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岁大厂员工回乡跳楼:努力一定要“至死方休”?

23岁大厂员工回乡跳楼:努力一定要“至死方休”?

23岁大厂员工回乡跳楼:努力一定要“至死方休”?


最近有关国内互联网大厂的消息,看得让人挺丧的。


似乎,在某些人的眼中,努力=拼命,生命的逝去只是公司这座大机器中小螺丝钉的脱落而已。


越来越多年轻员工离世是偶然吗?


事情的起初,是一则公关声明掀起了巨大的网络浪潮。


1月3日,“拼多多22岁女员工加班后猝死”的消息在网上流传。第二天,拼多多在公共平台回应称:“你们看看底层的人民,哪一个不是用命换钱”,“你可以选择安逸的日子,但你就要选择安逸带来的后果”。


23岁大厂员工回乡跳楼:努力一定要“至死方休”?


随后经该公司证实,这名女员工是在去年12月29日凌晨1点半下班途中晕倒,后经抢救无效死亡。


正因如此,这则回应看得我无比震惊!这就是一个员工超过6000名,市值700多亿美金的大厂对待员工的态度?


更气人的是,在引发网友们的强烈不满后,公司表示这则回应是谣言,再度引发了舆论讨伐。此后,他们改口称“内容系拼多多营销合作供应商员工用个人手机发布”。


23岁大厂员工回乡跳楼:努力一定要“至死方休”?


不难看出,该公司的回应重心并不是对员工猝死事件的重视与反思。


让人痛心的是,1月9日,这家大厂再次出现员工死亡事件。这是一名23岁的湖南籍程序员,请假回家后,在自己家中跳楼自杀。


这其中有很多细节令人唏嘘,比如从小伙子回家到选择跳楼的整个过程不到一天,并且他本已买好了从长沙到上海的返程票,最后,却在父母忙着做午饭时,穿着睡衣睡裤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23岁大厂员工回乡跳楼:努力一定要“至死方休”?


看完消息,心情难以平复,我又浏览了好几篇有关互联网大厂员工的采访或前员工爆料,有一种强烈的感受:诸多大厂员工,似乎都逃不过某种让他们陷入极端的生存模式:有时是为了完成KPI承受无休止的加班压力,有时是在“内卷”的环境中无限追求卓越的精神压力。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给商业公司带来了诸多红利。很多国内公司拼的不是技术创新,而是流量的占有率,因此不断上线新品、砸钱补贴、注重KPI成为了定势。被网友们戏称为“加班、吃苦、圈地”。


而“内卷”带来了另一种压力。在三联周刊的采访中,一名互联网大厂的管理者也承认了这种残酷的现象。


这名管理者在一家急速扩张的“新大厂”工作。不久前她进行了一场筛选面试,应聘者的履历让她大为震惊——全部在国外拿了名校学位,硕士起步。她很纳闷“我招这样的人进来干啥呢?”高能力的背后是高预期,而那份工作“普通一本的本科生就能胜任”。


在这样的困境中,他们都在面对一个问题:我的工作意义/存在意义在哪里?


23岁大厂员工回乡跳楼:努力一定要“至死方休”?


努力一定要“至死方休”?

换一条路也许更精彩


不能忽视的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工作节奏越来越快,被“内卷”的领域也越来越多。抱着努力奋进目标的人,冲击着越来越高的学历,承受着越来越强的工作强度。


从大的方面而言,这源于商业模式的限制,需要较长的时间来突破创新。


从小的方面而言,这是通才教育、素质教育的一种欠缺,但可以通过学校、父母从小灌输给孩子。


我们当然需要从工作中锻炼能力、磨练意志力,获得成就感与价值感,但同时要明白,工作并非一切,“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人生也需要适度休息,需要各种兴趣爱好支撑内心,在面对跨越不过的难关时,不至于无处可去。


23岁大厂员工回乡跳楼:努力一定要“至死方休”?


