狱苏22 令苏轼不死的关键性人物,不是皇帝与大臣

狱苏22 令苏轼不死的关键性人物, 不是皇帝与大臣

大赦天下

在乌台诗案中,令苏轼复活的另一位重要人物,是王安石最著名的弟弟王安礼。之所以著名,是因为他是熙宁变法著名的反对派,与哥哥王安石的政见相佐。

反对新法的人很多,但像王安礼这种与新法始作俑者关系如此之近的反对派实在罕见。

《宋史·王安礼传》记载,苏轼入狱后,王安礼第一时间向皇帝进言:胸怀大度的皇帝是不会以言语治罪于人的。苏轼才华横溢,以为前程似锦,这些年却始终得不到提拔,难免有所抱怨。您现在如果治他的罪了,后世对您的评价可能就是“不能容才”。

(自古大度之主,不以言语罪人。轼以才自奋,谓爵位可立取,顾录录如此,其心不能无触望。今一旦致于理,恐后世谓陛下不能容才。)

神宗听了,赶紧解释:我本来也不会给他定大罪的,你既然求情了,我就赦免他吧,但你以后不要把这次对话说出去,苏轼犯了众怒,我怕有人会因为你为他求情而加害于你。

(朕不深谴也,行为卿贳之,卿第去勿漏言,轼方贾怨于众,恐言者缘以害卿也。)

狱苏22 令苏轼不死的关键性人物,不是皇帝与大臣

欢迎关注:无犀之谈

在古人心中,最怕的还不是当世风评,而是后世口碑。所以,从张方平、吴充到王安礼,为苏轼求情所用的理由大概都是同一个:舆论压力。

然而,真正对于苏轼脱罪起到决定作用的,并不是大臣们的努力,而是宋仁宗的皇后曹氏。

乌台诗案结束多年后的元祐年间,苏轼自乞外放知杭州时,曾在负责省试时推荐了一位名叫方勺的书生,方勺也因此成为东坡门下,方勺自号泊宅村翁,遂著有《泊宅篇》,其中记载了当年乌台诗案中最关键的一次营救。

苏轼入狱时,身患重病的太皇太后见到孙儿皇帝每日愁容不解,便问何事。神宗向祖母诉苦道:我每天都在为变法的事发愁,下面的阻力很大。偏偏还有苏轼动不动就用文字诋毁诽谤新法,fswl!

(更张数事,皆未能就绪。有苏轼者辄加谤讪,甚至形于文字。)

太皇太后立刻想起,当年仁宗曾在策试回宫后,非常欣喜地说:我今天为儿孙收了两位太平宰相,我虽然老了,用不到了,但我的后人一定会用到。

她将这番回忆说与神宗,并问道:这苏轼现在何处任职?

神宗只好硬着头皮说:在监狱里。

太皇太后问清缘由,突然泪流满面地说:能因为写了几首诗就被关起来,肯定是受到了小人的陷害。我看过他的诗,都是很小的过错。唉,我已经病成这样了,希望不要再有冤狱与滥杀无辜的事。

(以作诗系狱,得非受了小人中伤。攈至于诗,其过甚微,吾已病矣,不可再有冤滥,致伤中和。)

狱苏22 令苏轼不死的关键性人物,不是皇帝与大臣

神宗皇帝对祖母非常尊敬与孝顺,每天早晚问安,从不间断,见老人悲伤,感同身受,也流下眼泪。

元丰二年(1079)十月,此时苏轼已经入狱近两月,太皇太后病入膏肓,神宗为太皇太后祈福求寿,决定大赦天下,太皇太后听了后说:

不须赦天下凶恶,但放了苏轼足矣。

十月十五日,神宗降诏,“死罪囚流以下,一律开释。”

苏轼,在经过了两个多月的绝望与挣扎后,终于看到了生的曙光。

谢谢观赏,再见

狱苏22 令苏轼不死的关键性人物,不是皇帝与大臣

无犀 原创

《重新认识苏东坡》是我自2021年起之日更文章,以地点或事件为节,每月讲述苏轼人生片段,不求全,但求心与坡公片刻共鸣。

苏学已是显学,我不乞更多新颖之贡献,但求世人了解、理解苏轼这样一具历千年而不朽之伟大灵魂,已不枉余生每日之“苏写时间”。

是为日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7

标签:王安   宋史   神宗   大臣   东坡   皇帝   显学   反对派   新法   关键性   祖母   后世   大度   小人   言语   人物   数码   天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