狱苏23 世界上最疼苏轼的那个皇后,走了

狱苏23 诗恸仁后

世界上最疼苏轼的那个皇后,走了

元丰二年(1079)十月十五日,因乌台诗案身陷台狱已近二月的苏轼,听到了太后身体抱恙准备大赦的消息后,有感而诗。

己未十月十五日狱中恭闻太皇太后不豫有赦作诗

庭柏阴阴昼掩门,乌知有赦闹黄昏。

汉宫自种三生福,楚客还招九死魂。

纵有锄犁及田亩,已无面目见丘园。

只应圣主如尧舜,犹许先生作正言。

南朝刘宋文帝时期,《世说新语》的编者刘义庆因受皇帝猜忌,担心有祸事,家人听到乌鸦夜啼,预感必有吉事临头,后来果然脱罪,遂作古典《乌夜啼》。

到了唐代,有一种说法“乌有喜声”,乌代指喜鹊,所谓乌鸟夜啼,必有喜事临。

苏轼诗头即以此为典,谓“乌知有赦闹黄昏”

第二句中,苏轼将自己比为写作《离骚》的屈原,“虽九死其犹未悔”(楚客还招九死魂),用以表明自己身陷此地,却依然不肯与奸佞同流合污的坚定信念。

第三句,苏轼自比霸王之愧,以项羽在乌江逝前所言“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为隐,表示以今时今日的处境,已经没有面目回到家乡的田园中去了。

最后一句,前半句是赞,后半句却仍是铁骨铮铮。这个“犹许先生作正言”,讲明了,就是说给神宗皇帝说的,典出宋太宗雍熙四年的谏官改革,诏曰“谏议大夫,司谏正言”。

这句诗的另一重意思背景,是新政施行之初,时任右谏议大夫的司马光给王安石写了一封长达三千余字的《与王介甫书》,抨击新政之失。

狱苏23 世界上最疼苏轼的那个皇后,走了

我们应该怎么理解这首诗呢?

毫无疑问,即便已经坐了五十多天的大狱,身陷濒死绝境,苏轼对于自己之前的言行,依然没有任何悔改与怯懦。

即便他在御史台的审讯中全部招供,但招供不等于悔改。

至少,苏轼认为,所谓悔改,是错了才有的事,没有错,又何改之有?

五日后,太皇太后崩逝,他自仁宗朝蒙受圣恩,却因戴罪之身不许服丧,“欲哭则不敢,欲泣则不可”,只得作了两首挽词祭奠。 欢迎关注:无犀之谈

十月二十日恭闻太皇太后升遐以轼罪人不许成服欲哭则不敢欲泣则不可故作挽词二章

其一

巍然开济两朝勋,信矣才难十乱臣。

原庙固应祠百世,先王何止活千人。

和熹未圣犹贪位,明德虽贤不及民。

月落风悲天雨泣,谁将椽笔写光尘。

太皇太后曹氏乃北宋开国名将曹彬之孙女‬,苏轼在挽词前两句,以曹彬之威名颂之,“巍然开济两朝勋”借杜甫赞颂诸葛亮的“两朝开济老臣心”对比曹彬的功业之伟。

后两句精炼地提取了太皇太后曹氏一生中最闪光的一段日子,即仁宗驾崩英宗即位后体弱多病,请曹氏临政,英宗病愈后,主动还政于帝。苏轼以东汉时期的邓皇后在两代皇帝更替时大权独揽,对比太皇太后曹氏不贪恋政权的美德。

狱苏23 世界上最疼苏轼的那个皇后,走了

宋帝后全身像-宋仁宗后 宋 佚名

其二

未报山陵国士知,绕林松柏已猗猗。

一声恸哭犹无所,万死酬恩更有时。

梦里天衢隘云仗,人间雨泪变彤帷。

关雎卷耳平生事,白首累臣正坐诗。

写罢对太皇太后的怀缅,苏轼自感凄苦,想到《史记》中的著名刺客豫让那句“知伯以国士遇我,我以国士报之”,而自己至今未能报答仁宗皇帝的知遇之恩。诗至此处,悲从中来。

梦里天衢隘云仗,人间雨泪变彤帷。——在梦中,我想走进宫殿祭拜亡后,挥泪如雨,瞬间如同笼罩在马车外的帐子。

(彤帏:汉代刺史出行用的红色车帐)

太皇太后您的德行就如《关雎》和《卷耳》中的古人一样高尚,我这白发罪臣就坐于监牢之中为您写这首诗。

(《关雎》和《卷耳》都是诗经中用来歌颂古代女子贤惠有德的著名诗篇。)

狱苏23 世界上最疼苏轼的那个皇后,走了

谢谢观赏,再见

无犀 原创

《重新认识苏东坡》是我自2021年起之日更文章,以地点或事件为节,每月讲述苏轼人生片段,不求全,但求心与坡公片刻共鸣。

苏学已是显学,我不乞更多新颖之贡献,但求世人了解、理解苏轼这样一具历千年而不朽之伟大灵魂,已不枉余生每日之“苏写时间”。

是为日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8

标签:神宗   白首   乌江   明德   项羽   皇后   屈原   百世   挽词   史记   谏官   国士   新政   大夫   皇帝   数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