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警卫长李连庆:退休后回老家养牛,130万元积蓄全捐给家乡

广东省西江两岸的风景宜人,千亩的滩涂草场更是让人一望无际。

早上天色刚刚吐白,就有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开始一贯的晨练。他做了100个俯卧撑后,又耍了10分钟的长棍与双截棍。锻炼完毕后,老人一个人迎着朝阳,升起了五星红旗,在心里默默地唱着国歌。紧接着,老人就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养牛和放牛。

老人名字叫李连庆,就是现在这个浑身充满着牛粪味的老人,在毛主席身边当了十几年的警卫员。在伟人逝世后,李连庆又被调到叶剑英元帅身边,做他的卫士长。

退休后的李连庆享受副军级的待遇,但他不为所动,带着自己仅有的积蓄,回到了养育自己的家乡,又深受当地人的尊敬,被尊称为“连庆公”。

如今,这位“连庆公”的英雄事迹被传遍大江南北后,深受各路媒体追捧。甚至连广东省云浮市委党都开始号召全市共产党员,向这位年过八旬的老党员学习。

那么,李连庆的身上究竟有何种魅力?他又做了哪些事情,让所有人都无比尊重这位老党员呢?

毛泽东警卫长李连庆:退休后回老家养牛,130万元积蓄全捐给家乡

李连庆老人

一朝入伍做了6年炊事员

1932年,李连庆出生在广东省高要市里偏僻的荷路村。自古以来,这座小山村与世隔绝,很难与外界接触,所以这里的村民们都从小习武,李连庆亦是。

李连庆自幼就跟随村里的拳师习武,从小身体强健、行动敏捷,再加上经过多年的勤学苦练,18岁就成为了当地最有名的“拳王”。

1951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军横跨鸭绿江,全国有志青年都渴望奔赴战场保卫祖国。年仅19岁的李连庆也做出了一个让全家人出乎意料的决定,他响应“保家卫国”的号召,加入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立志要为祖国的伟大事业而献身。

李连庆11岁丧父,是家中唯一的成年男子,要是上了战场,只有母亲独自撑起家门。但是当听到儿子的决定时,老人没吭声,只是默默地给儿子收拾好行李。她知道,特殊年代,只有保护好国家,才能守好自己的小家。

办好手续后,李连庆就前往肇庆军分区报到。原本,李连庆以为能凭借自己高超的武打能力到朝鲜战场上当一名侦察兵,但没想到最后却在自己家门口做一名炊事兵,每天的工作就是养猪、种菜、做饭。

由于李连庆所在的军区离荷路村不远,所以村民们很快就知道了李连庆没有上战场,而是当了一个炊事员,纷纷开玩笑说:“咱们的拳王当伙夫了。”

一开始,李连庆还不能接受这个与期待中相差甚远的结果,但在部队老领导的开导下,他明白战争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没人来做饭,打仗回来的战士们吃什么?想通之后,李连庆也就一心一意地做着炊事员的工作。

只是,他的心里还藏着上阵杀敌的梦想。

毛泽东警卫长李连庆:退休后回老家养牛,130万元积蓄全捐给家乡

炊事兵(图非李连庆)

两年后,肇庆军分区和韶关军分区合并,李连庆被调到韶关军分区,工作仍旧是一名伙夫。此时的李连庆毫不动摇,始终坚定自己的信念,不管是什么工作,只要能在岗位上发光发热就是在为祖国的事业做贡献,这一干就是四年。

成为伟人的警卫员

1957年11月份,就在李连庆准备退役回家时,发生了一件改变他以后人生命运的惊天大事。李连庆后来回忆道,正是他那时一个不切实际的举动,让他接触到了毛主席。

当年,中央警卫团来到广州军区招收警卫员,有几百名军人报名参加,李连庆也抱着希望报名了。但他对自己不是很有信心,因为自己常年在炊事班工作,没有任何上战场的经验。更何况,整个军区只有两个名额,李连庆就更加丧气了。

