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笔记」子张十九(21-25)

「论语笔记」子张十九(21-25)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注释】更:gēng,改。

【译文】子贡说:“君子的过错,就好象是太阳月亮也有亏缺的时候;君子的过错,是人人都可以看得到的;君子改正了过错以后,人们都更加敬仰他。”

【简评】人无完人,是人就会犯错误,君子也是人,君子自然也会犯错误。但君子犯的错误与一般人犯的错误不同,那是能力或者经验达不到某种需要程度的时候犯下的,是出于公心,不是为了一己之私,因此没有什么好隐瞒的。所以,君子的错误就像是发生的日食月食,人人都可以看得见。孔子说“观过知仁”,就是这样的意思。

君子犯了错误,会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找出犯错误的原因,然后将事情做得更好,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君子改正了错误以后,大家会格外尊重他,知错即改,善莫大焉。


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注释】⑴文武之道:指周文王周武王时代的典章制度及思想观念。。⑵识:记。⑶常师:固定的老师。

【译文】卫国大夫公孙朝问子贡说:“仲尼的学问是从哪里学来的呢?”子贡回答:“周文王周武王的文物典章制度和思想理念,并没有完全消失,还存在于人们的记忆之中。贤能的人能够记得其中最重要的,普通的人也能够记得住些细枝末节,天下之大,哪里都存在文王武王的道德遗训,我老师在哪里不能学呢?又能为什么一定要有固定的老师呢?”

【简评】从西周初到孔子的时候,已经过去了几百年。几百年的世事沧桑,已经让周文王周武王时代留下来的东西消失殆尽,一般的人,怕是怎么也不可能知道那个时候究竟有些什么了。恐怕正是因为这个,公孙朝才有此疑问:孔子说的那些东西,真的存在过吗?就算是存在,他是从哪里知道的呢?

子贡的回答,其实是从文化遗传的角度来说的。任何一个时代的文化,都是在继承原有的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不可能凭空从天上掉下来。新的时代的文化,总免不了带有文化母体的特征,文化血脉总是相承的。何况孔子本人还亲息到杞国、宋国以及镐京去进行过大量的考证工作,比如他曾问礼于老子。孔子提倡向任何人学习,如“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正是因为这样的勤奋努力,他掌握了大量的资料,很自信地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且不管孔子学的内容适用还是不适用,在要建立学习型社会的今天,向古代学习,向传统学习,向同时代任何人学习,都是必须的态度,尤其是那些以反传统自居的人们,别反了传统,自己却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在反什么,那就闹笑话了。


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注释】⑴叔孙武叔,叔孙氏,名州仇,谥号武,鲁国大夫。⑵子服景伯;复姓子服,名伯,谥号景。⑶宫墙:指房子的围墙。⑷仞:周制八尺,汉制七尺。⑸夫子之云,不亦宜乎:夫子,指叔步武叔;宜:适合,恰当。

【译文】叔孙武叔上朝的时候对满朝大夫说:“子贡比孔子更有才华。”子服伯退朝后将这件事情告诉了子贡。子贡说:“就拿房子的围墙做个比喻吧,我家的围墙才到我的肩这么高,别人偷看一眼,我们夫妻在里边做什么人家都看得清清楚楚的。我老师的围墙有几丈高,不是从正门进去,就看不到里边宗庙的华美,百官的富有。但是能够找到这道门的人却是少之又少。叔孙武叔这样说,不也正是这种情况吗!”

【简评】子贡很谦虚,以及肩之墙做比,是说自己的学问浅薄,人家一眼就看透自己了。而孔子的道德学问博大精深,像那几丈高的围墙,别人不可能轻易看得到里边的景象。子贡在自谦的同时,很委婉地批评了叔孙武叔对孔子的了解太浅薄了,是个连门在哪里都没找到的人,怎么有资格去评价孔子呢?

荀子《劝学篇》里有这样的话:“君子之学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行,蠕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君子学习的目的是为了“美七尺之躯”,也就是关于自己的道德学问的进益;小人的学习目的则是为了卖弄,吹牛。这样,人们自然更容易看透小人。民间的俗语云:满瓶水不响,半瓶响叮当,说的是同一道理。道德文章真的精深至极的人,用常规的评价方式是评价不准确的。

要叔孙武叔生活在现代社会就好了:拿文凭来!就如同现在的用人单位、组织部门的做法一样,从小学到博士的文凭,都拿过来一字儿排开。先普教,后成教,文凭越高,水平越高,别人气也不敢吭也没有机会吭。你子贡嘴巴再刁,能让孔子仲尼拿出文凭来吗?就算有,也最多是个自考文凭,比普教低,比函授强,弄你个不上不下!

