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圃苏03 苏轼属于治世之能臣吗?

上文讲到,苏轼在前往密州途中所填《沁园春》,被后世元好问鉴为伪作。

关于本词,先要指出苏轼用典的失误——“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这一句中,“二陆”即西晋文学家陆机兄弟,陆氏兄弟的时代,西晋都城在洛阳,并非长安。

又或许,长安只是古代士大夫心中一切帝国都城的代称,无论是开封还是洛阳,其功能属性即为长安。

仅凭这一点,断不能认为这是一篇伪作,恰恰,在古物鉴定中有一条不成文的法则:瑕为真径,意思是说,古物如果太完美了,倒可能是后世的赝品,带些瑕疵与误会,才有更多的史迹可以依据。

于是,回到这首苏词,在上一篇《杭苏篇》中,我专有一节讲到,苏轼填词始自杭州任上,泛舟富春江上时,曾填《行香子·一叶舟轻》


对比在杭州时的苏词,这首《沁园春》的风格,上片是有承接的。

《行香子》中有一句

“重重似画,曲曲如屏。算当年虚老严陵”

和《沁园春》上片中

“渐月华收练,晨霜耿耿,云山摛锦,朝露漙漙”

风格类似,都是借景抒情的婉约风格。


但在《沁园春》的下片,苏轼的心胸逐渐开阔,豪迈之势始成,如这一句

“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

被元好问和李一冰先生疑为伪作,恰恰却可能是苏轼在填词风格上基因突变之节点。

我们可以再往后看,苏轼不久后即至密州上任,他在密州写下了豪放派宋词的开山之作《江城子·密州出猎》,我在后文中会有详细评点,此处仅列出其中一二字句: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圃苏03 苏轼属于治世之能臣吗?

诸位且看,这就是苏轼的豪放,他竟然畅想着自己可以成为一代名将冯唐一样发兵边塞建功立业。

其中用到的“又何妨!”

与《沁园春》中的“此事何难?”

在风格与气场上,何其相似。

若说苏轼从来都没有觉得成为一代名臣是一件容易的事,那么,又怎么解释他在《密州出猎》之中,把发兵边塞当成儿戏呢?

​圃苏03 苏轼属于治世之能臣吗?

那么,苏轼到底有没有成为治世之能臣的才干与学识呢?

这个问题,必须要一分为二地看。

首先,什么叫治世?

狭义上讲,就是治理国家。

广义上,尤其是在古代社会,治世者其实大都身不由己。


在苏轼之前,秦之李斯,汉之贾谊,北宋初年之范仲淹,乃至与苏轼同时代的王安石……

哪一个在治世的学问上,不是当世顶流?

其下场又如何?

其治世的结果与仕途的下场又如何?


所谓治世,说到根本上,是在皇权与民生之间寻找一种自洽的逻辑,唯其如此,才能将自己的政治抱负尽最大可能地施展出来。

无论是造福百姓也好,复兴帝国也罢,如果唯结果论的话,苏轼当然不是一位治世之能臣,终其一生,他也没能找到一条如何自洽的出路,在一切有关是非的问题,总是充满着坚硬的棱角,毫不妥协

到这里,又不得不提一句,再过八百年后的晚清名臣曾文正公——

所谓能臣,能者,非才之力,非贤之达,乃势之顺也。


好罢,让我们跟随苏轼来到密州,终于,他在出蜀入仕二十余年后,第一次有机会主政一方,真正展现一下他的治世本领。

“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

​圃苏03 苏轼属于治世之能臣吗?

到了密州,苏轼就将知道,这件事,远非一个人拥有出众才华和过人胆识就能办到的。

那其中,有太多的羁绊与制约,等待着他呢。


谢谢观赏,再见

无犀 原创

​圃苏03 苏轼属于治世之能臣吗?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1

标签:富春江   都城   伪作   古物   尧舜   洛阳   西晋   边塞   长安   帝国   豪放   后世   下场   此事   风格   数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