但让李连庆做梦都没想到的是,经过几轮考核,他竟然被选上了。原来,李连庆虽然在军队里没有进行过系统的训练,但他从小有学武的底子,所以在一众优秀的战友中,成绩也是十分突出的。那时的李连庆无比感激幼时自己的努力,让他完成了现在的理想。

李连庆本领高强,表现优异,到了北京后就被选拔为毛主席的警卫员预备役。这让他甚为激动,但身为国家最高领导人的警卫员,没有接触过什么大世面的李连庆还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他不仅要学习各种擒拿技巧与射击,还需要时刻充满警惕性,观察周围可能出现的危险,一旦发生危急情况,必须全力保证主席的安全。必要情况下,甚至要不惜牺牲自己。

同时,李李连庆还要面对游泳和语言这两大难关。毛主席酷爱在水里思考问题,因此经常游泳,还特别喜欢在户外挑战横渡河流,而全程跟随的警卫员的水性要求也自然要高,这样在主席游泳时就可以在旁边做保护。

为了完成好自己的任务,李连庆经常是吃了早饭就去练习游泳技术,一练就是一早上。

毛泽东警卫长李连庆:退休后回老家养牛,130万元积蓄全捐给家乡

1957年9月8日,毛泽东游湘江后,在橘子洲看农家小孩跳舞

并且毛主席认为,文化是立身之本。因此,毛主席要求自己的警卫员必须要有文化。李连庆就开始抽空学习,吃饭走路都不忘拿着一本书,整个人达到了废寝忘食的状态。

作为一个从小就没有离开过家乡的广东人,李连庆不要说知识,就连普通话发音都很不标准,沟通起来十分困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警卫团还特地请来老师指导战士们的口音。

当时只有李连庆的进步速度比较慢,急得口舌生疮,却依然发不出标准的的普通话音。为了能赶上大家的进程,李连庆就加班晚上在大马路的路灯下对着书练习。索性,皇天不负有心人,李连庆虽然学得比较慢,但还是凭借自身的努力,克服种种难关,拿到了高中文凭,甚至还学到了一口地道的北京话。

看到李连庆的努力,毛主席很是欣慰。1961年,李连庆正式给毛主席当警卫员。

毛泽东警卫长李连庆:退休后回老家养牛,130万元积蓄全捐给家乡

李连庆与毛主席合照

在给毛主席当警卫员的15年里,李连庆坚守保密原则,他没有向任何亲朋好友透露自己的工作,就连至亲家人也是一样,家里所有的事都是妻子撑着。

就这样,李连庆没有看到两个女儿出生,甚至都没有回家看母亲最后一眼,只是致电给家人,称因工作需要,不能回家,只能拜托亲戚妥善安置母亲的身后事。因为这件事,村民们都都骂李连庆是个白眼狼,可是李连庆却没有为自己辩解过一句。

李连庆明白,自古忠孝难两全,为了国家,他只好舍弃自己的小家,他也从没有后悔过,始终以这份工作为荣。

在担任警卫员的这几十年,李连庆也只回过家乡一次,这一次特殊情况还是遵从毛主席的指示,回乡调查农村的发展状况。在调查过程中,李连庆看到了落后家乡的现状,村里人大多都很贫穷,吃不饱穿不暖,小孩子没有机会学习,有的青年人无所事事,游手好闲。

在把这样的情况告诉给毛主席后,毛主席沉默了一会儿,感慨道:“我们还有许多任务要完成,必须要让全中国的老百姓都过上好日子!”

