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笔记」卫灵公十五(1)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

「论语笔记」卫灵公十五(1)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


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 明日遂行。

【注释】⑴陈:陈列,指军阵排列。⑵俎豆:礼器,指礼仪。

【译文】卫灵公向孔子问军阵布列的方法。孔子回答说:“如果您问祭祀礼仪方面的事情,我倒是学习过的;您问军事上的事情,我从来没学习过。”第二天就离开了卫国。

【简评】卫灵公在位的时候,卫国的政治非常混乱。卫灵公宠爱南子,而南子却是一个生活放荡的女人。她不仅有情人宋朝,还和卫灵公的儿子太子蒯聩“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惹得卫灵公大怒,将太子驱逐出卫国。结果又导致蒯聩和自己的儿子卫出公争夺君位,使卫国国力更加衰弱。

卫灵公本人,也是一个昏庸淫乱、性格反复无常之人。他既宠爱南子,也爱好“男风”,比如他喜欢弥子瑕生。弥子瑕生其人除了长得英俊一点儿之外,什么本事也没有,但卫灵公却让他做了高官。而像蘧伯玉这样贤能的人,他却凉在一边不加重用。孔子说的“吾未尝见好德如好色者”,就是指这情况。

这样的国家,面临的最重要的事情应该是理清国内政治,回到清明的正轨,而不是发动战争。正如子路问孔子的,如果卫国让孔子去辅助治理,第一件要干的事情应该是什么,孔子的回答是“必也乎正名”,就是要搞好内政。孔子认为搞好内政的最好办法,就是恢复礼制。所以卫灵公问孔子军旅之事时,孔子回答“我不知道,要问礼制嘛我老孔还能帮您一把!”

孔子并非不懂军事,儒家的教学大纲里有“御”、“射”的内容,大概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体育课,起码也相当于我国文革时期的“军体课”或者现在大学生入学时的“军训”,这是要拿学分的!齐国发生陈恒弑君的事件,孔子请鲁国出兵讨逆。孔子对齐、鲁当时的民心向背及力量对比,都做了一番分析,说明孔子也是懂得军事谋略的人。他之所以回答卫灵公“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是因为孔子反对不义的战争。

《礼记·乐记》中说:“国之大事,在戎与祀。”国家的大事,一是祭祀,祭兴则礼顺,这是搞好内政的关键;一是军事,兵强则国固,这是国防的关键。一个仁君,当以仁德获取天下,以仁德治理天下,而不是发动战争去残害天下。虽然不是以仁德获取的天下,但如果能够以仁德治理天下,也是应该给予肯定的。可这位卫灵公,不反思自己在内政上的混乱,却想发动战争,这不要给卫国带来更大的灾难吗?孔子就带着自己的弟子们离开卫国了,表示了自己与卫灵公的不合作。


注1:本文作者,张永强,退休教师。曾任职于绵阳师范学院文史学院。本文在此发布,已获原作者授权。

注2:原作者撰写本文,旨在让从来都没有读过《论语》的人都能有一定的理解。

注3:如果可以,点个关注可好?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9

标签:仁德   民心向背   儒家   论语   孔子   礼制   内政   军旅   祭祀   太子   原作者   本文   事情   战争   笔记   数码   军事   天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