这文凭,倒还真的成了一堵堵的围墙了。文凭越高,学问越深,按逻辑应该是这样。可是发展到唯文凭论,将事情推向极致,就走向了事情的反面。面对一堆堆“注水文凭”,很多低文凭甚至根本就没有文凭的人,水平不见得就一定低。龚自珍先生早就呼唤过“不拘一格降人才”,可惜,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真的实现!

至于看个自行车也得要硕士文凭,反过来又鼓励大学生去养猪卖猪肉之类的,虽然在就业形势紧张的情况下不失为一种敷衍塞责的办法,但同样不能排除掉其中的荒唐成分。

文凭热必然带来文凭的贬值,这是一个事情的两个方面。


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踰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踰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注释】⑴毁:诋毁、贬损。⑵踰:越。⑶自绝:自己断绝与对方的关系。⑷多:只,仅仅。

【译文】叔孙武叔诋毁孔子。子贡说:“他一点办法也没有,仲尼是不可能诋毁得了的。别人的贤能,就像是丘陵,犹能翻越过去;仲尼的贤能,就像是太阳月亮那么高,人们是没有办法超越他的。有人想断绝和太阳月亮的关系,这对太阳月亮又有什么损失呢?只不过暴露了那人的不自量力罢了!”

【简评】哪个人前不说人,谁人人后无人说,看来是一条铁定的规律,即使是像孔子这样的“圣人”,也免不了身前身后被人胡说的命运。

其实孔子不是圣人,只能说是一位道德修养才华学识远远超过同时代人的一位有理想的实干家。正是因为他要做事情,就免不了会有这样那样的错。不幸的是,正是因为他远远超过了别人,所以他犯的错就会被无恨放大,一如现在的“高处不胜寒”,“出头椽子先遭烂”,“枪打出头鸟”。

古代的叔孙武叔不懂孔子,所以他敢张口乱说;现代的叔孙武叔们,对孔子就更不懂了,很多根本就读不懂古文的人,也敢张口就骂孔子,真是无知方能无畏啊!有些读得懂古文的人,也在使劲骂,这情况就很复杂。如果是与某人学术观点不一样,心平气和地讨论好了,骂孔子没有用,对孔子持批评态度的鲁迅先生也说了,辱骂和恐吓绝不是战斗。何况是去骂一个早就不能和你对阵的古人,这心态也太灰暗了一些了吧?

孔子不是不能批评,也不是不能推倒。关键是要去分析,批评的是什么,推倒的是什么,推倒以后怎么办?“破”是很容易的,“立”就难了。不分良莠,不辨善恶,不管三七二十一,推倒再说,如果不是为火中取栗、乱中求利的话,那就是对历史的不负责任,缺乏历史责任感。

其实历史附加在孔子身上的东西太多太多了,建议在推倒孔子之前,先辨别一下,到底有多少东西是属于孔子自己的,哪些是别人强加在孔子身上的。造恶人的时候,天下之恶皆归焉;造圣人的时候,其实也是这样,只不过是“天下之善皆归焉”罢了。去听听现在很多人做的英模报告,这也不难明白。


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注释】⑴恭:恭敬谦虚。⑵阶:梯子。⑶道:导。⑷绥:安。⑸来:归附。⑹动:使…有感而动。

【译文】陈子禽对子贡说:“你是太谦虚了,难道仲尼真的比你贤能吗?”子贡说:“君子说一句话,人们就可以看出他是有智慧呢还是无知,所以君子说话不能够不慎重啊。我老师超过别人的地方,就好象他在天上,别人没办法找到登天的梯子。假如我老师能够在一个地方施展他的才能,那么正像我老师所说的那样,让人有所成就就会有所成就,引导百姓前行,百姓就会前行,安抚百姓,百姓就会前来归附,化育百姓,百姓就会和睦相处。老师生前受人尊敬,死后得人哀悼,像这样,我怎么可能比得上他呢。”

【简评】子贡当面揭人之短的个性和利口巧辞的说话风格真是表现得淋漓尽致了。“造圣人运动”,肯定有子贡的份儿!


注1:本文作者,张永强,退休教师。曾任职于绵阳师范学院文史学院。本文在此发布,已获原作者授权。

注2:原作者撰写本文,旨在让从来都没有读过《论语》的人都能有一定的理解。

注3:如果可以,点个关注可好?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7

标签:论语   孔子   夫子   贤能   简评   月亮   译文   围墙   圣人   文凭   注释   君子   学问   百姓   老师   笔记   数码   文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