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怪,20年后最有出息的孩子,竟然不是前三名,而是这个名次

文|CC爸妈

公众号:CC爸妈 ID:CC-bama

自打CC上了小学,名次成了她的又一“标签”。

而自打我成了小学生妈妈,成绩自然也成了考察孩子的一个指标。

所以这方面,不自觉关注的也多了,看到了许多有意思的观点,忍不住也想跟大家分享。

教育界一直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第十名效应”,这观点当初一提出就引起了巨大轰动,上至专家学者,下至普通老百姓,也都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至今仍是一个争议很大的存在。

为了一探究竟,C妈最近也查阅了大量资料,对这一“现象”也有些新见解和大家分享,文末评论区,也欢迎大家各抒己见。

什么是“第十名效应”?

“第十名效应”最早是由一位小学老师提出来的。

1989年,中国大陆杭州市天长小学老师周武受邀参加一次毕业学生的聚会。

当时他暗自吃惊:

那些已经担任副教授、经理的学生,在学校时的成绩并不十分出色。相反的,当年那些成绩突出的好学生,成就却平平。

这个现象引发周武的好奇,他开始追踪毕业班学生,经过十年、针对151位学生的追踪调查,他发现:

小学的好学生随着年级升高,出现成绩名次后移的现象:

小学时主科成绩在班级前五名,进入中学后名次后移的,占43%

相反地,小学时排在七到十五名的学生,在进入初中、高中后,名次往前移的比率竟占81.2%

由此可见,学生的成长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小学成绩不代表初中、高中。

而且,发展规律是:中游的学生,综合潜力更大,包括在未来事业上的成就,甚至会超过前三名,更有出息,这就是第十名效应。

很多认同周武说法的学者认为,“第十名更优秀”的原因有这么几点。

那些能够保持班级第十名的孩子,说明他们的智商是没问题的。

在班里老师们多是“抓两边带中间”不大注意这些学生,相比前三名,他们不用承受着过高的期待,自然也就没有太大的心理压力。

因此也就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去社交、去探索、去开拓,而不是将所有时间和经历都用在学习上。

也正是这样:

他们的经历和历练也就更为丰富;

性格多数也更为开朗活泼;

灵活性和独立学习能力都较强。

而这些,都是发掘个人综合潜力所必备的。

而且相比从小众星捧月、对自己要求极高的“前三名”而言,“第十名”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抗挫折能力都更强,毕竟社会残酷,很多时候逆商比智商更重要。

无独有偶的是,与“第十名效应”相近的现象和说法不止一个。

2015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后,宁波的两所中学——效实中学和宁波中学一下子热了起来,正是屠呦呦曾就读的中学。

奇怪,20年后最有出息的孩子,竟然不是前三名,而是这个名次

据老师说,屠呦呦的学习成绩不是非常突出。

实际上,诺奖得主小时候学习不出色的现象很多。。

一家科研机构专门统计过近年来几十名诺奖得主上学期间的考试成绩,发现很少有考前几名的,而且不少人甚至在中小学期间成绩一般。

许多诺奖得主上学时平庸,这也因此被称为“诺奖现象”

马云在《与乡村教师谈教育》曾说过一段话:

“我招聘的时候,不太喜欢一个班里面从小到大是前三名的学生,前三名的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失败概率实在太大,他觉得我就是最好的,我出来也得最好的,一点挫折他就掉下去了,社会上不吃这一套。

而往往最好的学生是什么呢?十名左右,读书不是很用功,他搞来搞去就是十名左右。花时间跟别人玩,学到更多”。

被誉为“日本四大经营之神”之一的松下幸之助,在人才的招募上也非常有特点,他不苛求100分的人才,而是相信很多时候70分的人才反而更好。

这些都在印证着“第十名效应”。

“第十名效应”的意义

当然了,持反对声音的人也有很多:

有研究院曾专门针对“第十名效应”指出:

