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笔记」卫灵公十五(9)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笔记」卫灵公十五(9)有杀身以成仁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注释】⑴仁:指儒家的核心价值观。⑵无:毋。

【译文】坚持信仰恪守道义的人,是不会因为要保命而背叛自己的信仰的,反而会牺牲自己的生命来维护自己的信仰。

【简评】儒家讲的仁,既属于个人修养的道德范畴,同时也是儒家的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论基础和基本途径。因此,孔子及其追随者,一生都在努力地“成仁”、“践仁”,反映出儒家强烈的自律精神和无畏的实践精神。

有些人吃饭的目的是为了活着,有些人活着的目的是为了吃饭。虽然人都得吃饭,可是后者却将人性降低为一般的动物性了。人和一般动物的区别,也许就在于人有关于生活设计和追求,并为这种设计或者追求去努力奋斗。动物注意力集中对象是生活的“现在时”,满足的是生理上的需要,而人在关注“现在时”的时候,更多的是关注“未来时”,满足精神上的需要。而这种“未来时”,或者说生活设计、生活追求却是因个体的人而相异的,有层次高低、目标大小的区别。那种将生活设计和生活目标追求定位在“现在时”,或者只是满足个体需要的人生定位,我们有许多的词来形容人种人:浑浑噩噩、自私自利、鼠目寸光、胸无大志……这种人,为了满足一己之利,满足“现在时”的需要,是不会顾及什么国家民族、道德法规的。危急关头,这种人很可能成为出卖别人的小人,甚至背叛国家民族的叛徒。

儒家“成仁”、“践仁”的人生定位,虽然在内容上和我们现代的社会主体价值观有很大的不同,但至少在形式上有不少相同的地方,这就是定位于国家,定位于民众。一个人,只要你将自己的人生目标自觉地和国家利益、人民的利益结合起来,抛弃“小我”,那你就会变得无所畏惧。所谓无欲则刚,心底无私天地宽,很大程度上就是指这样的人生定位。


注1:本文作者,张永强,退休教师。曾任职于绵阳师范学院文史学院。本文在此发布,已获原作者授权。

注2:原作者撰写本文,旨在让从来都没有读过《论语》的人都能有一定的理解。

注3:如果可以,点个关注可好?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5

标签:论语   相异   儒家   齐家治国   无畏   绵阳   志士仁人   孔子   目的   来时   原作者   个体   本文   笔记   人生   国家   数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