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祭祀不辍。

善建善抱者,肯定都是在位的帝王,只有他们才能建国立本,怀抱百姓。按照老子的思想,帝王如何进行统治?这是中国古代道家的政治思想,与儒家法家的政治思想有大不同,但共同构成中国式的政治思想。此三家的政治思想中有一共同点,即保证家天下封建王朝的长治久安,如这里所说的子孙祭祀不辍。但如何达到这一目的的具体办法,三家则有根本的不同。儒家主张以仁义道德教化人民与官僚,实行仁政,希望在道德基础上建立政治稳固的保证。法家主张用严厉无情的法律来约束人民与官僚,实行法治,企图在毫无人情味的法律基础上建立严密的政治控制。道家则主张用自然无为的道来改造人民与官僚的人性,使之都无欲望,只知本分,不求分外之物,不生分外之求,以此实现古井无波式的社会秩序,永无动乱,浑浑噩噩,无知无识。在现实中,只有儒家最为盛行,法家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实践,唯道家最难实行。

明太祖注:此章不文,直述也。善建者,挺然立物之状,虽有力之士不可拔,此云以德治天下。言吾有物,日夕坚持,终世而不脱,比云怀抱大道也。如是若能持此二事甚坚,天地歆享之事,虽子孙百世亦未绝焉。

宋徽宗说的建中抱一,都是要确立道的中心,做为封建王朝统治的理论根据。若真能实行,也许能够将及天下与来世,其传也远。但从无实行的客观条件。有人说,按中国的条件,只能先实行法治,用法律来约束人们的思想与行为,第二步实行儒家的仁政,用道德来规范人们的思想行动,第三步才可用到道家的政治思想,用自然无为来调节人性与整个社会。这表明,如欲实行道家的政治思想,必须先有一定的条件,这就是比较高尚的道德标准。人们若无自觉的道德标准,谁会自动地按照道家的思想去做人做事?所以善建也好,善抱也好,关键不是建什么,抱什么,而是怎么建,怎么抱?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道是好东西,问题是人们不能接受它,更不用实践它了。所以才有所谓“修”的问题。老子提出了修道的作用,从个人直到天下,其作用的范围也逐步扩大。但他并没有说明如何修的具体方法。更没有说明个人如何修,一家如何修,乃至于一乡一邦天下如何修的方法。在具体的操作层面,古人似乎从来不过多考虑,仿佛只有提出了一个思想主张,人们自然而然就会实践,就能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去。实际上,从思想主张的提出,到具体的操作与落实,这中间还有很多的课题需要研究。怎样把一种好的思想主张转化为行之有效的行为规则与生活习惯,这是现代科学才注意到问题,所以现代有行为科学,而古代只有某家某派的思想。

宋徽宗为修道分了先后与主次,个人的修道,是最先的,是修道的中心,其余则不过是修道的末节与绪余。宋徽宗大概期望,每个人都能像他一样,重视道,修行道,于是一家一乡一邦乃至全天下的事,就可不治而治了。若真能如此,当然最好不过。问题是每个人不会像宋徽宗那样,对老子的道产生如此深厚的感情。这个问题又该如何解决呢?如果只有宋徽宗一人能修道于其身,甚至达到万物皆备于我的境界,恐怕也不能易简而天下治。

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

以上讲修,这里讲观,修了就要有效果,所以有观的问题。若未修,也可通过观而了解之。这个观字,是老子思想的基础。老子是个史官,他首先通过历史资料观察了以往的个人、家庭、乡闾、国家及天下的情况,然后再来观察现实中的个人、家庭、乡闾、国家及天下的情况,看是否按照道的精神去做了,以及按照道的精神去做或未做,各有何种不同的结果。由此便总结出道对一人一家一乡一国全天下的作用,总结出道对人类社会的意义。这一观察过程,是十分重要的,所以他说吾何以知者,以此。思想离了观察,便一事无成。

明太祖注:若修身修家修乡修天下,此五修备而天下安,则王乃吉。乘乾元之无休,复去五观者,老子之教甚明,奈何意浅而机深,所以五观者以取其验,使治天下之君,务行其道焉。更言:“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盖谓必然道可行,天下可治故也。老子云:噫!尔见否知否?前五修者未尝不应乎道,修此而得此,修彼而得彼是也。五观者,大概不欲君天下者以身为身,而国为国是也。当以身为国,以国为身,终子孙不坏也,所以云天下之然哉以此。

明太祖也体会到了老子思想的意浅而机深,感到老子之意无非是要帝王务行其道而已。具体的都不必说了,只要“务行”就是了。务行就是修,修此而得此,修道必然会得道,而且是帝王一人修之即可,不必全家皆修,全乡皆修,全国皆修,全天下皆修,只是帝王一个修之于其身、其家、其乡、其国、其天下即可以了。因为他相信帝王应当“以身为国,以国为身”,国及天下与他的身,实际上是一回事,所以帝王一个修道成功,全天下就会安定太平了。道的本真在于帝王一身而已,所以帝王的修道,就是努力发现自身中的道。然后才是推之于家邦乃至天下的问题。这倒有点象当今的气功大师,他可以用一人之气,为千万个信徒发功授功,使千万个人一在瞬间都有了气,甚至当场发作起来。因为道之体无所不包,道之用无所不在,气功的气,不也是如此吗?其中的真伪,谁来辨别呢?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五十四章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五十四章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8

标签:老子   儒家   仁政   法家   封建王朝   气功   道家   官僚   子孙   帝王   道德   条件   作用   思想   旅游   天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