毕竟孩子的发展是不断地变化,严谨的方法必须是针对每一个孩子的生命历程做纪录,而不是取几个时间点的学业成绩做比较,这过于随机。

也有人一语中的地说:“因为第十名们比第一名多”。

有人愤慨地回答:“第十名”本来就是一个极其狡猾模糊的概念。

今天C妈跟大家分享这个观点,也并不是要论证第十名效应是否真的存在,而是从中发掘它给我们的养育带来哪些值得思考和学习的。

01培养孩子的“中上游”心态

看完“第十名”的特点不难发现,最突出的一点就是他们“中上游心态”。

有人说,拥有这种心态的人,往往是进可攻退可守,路子自然走得宽,成功的几率同样也就更大。

有调查研究发现,前三名的孩子,除了天生学霸体质之外,大部分是靠极大地付出和努力来保持名次的,相比之下“第十名们”拥有着同样不低的智商,却没有拼尽全力在成绩上,而是留有余地去做更多其他事情。

他们整体的状态是争强但不好胜,放松但不放弃。

遇到事情的拼劲是有的,但不会钻死牛角尖,心态好,抗挫折能力强;有竞争意识,但不会将名次作为首要或唯一的评判标准,心胸也相对开阔和富有分享、合作精神。

这些都是“中上游心态”的长期红利,也正是这些让他们具备了更健全的人格,拥有更和谐的关系。

02提升孩子的“成功智力”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滕伯格认为,孩子在学业方面表现出来的智力叫做“惰性智力”,想要在社会上取得成就,需要孩子具备良好的“成功智力”。

惰性智力属于固定标准,例如分数;

成功智力则体现在孩子的人际沟通能力、管理领导能力、艺术创作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发展。

之前有机构给出这样一份家长视力表:

奇怪,20年后最有出息的孩子,竟然不是前三名,而是这个名次

不可否认,这是我们很多家庭的真实写照。

大字、粗字代表我们最为关注和最容易看到的部分,而红色字则代表更为重要,却最容易被忽视的。

而传统家庭教育最容易出现五大方面的失衡:

内容上的失衡:重学习成绩,轻人格成长。

形式上的失衡:重教育,轻关系。

视角上的失衡:重问题,轻优势。

“第十名效应”的意义之一,就是让我们看到“成功智力”的重要性,孩子的品格发展、和谐关系等等同样重要。

退一万步说,孩子就不是那块学习的料,如果你非得一棵树上吊死,那么将会错失很多机会。

另外两方面的失衡分别是:

角色上的失衡:母亲参与多,父亲参与少。

焦点上的失衡:过度关注孩子,忽略自我成长。

03基础能力、差异化竞争很重要

所谓的第十名,客观来讲,底层学习能力一定是不错的。

这部分如果不足,确实需要补一下,三个底层能力:能听得懂、能坐得住、能讲得出

打好这些基础能力,除了之外,若想再做些什么,一定是打造孩子的不可复制性。

面对未来的竞争,不要总想着孩子如何比别人做得更好,而是要思考如何做得不同。

如果孩子是一个木桶,要善于发现和培养孩子的长板,四两拨千斤的“拔高”长板;而不是使劲盯着TA的无数短板,各种补齐,总做提高10%的成绩、耗费80%精力的事。

所以,别让孩子把所有时间与精力都投在学习上,给她留白一定的时间,做自己。

未来的成功密码,不是样样比别人卓越,而是培养孩子独特的个体优势,如此,才有竞争的差异化。

第十名效应并不绝对,第十名也并不是硬性数字划分。

无论孩子成绩怎样,处于什么名次,“第十名们”的心态以及其效应带来的正面意义,都是值得我们帮助孩子去培养和关注的。

CC爸妈:“中国父母学习计划”推行者,C爸-中国医科大学硕士,三甲医院医生;C妈-报社育儿主编,《家长好脾气 才有好教育》作者。

养育CC&DD两姐弟,带领更多父母加入科学养育大队伍,一起少走弯路,做“中国好父母”!原创公众号“CC爸妈”(ID:cc-bama)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5

标签:名次   孩子   学时   出息   智力   效应   年后   心态   奇怪   现象   成绩   能力   发现   小学   中学   时间   更多   学生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