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毛泽东离乡前,乡亲们问他何时再回韶山,主席回答让人感动

1959年6月26日凌晨5点钟,晨光熹微,毛泽东身穿白衬衫和蓝裤子,从湖南韶山招待所里走了出来。看着家乡的天格外的蓝,树木也长得高高的,直冲云霄,他感到十分安心。一想到过一会儿就能见到与自己阔别32年的乡邻,他的内心就无比激动。

32年前,也就是1927年1月,毛泽东回到自己的湖南老家韶山考察农民运动。农民运动推翻了地主、豪绅,解放了父权、夫权压迫下的妇女,给农民分配土地,使几千年来被压迫的农民翻身做主人。在农民运动的帮助下,乡亲们得到了平时想都不敢想的土地和人权,他们对农民运动很是满意。

过了两个月,毛泽东写了一篇《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这篇报告回应了外界对农民运动的质疑,对以后的革命道路有着很大的指导作用。

考察农民运动结束后,就在他即将离开时,乡亲们问毛泽东何时再返乡。毛泽东沉思良久,说出了一句话,让乡亲们尤为感动和致敬。

那么,毛泽东究竟回答了什么呢?此次离开韶山,下次又是何时返乡的呢?

1927年毛泽东离乡前,乡亲们问他何时再回韶山,主席回答让人感动

虚心求学,志向远大

其实,那天乡亲们问毛泽东何时再返乡时,毛泽东沉思良久,才缓缓说出:“要想彻底消灭地主、豪绅、军阀,打败帝国主义,需要几十年的时间,革命一日不成功,我毛润之绝不回来见乡亲”。

而事实证明,他做到了。

1893年12月26日,毛泽东出生于湖南韶山的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他的母亲文七妹共生了七个子女,无奈两男两女夭折,现只剩下毛泽东三兄弟,毛泽东为长子。

毛泽东从小便非常喜欢读书,由于自己家里条件不太好,他经常去外婆家看书。外婆家在湘乡,在当地属于大户人家,也是书香门第。外祖父是个读书人,为人刚正不阿,为家里营造了良好的家风。

毛泽东外祖家里有一间藏书室,里面藏书非常丰富,包括四书、五经、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等等。毛泽东的八舅是他的启蒙老师,表兄文运昌是他早年读书的引路人。

由于外祖家有极其优越的读书条件,再加上外祖家风的引导,毛泽东从小就看遍国学经典,这也为他以后的成才、成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如果说这些外部条件是助力的话,那么最重要的就是毛泽东个人的努力。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势不还。”这是17岁的毛泽东第一次离开老家,到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书时改写的一首诗,这句诗足以体现他的理想和抱负。

毛泽东能去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书,离不开表兄文运昌的帮助。正是在表兄的劝说下,毛泽东的父亲才放弃让他出去赚钱的想法,让他继续求学。于是他们便踏上了去湘乡求学的道路。

1927年毛泽东离乡前,乡亲们问他何时再回韶山,主席回答让人感动

文运昌

不幸的是,东山高等小学堂的考期已经过了,好在李元甫堂长爱惜人才,便让毛泽东作一篇文章第二天交给他。没想到毛泽东在当天就作出了文章,立意明确,与众不同。于是李堂长就破格录取了毛泽东。

毛泽东在这里接受了很多西式教育,这让他觉得很有新意。在这里,他第一次接触英语,接触物理,第一次看见地图,知道了很多国外的英雄人物比如拿破仑、彼得大帝、林肯等等,还在这里作出了脍炙人口的诗作《咏蛙》。

老师们都觉得毛泽东是个可造之才。有一次,国文老师贺岚岚告诉毛泽东准备带他到湘乡驻省中学读书,而且堂长李元甫也十分愿意推荐他去。听了这个消息,毛泽东十分激动。他也十分渴望能去更大的地方求学,充实自己。

