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七十章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老子之道,并不难懂,但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这里面的原因是什么?唐玄宗说是“滞言而不悟,烦事而不约”,此话不确。滞言不是不悟的原因,没有疏通老子的语言,才是不悟的原因。我们今天进行点评,就是对老子之言的一种疏通,这种疏通,必须是全面的,深入的,细致的,一字一句都不可轻轻放过,还要把老子的话,前后连贯起来,把他的话外之义,发掘出来。同时,则可对照前人的注释,发现其中的正与误,启发自己的理解。不能完全抛弃了老子的言和前人的言,来空谈老子的道,关键是如何阐发这些言语之中的义蕴。第二点,就是理解了之后,必须实践之,而且是终生的实践,如此才能成为圣人,或至少是提升自己的生命层次。只讲不做,终是空言,也不是真悟。悟解的过程中,也要注意与前人的实践联系起来,用事实来证实言语中的道理,这也是一条理解之路。


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

言有宗,事有君,宗与君,意思都一样,是指其根本宗旨。老子道德经五千言,必有一个根本宗旨,读老子的书,研究他的言论与思想,关键是要把握其中的根本宗旨。思想上搞清楚了,做起事来,就有了主导思想,这就是事之君。对言的宗旨,事的君主,都还搞不清楚,怎能了解他呢?这就是老子此段话的意思。唐玄宗又发挥为得理忘言之类的论调,似乎没有得到老子之言的宗旨。

明太祖注:言有宗,文有首也。事有君,借物为主也。经云夫惟无知,言人不知我。

为了说理,言不得不多,言既多,则理愈不明。这是言语与道理之间的固有矛盾。理是不可见的,欲传达于人,只有借助于言语。但言语不是道理,只是说明道理的工具。所以言之宗就是它所要阐明的道理。不管道理多么深奥,都要用言语来说明,所以道理虽为言语之宗,但也不能完全抛弃言语这一载体。懂得了言语所欲阐明的道理,就要去做事。如不做事,这道理毫无意义。道理是做事所要遵循的原则,所以事之君就是某种道理。但道理终是空虚的,必须在具体的事之中体现自己。所以道理的意义在于它对实践的指导,在实践中的实现。如欲真正理解老子及其道理,不能离言语,不能离实事,由言语和实事,才能真正理解老子的道。理解了老子的道理,又要返回言语与实事之中去,把它实现。这才是老子论道真正目的。


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怀玉。

圣人被褐怀玉,这是所以大智若愚的另一说法。为什么大智若愚?这不是故意装出来的迷人假象,而是大智的必然姿态。所谓大智,是对大道的透彻悟解,大道所关注的是根本的问题,不是琐碎的事务。所以大智之人,只关心大道,不关心琐事。于是必然呈现若愚之象。若愚云者,似愚而实不愚。而小智之人,斤斤计较于琐小之事,小事不糊涂,则大事必愚蠢。所以反过来可以说,小智似乎智慧,而实际愚蠢。因为他根本不知大道,在根本问题上是一无所知的。世上人大多如此。所以中国人有句老话,叫做人不可貌相。若只从外表上评价人,则圣人都是愚人,而愚人都是精明鬼。

明太祖注:知我者希,老子方贵,戏云圣人,被布袍,怀抱美玉,以其外贱内贵也。

老子深知其道只能被很少的人理解,所以感叹道“知我者希”,这也是因为老子之道正与世俗之道相反。但正因为知我者少,那极少数的知我者,才显得特别的可贵,这也是物以稀为贵的意思。老子的道所以不能被大众接受,也从反面证明,这是为少数人的道。天下最少数的人,就是那唯一的帝王,整个天下就他一人。由此亦可知,老子的道,就是为帝王的道。老子所说则我者贵,在这里又有了尊贵之意。即按老子之道做事之人,是最尊贵之人。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七十章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七十章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9

标签:大智   道德经   之义   老子   大智若愚   前人   实事   圣人   帝王   言语   道理   大道   原因   根本宗旨   旅游   天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