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六十九章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

历史上曾有人主张老子是兵书,确实很容易找到依据。老子书中讲兵事的内容不少,但不可看作单纯的兵家之书。老子所说兵事,与孙子所说的兵事,有根本的不同。孙子兵法,基本上是为军事家所论的兵法,而老子所论兵事,则是为帝王所讲。帝王要称帝称王于天下,不知用兵,则根本不配称帝。孔子说军旅之事,未之学也,孟子更大谈仁政,不讲用兵,都是迂腐之论。如果按照他们的理论,明太祖不可能从一夫成为皇帝,清世祖也不能从关外入主关内,建立满清帝国。老子说“用兵有言”,这是他引用兵家的理论,来论如何做帝王。从这一点看,老子论兵,也绝不是孙子式的兵家之言。


是谓行无行,攘无臂,仍无敌,执无兵。

唐玄宗在用兵问题上,明显不如明太祖正确。唐玄宗说什么今以慈和为主,故虽执兵,与无兵同,说什么行师在乎止敌,止敌贵乎不争。此皆门外汉之言。慈和是用于自己的手下,不是用于敌人,这在前面已有说明。执兵就是与敌战斗,怎能追求与无兵同?与敌相对,止敌只是目的之一,但不是根本目的,根本目的是灭敌。即便是止敌,也不能靠不争。在这里,唐玄宗表现相当的糊涂或天真。试想,明太祖若用唐玄宗这一套理论,他能在群雄并起之时,一跃而为天下之主吗?所以明太祖读老子,更切合自己的实际,而没有学者式的空谈。

借战争以喻道,这是的论。所以我们说老子不是孙子式的兵家。但所论之道,其中必有用兵的内容。中国古代的帝王学,内容十分丰富,老子之书,可称一个范本。唐玄宗说止敌贵乎不争,清世祖则说用兵要无争心,不争与无争心,其中有大差别。无争心,只是一种心理的调整,而在实际行动上则还要争,不争怎能胜敌?比如争有利地形,争有利时机,争民心物力,都是争。只是在行动的争夺之中,用不争之心主导之,这就是清世祖无争心的内涵,而与唐玄宗的贵乎不争,迥然相异。


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

古有哀兵必胜之说,唐玄宗说慈哀于人者胜之,即此意也。哀兵必胜,也是心理的作用。但只哀而不争,则胜利无从谈起。所以清世祖说无争心,侧重于心,就比唐玄宗空谈贵乎不争,更接近真理。轻侮敌人,同样也是心理的作用,但轻侮敌人,不是好事交争,二者根本不是一回事。唐玄宗把二者联系起来,又是误解。老子说的轻敌,是在交战之时,不是在交战之前。交战之前轻敌,就可以是宋徽宗所说轻敌则战,也就是唐玄宗所说轻敌则好事交争。而交战之中的轻敌,则无这种意思。所以老子说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是在抗兵相加之时的轻敌,与之相反的是哀者。哀者,即不敢轻敌者,衣者不敢轻敌,所以他能获胜。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六十九章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六十九章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8

标签:相异   孟子   老子   哀兵必胜   慈和   孙子   目的   兵家   空谈   帝王   敌人   所说   理论   心理   内容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