毛泽东跟父亲说了这件事,并找来自己的两位启蒙老师当说客。尽管心疼自己的辛苦钱,但父亲最终还是同意了。就这样毛泽东踏上了去长沙求学的道路。

毛泽东的求学之路很曲折,也很励志。正是因为他对知识的渴求以及他过人的天分,才能从那么多人里面脱颖而出,从自己的家乡来到长沙求学。如果没有来到长沙,他也不会卷入激烈的斗争,加入革命的浪潮。

1927年毛泽东离乡前,乡亲们问他何时再回韶山,主席回答让人感动

青年时期的毛泽东

满腔热血投身革命

毛泽东从农村老家来到长沙后,在湘乡驻省中学学习了一段时间,这时长沙已经掀起了革命的浪潮。毛泽东整天除了看书,就是关注社会变革。有一次,他在革命派创办的《民立报》了解到,孙中山成立了中国同盟会。仔细研究后发现,孙中山的革命思想非常先进,与毛泽东的想法不谋而合。

就这样,毛泽东变成了《民立报》的忠实粉丝,在这里他接触了很多先进的思想。当他在报纸上了解到广州黄花岗起义的时候,内心受到了极大的冲击。黄花岗起义加速了全国革命高潮的到来,这次事件过后,学生纷纷按捺不住自己革命的热情,想要投身革命。毛泽东就是其中一个。

满腔热血的毛泽东在纸上洋洋洒洒地写下了自己的政治见解,并在校园里贴出自己的文章。文章的大概意思是:召回身在日本的孙中山,并邀请他做新政府的总统;国务总理由康有为担任;外交部长由梁启超担任。他对孙中山的革命思想极力推崇,并剪掉辫子以表反对清政府的决心。

过了不久,辛亥革命爆发了。毛泽东觉得自己学了这么多年理论知识,是时候派上用场了,于是他毅然决定去武汉加入革命军。10月24日,就在他和几个朋友收拾好行李准备出发时,长沙革命党人率先发动起义并成立了湖南军政府,于是毛泽东就加入了长沙革命军。不过他加入的不是学生军,而是加入了湖南新军当了一名普通列兵。

就这样,毛泽东在长沙革命军中待了半年。他不畏艰辛、不怕吃苦,积极参加军事训练,身体素质良好。他把每月得到的军饷都用来购买书籍或报纸,在部队里也不忘学习。

毛泽东与社会主义的结缘实属偶然。有一次,毛泽东在报纸上看到了一篇关于社会主义的文章,虽然这只是江亢虎所宣传的社会改良主义,出于好奇,毛泽东也在持续关注社会主义,并写信给自己的朋友和同学一起讨论。

军队里的士兵很多都是没怎么上过学的,大字都不识得几个。由于毛泽东在部队里经常给其他士兵讲报纸或者书上的内容,同志们都很尊重毛泽东。在这里,毛泽东也交到了一些合得来的朋友,他们大多都是穷苦出身。

辛亥革命结束之后,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胜利的果实。毛泽东内心十分受挫,他决定退出新军,回到学校继续探索新的道路。

经过几番辗转,毛泽东决定在湖南省立图书馆自学。他每天都坚持去图书馆,而且从开馆待到了闭馆,中午就吃了两块米糕,这一切都要归功于他极高的自律性。这样的生活持续了半年,在此期间他看了很多社会科学和人文著作,古今中外都有涉猎。这些书籍对他影响很大,帮助他进一步认识了这个世界,这也对他以后的革命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后来毛泽东的父亲断了他的经济来源,毛泽东陷入了窘迫,便决定继续求学。在考入了师范学校后,他丝毫没有松懈,坚持看书,在书中汲取营养。1918年,毛泽东从师范学校毕业。

毛泽东虽然一直都在求学,但他也密切关注国家动向,积极投入革命浪潮,勇敢表达自己的思想,他是学生中的革命者,青年中的佼佼者。

1927年毛泽东离乡前,乡亲们问他何时再回韶山,主席回答让人感动


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毛泽东接触马克思主义,还要从他两次去北京说起。

从学校毕业后,毛泽东当了一名小学教师。为了新民学会会员赴法勤工俭学的事情,毛泽东来到了北京。这是他第一次来北京。当时李大钊担任北大图书馆的主任,经人介绍,毛泽东在北大图书馆做助理员。

