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长大后,我不愿意再吃巧克力?

小时候,和很多小朋友一样我喜欢去超市买零食,最奢侈的零食,就是德芙整罐的巧克力,一盒里面有很多小块。过年的时候我们会买几罐,那时候和小朋友在一起,大家每人分一小块,然后看动画片,觉得这样的生活就是幸福。

读书的时候,我觉得吃巧克力是件文艺的事。国外的电影有不少专门会围绕巧克力来做文章。比如最知名的《阿甘正传》,里面那句“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颗是什么”,一度成为了QQ空间流传的经典金句。

为什么长大后,我不愿意再吃巧克力?


在各种爱情片的渲染下,巧克力被冠以浪漫、神秘的色彩。

而当有一天自己进入媒体行业,老师教会我对世界的事物要抱有怀疑的态度。我看了一些BBC的纪录片,里面有对糖、牛奶、巧克力去做一些调研,会发现其实很多的食物,都是在营销的骗局下构建起了灰色产业链。

为什么长大后,我不愿意再吃巧克力?


我们的很多需求,是被构建出来的。西方人和东方人对于食物的态度是不同的,农耕文明的基础,决定了人对天地、食物的敬畏,我们会讲究不时不食,而西方的资本体系,决定了以市场为导向,以金钱为结果。至于原材料是否是掠夺而来,生产的过程中是否有用童工奴隶等,这些都不重要。

为什么长大后,我不愿意再吃巧克力?


1.巧克力的诞生

巧克力诞生的背后,就是一场资源掠夺的游戏。

首先,我们熟知的巧克力,就是利用可可豆制成可可粉然后加入糖、牛奶、花生等辅料制成的。制作巧克力原料的可可豆,生长很挑地方,需要特定湿度、土壤、温度等严格的气候条件。

为什么长大后,我不愿意再吃巧克力?

三大可可品种


这种气候条件存在于南北纬10度的部分热带地区,因此可可豆的最大产地是西非,其中两个国家的产量尤其巨大,科特迪瓦和加纳。此外,南美洲的热带地区也有种植,而东南亚虽然也有,但品质就不如非洲和南美洲的了。

一棵可可树大概需要10年才能成熟,结出丰硕的可可果。而1只1000克的可可果,大概只能做出50克的巧克力。珍贵、严谨、优质,这就是一棵可可树到一块巧克力的故事。

为什么长大后,我不愿意再吃巧克力?

液体黄金


种植可可树的历史从公元前1900年开始,中美洲人民就学会了种植可可豆,他们把可可豆磨碎,再混合玉米面、辣椒和香草制成饮品,这是最早的巧克力,它的味道是苦味的,是用来提神的。

但从考古发掘的制作的陶罐可看出,可可饮品并不是一种日常饮品,而是在结婚、生育等重要的庆典场合才会饮用。

当时可可豆的地位很高,据说可可豆在玛雅文明中扮演着货币(currency)的角色,200个可可豆就可以换一个奴隶。

为什么长大后,我不愿意再吃巧克力?


而当西方人知道可可豆,就是在哥伦布大航海时代了。哥伦布发现了美洲,最后的故事可想而知,西班牙人带来了军队,殖民了中美洲,并把玛雅人的可可饮料带回了皇室。

为什么长大后,我不愿意再吃巧克力?

可可饮料被带回欧洲


经过神话故事和冒险经历的包装,再加上可可豆的稀缺性,巧克力饮料(Chocolate drinks)很快就在欧洲贵族圈流行起来。

有利益存在,西班牙人自然不会放过。此后可可贸易就被西班牙人秘密垄断了100多年。

1660年,西班牙公主玛利亚.特蕾莎(María Teresa)与法兰西国王路易十四(Louis XIV)缔结婚约,女王将一盒装帧精美的巧克力作为定情礼物赠送给太阳王。从此,巧克力成为高贵、显赫的代名词。

为什么长大后,我不愿意再吃巧克力?


在当时,虽然巧克力还只是皇室饮品,需求不高,但在加勒比和非洲的可可庄园却已经出现了需要进口奴隶才能满足需求的情况。


2.巧克力工艺的进步

最初的巧克力如开头所说,还是可可饮品。

1828年,荷兰化学家侯登将可可脂(cocoa butter)从可可豆中压榨出来。后来,可可豆分离出了可可粉和可可脂,有一些好奇者,将这两者又结合起来,创造出了固体巧克力(Solid chocolate)。

瑞士人鲁道夫·莲(Rodolphe Lindt)则发明了一种能使巧克力变得润滑、有光泽,还能减少酸味的机器:巧克力精炼机(Chocolate Refinery)。

为什么长大后,我不愿意再吃巧克力?


世界上第一块入口即能溶化的巧克力就此诞生,巧克力从此进入另一个世纪,各类巧克力巨头公司开始诞生,比如瑞士莲、吉百利、雀巢等。

为什么长大后,我不愿意再吃巧克力?


制作巧克力,有一个复杂的流程。


1.发酵

一颗可可果里面大概有20—40颗可可豆,刚剥出来的可可豆是纯白色的,刚收集到的可可豆要放在52度的恒温容器中发酵,产生巧克力香味,发酵要持续3~9天左右,可可豆会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变成深棕色。

为什么长大后,我不愿意再吃巧克力?

