子为了继续接下去,或者为了能赢你,他会开动他的所有脑细胞,来回想他接触和运用过的符合条件的词语。

不仅如此,还能逐渐让他们形成一种用心听、留意听的习惯,因为他知道,不一定在未来的哪天就会用上。

▶▷你说我猜

这个同样是“玩烂”系列,不过也是真的好玩哈~

规则就简单说说吧,大家都懂。

这个游戏需要的人手比较多一点,至少是三个人。两人一队写或者画内容,认识字的写字,不识字的画图像或提前准备相应图片。

然后由孩子描述谜底的相关特征,再由另一个人来猜。

这个游戏不但非常锻炼孩子的表达能力,还能够锻炼孩子的归纳总结、联想能力。

▶▷家庭小剧场

这个是CC的最爱~

我非常建议大家给孩子设置一个展示的舞台,除了日常表演,就是定期组织家庭小剧场,一般都是根据CC熟悉的绘本故事或者动画片改编,让她自己选择喜欢的角色。

然后我和C爸来配合,出演不同的角色,演出过程中会尽量多地安排一些台词和对话,不但能够提高表达能力,想象力、舞台表演等都在不知不觉中提升了。

所以啊,多跟孩子说说话吧,不管说什么、别顾虑质量高低,只要沟通,就能引发思考。

不仅能开发娃的大脑,还是在给她未来职业铺路,一举两得!

这件事说简单也简单,说难也难,越早锻炼提高的机会就越大,不知道说什么,就从这些小游戏玩起来吧,既提高了表达能力,又增进了亲子关系。

PS:今天说的“话多”、“话少”,是相对而言,是抛却孩子性格内外向之外,沟通交流的本质,善于沟通不等于把娃逼成话痨。

CC爸妈:“中国父母学习计划”推行者,C爸-中国医科大学硕士,三甲医院医生;C妈-报社育儿主编,《家长好脾气 才有好教育》作者。

养育CC&DD两姐弟,带领更多父母加入科学养育大队伍,一起少走弯路,做“中国好父母”!原创公众号“CC爸妈”(ID:cc-bama)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3

标签:托德   贝蒂   麻省理工学院   灰质   孩子   骰子   大脑   差距   没想到   年后   家长   说话   父母   能力   语言   发现   家庭   故事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