因为每个人都有一个额定能量,自律、意志力、好情绪都是会被消耗的自我资源。


在很多人看来,“别人家的孩子”好像什么都会做,学习能力强,适应环境也很快。他们似乎就是自律、意志力的化身,没有什么困难可以打倒。


但在光鲜的形象背后,他们承受着高于常人的压力,在学霸云集的环境中要拔尖,云淡风轻是表现习惯,内心的波涛汹涌从未缺席。


清华大学博士、拥有数百万粉丝的知名新媒体人毕导,就曾讲述自己从直博到休学的心路历程。


毕导在2014年以化工专业第一的成绩本科毕业,毫无悬念地直博了,并被导师寄予厚望。可惜,他的博士生涯停在了第三年,巨大的精神压力让他开始质疑自己的存在意义。


23岁大厂员工回乡跳楼:努力一定要“至死方休”?


博一时,他苦于找到科研方向,“迷茫而无能”。在面对导师提出更换方向时,他变得难过,认为自己“又菜又废”,即使对照文献也无法重复研究结果,数据的不稳定,让他常常焦虑到躺在床上哭。


他认为,自己没有对人类科学作出任何贡献。


和普通人一样,精英也会遇到自己迈不过去的坎。即使能力强如博士,也会遇到挫折,高能力的背后是他们给自己设立的高目标,一旦目标没有达成,浓浓的挫败感也会淹没他们。


好在,毕导开始了不同的尝试。在博三时,他开始写公众号,幽默风趣的文笔,加上一板一眼的科研数据,他写出了很多搞笑的10W+文章。他说,“很庆幸地发现自己原来还算是有一件擅长的事”,在博四开学时,他决定休学创业,一晃三年,他成为了在全网拥有数百万粉丝的知名新媒体人。


这段“八竿子打不着”的经历给了他信心,让他打开了新的大门,对人生和自我有了新的体会,也让他有勇气在休学后选择继续读博。


人生有多个维度

别用硬拼掏空自己


同样的,留学生心理问题,也是很多家长关心的问题。知名泛心理学媒体品牌KnowYourself 2020年曾统计,在1万多名的调查对象中:


超八成中国留学生在留学过程中至少经历过一次心理崩溃;

近5成留学生想到过放弃;

因为疫情,变得格外焦虑。


还有一些同学因为情感交流变少,一方面独自承受孤独感,想要放弃留学;一方面觉得对不起家人的支持与期望,备受煎熬,同时,还要担心自己回国后的发展,多重压力都负担在身上。


23岁大厂员工回乡跳楼:努力一定要“至死方休”?


作为家长,我们要明白孩子追求卓越的心理,无论是求学、高考、进入知名大厂工作,还是申请名校、留学国外,都是孩子们不同的人生目标,为了让自己变得更好,孩子们在“拼命地努力”。


同时,我们也要告诉孩子们,拥有积极向上的愿景是好的,不断鞭策自己也是好的,但一定要记住:人生不是单一的学习或工作可以决定的,人生维度无比丰富,当遇到过不去的压力时,要允许自己停下来休息或者换一条路走。


正如毕导所说:

读硕读博,是你在21岁左右时做出的一个选择。拿到毕业证是你这三五年间最大的目标。
但从人生的角度看,这就是一个台阶。求职定居、结婚生娃、生老病死,人生还有很多台阶要一步步迈上去。


北京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博士徐凯文,也曾提出过一个理论:先完成再完美。


23岁大厂员工回乡跳楼:努力一定要“至死方休”?


这种释放焦虑、转移焦虑的做法,我认为不止可以用于科研,在学习、工作中都可以用到。


最后,希望我们用全面多元的价值观,用不超越生命底线的努力去面对学习、工作;


在焦虑时,把当下的问题放在人生的维度中去思考,不钻牛角尖;


在找不到价值感时,尝试另一条路,或开发各种兴趣爱好,让我们的心灵有一个归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8

标签:工用   员工   努力   网大   维度   意志力   回乡   留学生   焦虑   知名   博士   压力   目标   人生   工作   科技   公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