时刻伴随毛主席左右的李连庆也深受影响,在心里埋下了要“为人民服务”的信念。

1976年,李连庆陪伴毛主席走到了生命的最后。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毛主席仍然心系人民,这让李连庆看到了忧国忧民的无私精神。

不久,李连庆因能力突出,被调到叶剑英元帅的身边,担任卫士长这一职位。10 年后,叶剑英元帅离世,此时的李连庆已经54岁,两鬓斑白,担任国家领导人的警卫员长达25年,这期间他始终尽忠职守,以这份工作为豪。

毛泽东警卫长李连庆:退休后回老家养牛,130万元积蓄全捐给家乡

李连庆与叶帅、叶帅儿子及警卫队队长的合照

之后,李连庆又先后在香港和总政广州对外联络局工作。1997年退休时,李连庆已经是副军职级别。退休后的李连庆把妻儿接到北京,一家四口从此在北京生活。

直到2008年,李连庆再次做出一个惊天动地的决定。

花光一生积蓄建设家乡

2007年深冬,李连庆的家乡好友陈日明到北京看望女儿,李连庆尽地主之谊招待这位老友。在两人的谈话间,陈日明说起了家乡的情况,虽然改革开放遍及全国各地,但由于家乡地处偏僻,各项基础设施跟不上,村民们的经济条件都比较差,生活勉强能吃饱穿暖。

虽然早在四十年前奉命对家乡进行过调查,知道家乡贫穷落后的情况,但李连庆以为经过这么多年的建设,家乡的落后面貌得到有效改善,却没想到村民们仍然过着下里巴人的生活。

经过几日的思索,李连庆渴望建设家乡的想法越来越浓,他决定放下北京优渥的生活回老家,而此时他已经有76岁高龄了。2008 年春节刚过,在家人们的担忧下,李连庆孤身一人踏上了故乡的土地。

刚回到故土,眼前的景色让李连庆触目惊心,村内垃圾无人清理,堆满了一路,祠堂也无人整修,村民们住的房子都变成了危房。由于村里的土地贫瘠,村民们靠种地已经养活不了一家人了,所以青壮劳动力全都外出打工,只有一些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人数不到区区百人。

看着满目疮痍的荷路村,李连庆更加坚定内心的想法。

毛泽东警卫长李连庆:退休后回老家养牛,130万元积蓄全捐给家乡

李连庆老人

经过几天的走访,李连庆大致了解村里的情况后,就把村干部召集起来,首先提出了从改变村容村貌和发展集体经济这两个方面出发,建设荷路村。经全部人同意后,村民们也自发纷纷投入建设工程中。

为了尽快落实这些想法,李连庆直接把自己多年积蓄的130余万元,全部用到了家乡的建设上中。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李连庆首先把村里的4.3公里的泥土路全部重建成宽大的水泥路。

随后,李连庆又把破旧的祠堂改建成了“达道书屋”;把废弃用地改建成篮球场以及300平方米生态小公园,给村民们提供了一个读书娱乐的场所。

在整个施工过程中,李连庆坚持时刻守在现场,村民有时在晚上还能看到李连庆打着手电筒,拿着练武的木棍巡视。

施工结束后,有村民发现在祠堂门口的一块石头上,刻着所有捐款的村民的名字,而出钱出力最多的李连庆的名字却不在上面。对此,李连庆表示,自己做这些的目的并不是为了炫耀过得有多好,也不是为了“光宗耀祖”,只是抱着一颗想要建设家乡的赤子之心而已。

除此之外,李连庆还在村里建起2公里的排污渠和2个垃圾站,并出钱给村里36户村民进行改厕,消灭了他们的露天粪池,村里的卫生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几经努力,荷路村得到焕然一新的改变,从前脏乱差的小山村变得清新干净,还一跃成为远近闻名的生态文明村。

就这样,李连庆不仅把130多万元的积蓄花光了,还欠下了将近10万元工程款。为此,从未借过钱的李连庆,不得不向战友亲戚低头借钱,这才还清了为村里建设欠下的10万元债务。

毛泽东警卫长李连庆:退休后回老家养牛,130万元积蓄全捐给家乡

李连庆主动承包了村里的集体土地,每年的承包款为16000多元,这就为集体经济带来一笔不少的收入。随后李连庆把这些土地挖掘成30余亩鱼塘,还利用20余亩土地种植蔬菜,聘请村民来工作,给他们支付工资,大大增加了村民们的收入。几年下来,村民们已经从中获得了10多万的收入。