由于在图书馆工作,毛泽东可以尽情地看书籍、报纸,参加学术活动,也可以跟李大钊这样的有识之士多多接触。

李大钊写的《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这两篇歌颂俄国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的文章一经发表,就赢得了广泛的关注。毛泽东内心无比激动地读完了这两篇文章。他不禁感叹,如果能早点看到这两篇文章就好了。

1919年3月,毛泽东和赴法勤工俭学的学生来到了上海,在上海的一段时间里,他参加了同学们的联欢会。4月,毛泽东听闻病重的母亲已经被二弟护送到了长沙,并住在蔡和森家。毛泽东心急如焚,日夜兼程赶回了长沙,来到母亲身边。

随着五四运动的爆发,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毛泽东受到了更深刻的影响。虽然远在湖南,毛泽东也要为这场运动尽一份力。在此后的一两年时间里,毛泽东的名字频繁出现在各大报刊上,他以犀利的文字大肆讨伐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引起了民众的广泛关注。

不仅如此,由于军阀无恶不作,毛泽东还发动了一场讨伐张敬尧的斗争。12月,毛泽东千里迢迢来到了北京,他的来意很明确,就是向北洋军阀示威。不出意外,这场运动还是以胜利告终。

1927年毛泽东离乡前,乡亲们问他何时再回韶山,主席回答让人感动

如果毛泽东第一次去北京是接触并了解了马克思主义,那么他第二次去北京就是成为一名马克思主义者的关键。在此期间,他满怀激情地与李大钊、邓中夏等人积极讨论关于马列主义的书籍、文章。

1921年,毛泽东已经彻底变成了一名马克思主义者并参加了同年召开的中共一大。

毛泽东接受新思想是非常快的,当他看到马克思主义时,他心里就隐隐觉得这是一个拯救中国的好机会。事实证明,他的选择是正确的。

1927年毛泽东离乡前,乡亲们问他何时再回韶山,主席回答让人感动

探索中国革命道路

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具有重大意义。它使中国革命有了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有了马列主义等科学理论的指导,还使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联系起来。

毛泽东说:“既然要革命,必然要有一个革命党,而且这个革命党要领导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就必须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现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满足了革命党的条件,接下来就是如何进行革命的问题了。

毛泽东喜欢看书,他看过很多种类型的书,书里面的内容往往会引起他的思考。他通过看书发现这个社会太不公平了,明明农民才是国家占比最多的人,但农民往往是日子过得最苦的。尤其是遇到自然灾害或者国家征收高额赋税时,农民也是承受伤害最多的。但书本里往往歌颂的是文人、政客、官员等等……

他就开始思考其中的原因。书一般是文人或者有见识的人写的,农民可能大字都不识一个,怎么可能写书呢?而那些写书的人与农民的生活相差甚远,他们又怎么会关注贫苦的农民呢?

再加上中国封建土地制度由来已久,地主阶级占有土地似乎变成了理所应当,而农民已经习惯了这种分配方式,即使心里有怨言,也不会想着造反,更不敢想有朝一日自己能够拥有土地。他十分同情那些贫苦的农民,也十分想推翻封建制度。

这就决定了中国革命道路必须以农民为本。1927年,毛泽东回湖南考察农民运动,并向乡亲们承诺,即使几十年不回家也要把革命进行到底。这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一心为了人民,竭尽全力给人民创造幸福生活的决心。

中国共产党虽然找到了群众基础,理论指导,但这还远远不够。因为缺乏经验,盲目照搬苏联的经验导致我军在战争中吃了不少亏。于是在一次又一次的战争中、无数的磕磕绊绊中,中国共产党终于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的革命道路。

1927年9月,党终于探索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这条革命道路符合中国革命发展的规律,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927年毛泽东离乡前,乡亲们问他何时再回韶山,主席回答让人感动

