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看错的鸿蒙 被低估的华为造车


智能手机元年是何时?


是乔布斯2008年掏出第一代iphone的那一刻?


其实更早。

被看错的鸿蒙 被低估的华为造车

2000年,诺基亚、摩托罗拉、LG、索尼爱立信等正主宰全球市场的手机巨头们,也纷纷意识到智能手机的大势所趋,于是接连开启了各自的智能化布局。


对于一个新兴领域,人类率先发动的未必是想象力,而是联想力


他们对于智能手机的憧憬,完全借鉴了PC的路径。将鼠标式的点击,移植到了“电容笔”上,而所谓的互联网化,也不过是认为用户需要的是缩小版的PC网页。


他们以这样的模式接连制造了爆款,乐此不疲,误以为已经取得了正确与成功,直到iphone的诞生。


被看错的鸿蒙 被低估的华为造车

乔布斯敲了敲时代的黑板,用手指的“滑动”彻底让智能手机与PC形式分道扬镳,生出了另一棵专属自己的科技树。


如今,渐渐步入智能汽车时代的车企们,也冀望顺着智能手机的这条路继续走下去,重复当年手机厂商照抄PC的老路。


一 两个鸿蒙和一个华为


很多业界大佬都曾不止一次地说过,智能汽车就是装上四个轮子的智能手机。


这样的理解不仅看低了智能汽车,也看懵了智能手机。


对于现今各大车企的人机交互,业内一直抱有一个疑问。


汽车是否也适合“语音+触控”的手机模式?


这样看似沿袭用户在手机上的操作习惯,大大降低了学习和使用成本。但却衍生了另外一个性命攸关的问题,在语音还不是绝对给力的时候,也在智能驾驶尚不能完全落地的时候,频繁的触控的岂不是会大幅占用用户的注意力?


被看错的鸿蒙 被低估的华为造车

一些在漫长历史中,对“汽车注意力”深以为然的传统车企一直也在用自己的方式排斥这样的生搬硬套。例如宝马的“隔空手势”和梅赛德斯最新推出的“零层级”,都是在尽量减少用户的触屏行为,以保证行驶安全。


被看错的鸿蒙 被低估的华为造车

这样的方案或许并不完美,但方向却毋庸置疑。只是缺点也同样显著——贵,并不是宝马和梅赛德斯所有的产品都会标配。


话说回来,很多车企之所以照搬手机“语音+触控”的交互方式,抑或在此基础上各作优化,本质上还是离不开对安卓系统的依赖。毕竟开发一套全新的系统并非易事,如果电动车能作为燃油车的套壳,那么所谓的智能化作为安卓的套壳又何尝不可……


这就是现今“人人造车”的逻辑自信。


被看错的鸿蒙 被低估的华为造车

多云君一直认为,汽车智能时代的分水岭,不在续航焦虑的消失,也不在无人驾驶的突破,而是在于彻底挣脱手机的影子,淌出自己独占的交互系统。


这便是华为面向鸿蒙的最初动因。


人们对鸿蒙有两个最常见的误解。


被看错的鸿蒙 被低估的华为造车

一是,鸿蒙并不是为应对美国封杀而生,早在2016年,华为就开始秘密让鸿蒙猥琐发育,那时国际上的一切都还风平浪静、相亲相爱。


二是,华为有两个鸿蒙,一个是上述“2016年的秘密行动”,主要是华为针对“物联网”所开发的全新操作系统(以下简称“物联鸿蒙”),跟安卓没有半毛线关系,采用LiteOS内核,每一行代码都来自原创;另一个才是很多人所质疑前不久发布的“手机鸿蒙”,的确,目前来看这套鸿蒙依然属于变相的安卓套壳,但华为之所以让该系统以“鸿蒙”为名,则是计划让手机系统也逐渐向自己所主导的“物联鸿蒙”演进,最终彻彻底底的自主化。


被看错的鸿蒙 被低估的华为造车

厘清个中脉络,目的是为了让我们更明确理解华为的汽车战略。


本身就面向物联网的“物联鸿蒙”,暂且不说成功与否,但从逻辑上直接契合汽车所要应对的庞大物理世界。


正是基于物联网的思考起点,所以物联鸿蒙在“语音+触控”之外,增设了另外一个解决方案。


二 生态靠生意


我们先从眼下随处可见的物联网产品来审视,即智能家电、家居。


不知道你是否和多云君一样,总觉得如今各种眼花缭乱、逼格满满的智能设备,更像是一种伪智能?