不仅如此,李连庆还十分积极地投身到扶贫济困工作中来,生活在荷路村的几年间,李连庆前前后后又拿出10多万元,帮助村中困难党员、困难群众和其他弱势群体。村民们也十分感激李连庆多年来不计回报的付出,亲切地称呼他为“连庆公”。

远近闻名的“牛司令”

2010年,在家乡荷路村的情况有所好转,各种项目运转稳定后,李连庆又产生了一个念头。

原来荷路村位于西江北岸,而西江南岸的云城区都杨镇珠川村,有一个废弃多年的300多亩低洼地,无人耕种。李连庆觉得这些土地被丢荒很可惜,还不如用来养牛,以造福一方百姓。

于是,已经年过八旬的李连庆又到西江对岸与何丙泉合办了“云浮市星耀畜牧有限公司”,李连庆担任公司董事长,何丙泉担任总经理。而李连庆选择养牛的原因也很简单朴实,因为他幼时放过牧。

可是公司成立初期,李连庆就遇到了种种困难。由于养牛前期耗资巨大,李连庆不得不向好友借了300多万,才勉强将养牛场成立起来。

在这期间,李连庆亲自照料小牛犊,一看到小牛犊生病,他就请兽医来到这里照料,还亲自学习兽医知识。放牛时,他又发现人是很难将乱窜的牛犊从滩地赶回牛棚,于是又培育了牧牛犬。因为牛群经常会在晚上出现一系列问题,所以有时李连庆还会收拾好行李,搬到牛棚里睡,时刻照看,日复一日。

毛泽东警卫长李连庆:退休后回老家养牛,130万元积蓄全捐给家乡

李连庆在山间放牛

直到情况有所好转,李连庆才随意盖了一间房子给他住,但是生活仍旧十分简陋。卧室的面积不到10平方米,只能放下一张小床和一张桌子,地上随意摆满了杂物。李连庆的女儿李艳第一次从北京来养牛场探望父亲时,看到父亲居住的地方,忍不住流下了眼泪。

而李连庆却把公司的办公室布置得井井有条。办公室的正面墙上挂着彩色的毛主席像,旁边的黑白照片是李连庆与毛主席、 叶剑英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合影,以及叶帅之子叶选宁赠给李连庆的书法作品,上面抄录的是叶帅的诗作“翠柏围深院,红枫傍小楼。书丛藏醉叶,留下一年秋。”

叶家每个子孙都很尊敬这位“连庆公”。

李连庆的星耀畜牧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后,安置了附近村里十多名剩余劳动力。李连庆规定,牛场使用的工人必须来自附近的贫困家庭,目的是帮助他们脱贫致富。在养牛场成立的几年里,已经为附近的村民带去了每年30万元的收入。同时,牛场每年还会消化100多万斤农作物的秸秆,也能造福种地的农民。

李连庆没有辜负村民们对他的期待,坚守在这里六七年,可是他却愧对时刻牵挂着他的家人。就在春节前,李连庆给远在北京的老伴打了一个电话:“新牛舍要在年底竣工,今年春节回不去了,我得留在这儿。”

毛泽东警卫长李连庆:退休后回老家养牛,130万元积蓄全捐给家乡

李连庆老人在讲话

如今牛场占地面积约为 300 亩,养牛数量达到了 300 头左右。养牛业生产周期较长,公司目前还没有大的收益,但李连庆对前景充满信心称等把公司做大做强,必能解决村民们的温饱问题。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活一天算一天没意思,活一天,要为人民出一天力。”这一句朴素的话语道出了李连庆这一生的坚守,他始终坚持毛主席“为人民服务”精神,哪怕不能像主席一样为国家大事操心,但他也愿意为祖国的建设尽一点绵薄之力。

李连庆的精神觉悟,正激励无数当代年轻人为美好的生活拼搏努力。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2

标签:西江   积蓄   炊事员   家乡   警卫员   军分区   警卫   村里   北京   村民   战场   老人   土地   时刻   情况   旅游   工作   李连庆   毛泽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