历经磨难,终于迎来革命胜利

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三大法宝是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毛泽东在这三个方面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尤其是军队建设,毛泽东可以说把大半生的心血都花费在这上面了。

毛泽东曾说过:“枪杆子里出政权。”要想革命成功,必须要建立一支用无产阶级思想武装的军队,而不能再有以前旧军队的恶习。毛泽东为了改造军队,对军队进行了多次整改。

其中就有一次著名的三湾改编,毛泽东决定将党的支部建在连上,并给部队制定了严格的纪律。在后来的古田会议上总结经验,强调红军是一个执行革命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整肃了军队里的不良风气,真正使其变为人民的军队。

后来人民军队又经过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历练,毛泽东进一步总结出了建设军队的经验: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军队要始终依靠人民,提出了军民一致;军中无特权,即使首长违反军纪也要重罚,提出了官兵一致。

从那以后,中国军队取得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这些都离不开毛泽东的领导以及他过人的建军理念。他既是一位革命家,又是一位军事家。在他的领导下,中国军队的队伍逐渐壮大,力量也越来越强,甚至可以战胜比自己强大许多的敌军。

没有这么一支强大的军队,就不会迎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也可以说,没有毛泽东的领导,新中国的成立也许不会来的那么快。

1949年,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中国的成立,意味着中国结束了被西方列强以及封建制度压迫的历史,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并成为国家的主人。

革命已成,归心似箭

1952年,毛泽东在中央会议上提出要在10-15年内完成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次年,开始了三大改造。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三大改造对我国向社会主义过渡具有重要意义,也标志着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功成名就的毛泽东也是时候返乡看一看了。他已经把承诺给乡亲们的事做到了,革命胜利之时正是归乡之时。

1959年6月25日,毛泽东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回到了老家韶山。由于内心比较兴奋,他早上五点钟就起了床,独自一人走在老家的小路上。随行人员看到他出门后也赶忙跟在他身后。

他对这里的一切都非常熟悉,这里的每一片土地都留下了他儿时的足迹。看着此情此景,他脑海里浮现出了自己小时候跟一群孩子嬉戏打闹的场景,那时候的快乐真简单。

儿时的他就胸怀大志,立志要出人头地。如今他真的凭借他的努力为中国创造了一片美丽的蓝图,为乡亲们带来福祉,他内心也是无比幸福的。

1927年毛泽东离乡前,乡亲们问他何时再回韶山,主席回答让人感动

毛泽东首先去了谢家屋场,不一会便到了毛霞生家里。毛霞生家里是贫农,毛泽东进入屋子后,只看到一位中年妇女坐在堂屋。毛泽东猜想她是毛霞生的儿媳。看到毛主席带着几名干部来到了自己家里,她激动不已,显得有些慌张。毛泽东十分关注民生,和毛霞生的儿媳在屋里闲聊时,问了她家里的生活、生产方面的事,随后就离开了。

从谢家屋场出来后,他朝着后山的方向走去。随行人员都明白,毛泽东是想来给已经过世的父母上坟。大家都不知道毛泽东今天要去后山,没有准备任何祭拜用品。突然,毛泽东的卫士心生一计,只见他折了几根树枝、摘了几朵野花,就这样捆绑起来便成了一束花。

毛泽东来到了目的地,将那束野花小心翼翼地摆在了父母的坟前,并庄严地对自己的父母三鞠躬。父母的坟墓上长满了杂草,一看就是很多年没有修过了。随行的卫兵问他需不需要修,他说:“不用了,保持原样就好了。”毛泽东知道,经过了那么多年的腥风血雨,他双亲的墓不被破坏就已经是大幸了。

早在1927年,毛泽东领导了秋收起义,湖南军阀对他恨之入骨,不惜派出一个连的兵力去破坏毛泽东父母的坟。他们向老百姓追问毛家祖坟的具体位置,但谁都不肯出卖毛泽东。过了一会,一个贫农对军阀说:“老总,我知道在哪,我带你们去!”