2.晾晒

发酵之后的可可豆中还含有很多水分,为了方便保存运输,要除去可可豆中多余的水分。这个过程也需要3~9天。

为什么长大后,我不愿意再吃巧克力?


3.烘焙

接下来,可可豆会运送到世界各地的巧克力工厂,进入加工厂后,首先要经过烘焙,用121度的高温烘烤2个小时,这个过程之后,可可豆就会散发出诱人的巧克力香味了。

为什么长大后,我不愿意再吃巧克力?


4.分解

除去可可豆的薄壳,并分解成可可粉和可可脂。

为什么长大后,我不愿意再吃巧克力?


5.混合

将可可脂、可可粉、白糖、香草、奶油等原料,按一定比例混合在一起。不同的混合比例,就塑造出不同的巧克力:

黑巧克力=可可脂+可可粉+糖

黑巧克力=可可脂+可可粉+糖

牛奶巧克力=可可脂+可可粉+牛奶+糖


为什么长大后,我不愿意再吃巧克力?

6.包装

把混合好的原料放进容器内,反复碾压、摩擦,优质的巧克力要精磨整整3天,接下来需要做的是塑形。

为什么长大后,我不愿意再吃巧克力?

最后,巧力克就制作完成了。看起来工艺复杂,讲究,但我之前还在网上看到一篇关于巧克力的文章,标题有点惊到我,上面写:每块巧力克里面都有苍蝇腿。

为什么长大后,我不愿意再吃巧克力?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可可树最喜欢的地方是热带,比如尼加拉瓜、哥斯达黎加。这也是昆虫最理想的生存环境。

由于发酵和晾晒的过程都在露天中进行,而果肉在发酵和晾晒的过程中,会散发出浓烈的甜味,这对着蟑螂、蚂蚁、苍蝇等昆虫,老鼠等动物有着极大的吸引力,而一些昆虫及动物的毛发便不可避免留在了里面,之后的工艺加工也很难清除这些昆虫尸体和动物毛发。

面对这些问题,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做出规定:检测6块巧克力(每块100克),昆虫碎片的平均数量不能超过60个,单块巧克力不超过90个。啮齿类动物的毛发平均不超过1根,单块巧克力不超过3根。

为什么长大后,我不愿意再吃巧克力?


也就是说,这种昆虫尸体在合理的范围内是允许出现的,反正分解加工后一定是吃不出来的。

当然,它的真实性还是有待考究,但我觉得可能性还挺大的。


3.巧克力的灰色产业链条

2017年,BBC发布纪录片《巧克力-苦的真相》揭露了巧克力产业背后的黑暗面。

为什么长大后,我不愿意再吃巧克力?

根据美国劳动部2015年的报道,世界上三分之二的巧克力供应来自于西非,在那里,依然有超过两百万未成年人正在作为廉价劳动力从事危险的可可种植工作。他们因为家庭贫困而失学,有的被父母带入可可种植园,而大部分是由人贩子从外地一车一车运来的。

可可园内的儿童,在小小的年纪已经学会使用锋利砍刀,接触毒性很强的化学药品。据统计,劳作中,有71%的孩子使用锋利的收割工具;在象牙海岸,37%的孩子曾被这些工具割伤过。

为什么长大后,我不愿意再吃巧克力?

并且他们没有收益,没有保障,甚至都没有尝过巧克力的味道。

所有的利益都被商家和投机者拿走。在可可豆抵达之前,纽约的投机客已经把可可豆买卖了无数次。在可可交易好的一天,他们能赚到30到50万美元。这些投机客却从未到过可可豆生长的农田,凭借数据他们便轻松盈利,对于他们来说可可豆交易就是一场合法的赌博。

在纪录片中,被采访的童工这样说:

“他们享受的东西是我用痛苦换来的。”

“他们是在吃我的肉。”

当然,巧克力的工厂也不都是一味剥削,也有良心的商家。2001年,包括雀巢、嘉吉、卡夫在内的多家知名巧克力工厂签订了《哈金安格定义书》(Harkin-Engel Protocol),希望在2008年前消除剥削童工与儿童贩卖的问题。

为什么长大后,我不愿意再吃巧克力?

但作用微乎其微,期限不断被延后。

所以,听了太多巧克力苦涩的故事,我可能就没有办法享受它的甜蜜了。


写在最后:

虽然我很喜欢美食,但我的态度仍是不是所有的东西都要去吃,比起吃得高级,更重要懂得怎么去吃。一想到巧克力背后的血腥的世界,我就无法愉悦地享受它。

和巧克力一样,其实很多的零食看一眼配料表也能劝退你。很多打着国外零食名义的产品,实则会是国内代加工厂来完成的。

为什么长大后,我不愿意再吃巧克力?


而且糖份高,添加剂多。吃了除了会长胖外,对身体完全没有一点好处。所以,我比较喜欢“从田野到餐桌”的饮食方式,吃得新鲜更重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9

标签:中美洲   西非   哥伦布   可可树   雀巢   巧克力   可可豆   可可粉   童工   西班牙人   昆虫   饮品   可可   零食   牛奶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