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苏49 潮汕杨氏祖先 苏轼的命运平行线

苏轼初仕杭州最后的日子里,又迎来了一位知音。他这一生,虽然官运不畅,命运多舛,但无论入仕还是遭贬时,几乎没有遇到过地道的坏人上司。

初到凤翔时的老长官陈希亮,虽然最初与他交恶,但本心不坏,只是为了矫正后辈,甚至最后苏轼还与他的儿子成为了一生知己。

在杭州的三年,苏轼一共与三位太守共事。

苏轼初到杭州时的太守沈立是他非常尊敬的长辈,后来的陈襄是与他情趣相投、品格互洽的忘年交。

熙宁七年(1074)七月,陈太守离任后,新任太守杨绘(元素)抵杭。

尽管同年九月,苏轼就接到朝廷的任命文书,前往密州赴任,但在这短短的两个月间,他与杨太守的关系竟已打得火热。

在出身上,杨绘也是蜀人,家乡绵竹(今德阳下辖县),与苏轼家乡眉山相隔300余里,各在成都一南一北,说起来杨苏也算老乡。

在才学上,宋史记载,杨绘年少成名,读书时在中原以西的广大地区就已经名声在外,科举考试的成绩也非常好,后来到开封当推官时办事精干,疑难杂案都能轻易化解。当时仁宗已经非常器重他,只是看他年纪尚轻,有待历练。

(少而奇警,读书五行俱下,名闻西州。进士上第,通判荆南。为开封推官,遇事迎刃而解,诸吏惟日不足,绘未午率沛然。仁宗爱其才,欲超置侍从,执政见其年少,不用。)

杭苏49 潮汕杨氏祖先 苏轼的命运平行线

看到这里,是不是有些眼熟?

这杨绘与苏轼在青年时的经历几乎一样,都是青年才俊,早早成名,皇帝识才,只惜未熟。

再往后看,到了神宗朝,杨绘担任御史中丞,皇帝已经将他视为未来宰相的候选人。但杨绘却因在一些小事上不拘小节遭到皇帝不满,逐渐疏远。当王安石上位之后,杨绘对新党新政也有着诸多不满,于是遭到外放,先去应天府任知州,随后来到了杭州。


这经历,如果我不说姓名,你一定以为就是在讲苏轼。

这还没完,二人的轨迹还在继续重合,到了苏轼乌台诗案发后被贬谪黄州,这杨绘也因另一桩人事纠纷被贬谪至荆南(辖今湖北荆州、秭归、宜昌),二人在黄州再度相遇,沦落之人,相逢一笑,想起了当年二人在杭州分别时,苏轼所填词作《醉落魄》中的一句“天涯同是伤沦落,故山犹负平生约。”

一词成谶。


更有巧的,到了元祐元年(1086),杨绘再知杭州。再三年后,元祐四年(1089),苏轼紧跟着也再赴杭州上任。

至此,二人都两度仕杭。


杨绘长苏轼5岁,同样生逢漂泊之世,但晚年生活却比被贬海外的苏轼幸运一些,至少可以身由己控,选择弃官南下,在今天揭阳市的榕城区(古名海阳县官溪都)一带定居,创建了槎桥村,揭阳杨氏自此开枝散叶,成为潮汕大族。

时至今日,潮汕所有杨姓人家,都尊杨绘为初祖。

杭苏49 潮汕杨氏祖先 苏轼的命运平行线

说了半天杨绘的生平,不由得再次感慨,如果64岁的苏轼北归路上在常州停留时,没有突然因贪凉生疾,以他的心态与身体,完全可以与杨绘一样,在常州定居,创建一个什么小社区也不是不可能的,或许,今天就会有常州苏氏一支,尊苏轼为初祖了。

谢谢观赏,再见

无犀 原创

杭苏49 潮汕杨氏祖先 苏轼的命运平行线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3

标签:潮汕   惟日不足   宋史   秭归   神宗   绵竹   海阳   凤翔   太守   眉山   揭阳市   德阳   常州   杭州   平行线   祖先   皇帝   命运   数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