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苏04 草履拄杖泥淖行 苏太守彭城抗洪

熙宁十年(1077)八月十六日,苏辙离开徐州,五日之后,洪水围城。

其实,这场水患在一个月前已有征兆。

七月十七日,苏轼得到消息,在徐州西北方向约六百里处的澶州(今河南濮阳西),黄河决口,河水滔滔一泻千里,向低处地势之地奔涌而来。

黄河,之所以被中国人称为母亲河,一方面因其流域文明之故,但这位母亲,也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因其喜怒哀乐而深刻影响着中华儿女的悲欢离合。

在有治水文字记载的2500多年间,黄河决口改道达1500余次。每一次决口,即意味着又一次的百废待兴。

终北宋一朝,黄河决口的危机始终存在,甚至于,北宋王朝灭亡的几个重要原因中,黄河改道一直在推波助澜。

这个逻辑大概就是:

黄河决口——民生凋敝——饿殍遍野——财政萎缩——横征暴敛——官逼民反——官府镇压——内耗严重——外敌入侵——内忧外患——亡国之惧——康王南渡。

徐苏04 草履拄杖泥淖行 苏太守彭城抗洪

在熙宁十年这一次黄河决口之前,从仁宗庆历八年(1048)之后的近三十年间,朝廷内一直对黄河改道的方向有着激烈的争论。

所谓改道方向,其实就是黄河入海口之争:

一曰北流,即向东北方向至天津入海。

二曰南流,即向东南方向至山东入海。


回到熙宁十年的黄河决口现场,这是北宋历史上最疯狂的一次黄河决口,史载,55座郡县被摧毁,数万民宅被淹没,良田三万余顷毁于一旦。

徐州其实距离黄河决口的源头澶州尚有600余里的距离,而且在决口发生后,官员开凿新口引水北流向天津入海,徐州可保无恙。

然而天不作美,或是欲降大任于苏子瞻,往年秋季气候干旱为主的山东境内竟然突降暴雨,水位暴涨之后,再加上尚未完全引流的决口之水推波,很快就南下涌到了徐州城附近。

一年之后的重阳节,苏轼回忆当时洪灾来临的场面时,诗中写道“水穿城下作雷鸣,泥满城头飞雨滑”(《九日黄楼作》)

徐苏04 草履拄杖泥淖行 苏太守彭城抗洪

徐州城南有山,大水冲到徐州,被南山阻断去路,便徘徊在徐州城下,旧水不过,新水又来,水位迅速上涨。熙宁十年九月,苏轼站在徐州城的城墙之上向下看,那猛水竟然很快就要漫过墙壁,扑入城墙之内。一旦城墙被冲毁,徐州城必遭灭城之灾。

危急时刻,徐州城内的富庶人家收拾细软准备出城避难,苏轼见此情形,立即下令,半劝半阻地让所有人回到城内,向城中百姓立下死誓:

“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于是,徐州城内出现了一位穿着草鞋、拄着手杖在泥泞中跋涉来去的苏太守。

宋代的地方治理体系是军政分离,太守不掌军权,也就无力指挥官军,但值此洪灾临头,苏轼必须得到军方的支持,他亲往武卫营喊话:“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宜为我尽力。”

有徐州百姓向太守提供抗洪方案称,徐州城以前有两条堤岸,一条向南到戏马台的山脚下,另一条向西接到南京门的北边,这两条堤可能有些用处。

苏轼在经过调查研究后,立即征召五千余民夫,与官兵一道赶工,对两条旧堤加工改造,筑起了一道长984丈,高一丈,宽两丈的巨堤。

北宋时的一丈合今天的3.168米,也就是说,苏轼主导的这条大堤,长逾三公里,高逾三米,厚度超过了6米。

谢谢观赏,再见

无犀 原创

徐苏04 草履拄杖泥淖行 苏太守彭城抗洪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8

标签:太守   郡县   北流   饿殍遍野   泥淖   徐州   黄河   洪灾   城下   天津   水位   北宋   山东   城内   城墙   方向   数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