当军阀来到毛泽东父母的坟前,二话不说就开始挖,棺材被撬开,里面的白骨被扔得到处都是。他们闹腾够了,自然也就离开了。那个贫农心里偷着乐,因为他骗军阀挖开的是地主的坟墓。这个故事也体现了农民对共产党、对毛主席的爱戴。

1927年毛泽东离乡前,乡亲们问他何时再回韶山,主席回答让人感动

毛泽东从后山上下来,朝着李文贵家走去。这时,毛泽东已经累得满头是汗。的确,毛泽东已经不再年轻了,他现在也已经是60多岁的年纪了,爬山本就耗费体力,何况对于一个老人呢?工作人员给他递上擦汗的毛巾,又给他一把扇子。

毛泽东走了没一会,就看到在禾场里辛苦忙碌的李文贵。只见毛泽东走上前去,握住了李文贵的手。李文贵内心十分惊讶,他从来没有想过,伟大领袖毛泽东竟然会出现在自己家里,他顿时愣住了。毛泽东看出了李文贵的想法,把另一只手也放了上去,紧紧地握着李文贵的手。

这时李文贵缓过神来了,慌慌张张地从屋里搬出了几个板凳请毛主席就坐。此时李文贵还在烧制土肥,突然一阵风吹过,浓浓的烟雾一股脑全向毛主席的方向扑过来。随行人员要求换个位置,李文贵也意识到了自己大意了,没想到毛泽东却说:“没事,我不怕烟。”然后继续与李文贵聊农民的生活、生产。

毛泽东访问完乡亲们之后,回到了自己的故居。房子跟以前还是稍许有些不同的,因为经历了战乱,屋子早已被糟蹋得不像样。之所以能看到完好无损的房屋,是因为在解放之后人民政府派人去修了。睹物思人,毛泽东看到这些就想起了自己已故的双亲和兄弟,他感到十分遗憾,最亲的人没能见证如今的社会。

后来他又去探望了自己的恩师、好友,回到了母校。当这些场景一幕幕地呈现在他面前时,他年轻时的记忆仿佛都被唤醒了,甚至觉得自己依旧在那个时候。晚上回到家里,回顾自己这一天,想到他真的32年没有回到这里了,百感交集。

1927年毛泽东离乡前,乡亲们问他何时再回韶山,主席回答让人感动

1959年6月毛泽东回韶山,与少年时代的启蒙老师毛宇居携手而行

小结

中国人自古以来都是安土重迁的,不管自己身在何方,永远会念着自己的家乡。哪怕有一天死了,也要选择安葬在家乡,这就是落叶归根。毛泽东也不例外,他也心心念念自己的家乡。但他知道,他有更重要的事去做,党和人民需要他。

在当时新旧思想斗争激烈的社会,众多救国方案涌现,毛泽东毫不犹豫地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不得不说这在当时真的需要极大的魄力和勇气。事实证明,他的选择是正确的。这又再次显现了他的判断力。

在毛泽东的一生中,永远离不开读书和革命两件事。但还有一件很重要的事就是亲情。当时母亲重病,他心急如焚,即使再忙也要坚决回家照顾病重的母亲。母亲去世后,他没能见母亲的最后一面,心痛不已,作了一篇歌颂母亲的悼文。可见毛泽东的孝心。

他为了人民,甘愿放弃自己的小家而创建新中国这个大家,而且一走就是32年,在这32年里他一直致力于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可以说为国家劳心劳力。人的一生能有几个32年?他也算是为乡亲们交上了满意的答卷。

毛泽东对革命做出了很大的牺牲和贡献,他既是领导者,又是参与者,他时刻关注战情,关心战士,把战士们看作自己的兄弟一样。他心中时刻装着人民,始终不忘人民的诉求。我们要永远铭记这个伟人。如果没有他,就没有我们的今天。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3

标签:韶山   湘乡   乡亲   辛亥革命   中国共产党   长沙   军阀   湖南   马克思主义   北京   军队   家里   主席   道路   母亲   农民   旅游   毛泽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