例如,我买一个智能电饭煲,我若想智能化地使用它,必须要经过繁琐的五步:看说明书如何用手机连接电饭煲—用手机下载该厂商的APP—注册用户—操作电饭煲连接WIFI—用手机再点击煮饭。


被看错的鸿蒙 被低估的华为造车

大哥,原本我煮碗米饭用非智能的电饭煲只需一步而已啊……你这玩意儿智能在哪儿呢?


这便是由于无所不能的安卓系统也处处充满局限性。


苹果也料想到这样的局面,所以才经年累月地构建自己软硬件的大一统。


而华为则希望通过物联鸿蒙打造一个“碰一碰”的体系,让物与物之间不用通过APP,甚至也不用通过WIFI,直接就形成同步连接。


被看错的鸿蒙 被低估的华为造车

例如你用手机,碰一碰装载物联鸿蒙系统的电饭煲,那么两者就会瞬间融为一体,你再无需任何设置,直接用手机操作即可。同样,你手机上的任何娱乐、工作、导航等,只要碰一碰运行物联鸿蒙的智能汽车,那么大屏就会随之同步;其他很多指令都只靠碰一碰来完成。


此外,你也可以通过“碰一碰”,获得汽车的所有设置菜单。而更多的想象空间和应用场景也都还在开发之中。这与苹果目前所透露的造车路径略有相似,即用手机充当汽车的指挥棒。


如此一来,物联鸿蒙就帮助华为打造了一个“碰传+触控+语音”的复合结构。


相信很多同学都觉得这没什么大不了,大部分科技公司也都能基于安卓做出出色的碰传功能。


的确。

被看错的鸿蒙 被低估的华为造车

这就体现了华为一个无足轻重但又事关紧要的领先优势。


那就是物与物的碰传,为了将信息延迟不断降低,必须靠强大的通信技术为支撑。而这正是华为与其他科技公司最大的差异所在。


华为的通信技术,目前属于世界第一梯队,而物联鸿蒙之所以至今都没有全面推向市场的原因之一,便是由于华为对市面上毫秒级的延迟也并不满足,而是希望精进到微秒级。这一点,在中国除了华为,目前其他公司还无法做到。


但一个智能系统的成功与否,最大的难点往往并不是技术层面,而是在于商业维度。


安卓及特斯拉的人机交互都是基于linux开发而来,但轮到它们在全球取得巨大成功,而非祖师爷linux,根本的原因是一款世界级的主流操作系统的流行,不仅仅是要有广泛认同的芯片、开发框架、编译器、编程语言、数据库等,还必须形成一个用户、软件开发者和手机厂商都能从中赚钱的利益格局。


被看错的鸿蒙 被低估的华为造车

也就是说,相比技术要素,形成利益互惠格局的难度更为艰巨。


好比在最初的智能手机系统的浪潮中,之所以是安卓胜出,而不是塞班、Windows Phone、BlackBerry OS、web os,甚至也不是安卓背后依赖的那个内核Linux,便是由于谷歌把全套Linux中文件系统、内存管理、任务调度、电源管理、framebuffer显示架构、摄像头架构、网络架构、音频架构全都抠了出来,并且设计了dalvik这样的虚拟机作为中间层,然后借助java语言的便利性降低了开发门槛,吸引了众多开发者加入这个生态,让每一方都能从中获益。


这就需要在技术之外,存在公正的法律、包容的文化、健康的金融系统、合理的分配机制等一系列软硬配套,让全球各地的开发者都能心悦诚服地迁徙进这新生的生态之中。


一语蔽之,如何分蛋糕,才能决定蛋糕做多大。


这也就是为何无比高调的“华为汽车”总是坚定不移地强调“誓不造车”,只做服务商和供应商,便是为了让自己看上去毫无威胁性,车企们和开发者也才能心安神定地走进来交个朋友。


这同样也是为何华为对手机鸿蒙要去套壳安卓,因为既做手机又做系统的厂商,如果不能强大如苹果,那只会被其他友商所孤立,就算在技术上胜出,也会沦落到在商业上退出。


被看错的鸿蒙 被低估的华为造车

当然,怀着汽车智能系统梦的不止华为。大众正在美国东海岸牵手微软研发自己的VW OS,奔驰也在针对谷歌、苹果等科技巨头的威胁而着手打造MB.OS……


现在的汽车行业,并不是2008年前后安卓和IOS横空出世后大局已定,而更像2000年左右手机厂商们各自为阵的智能探索。


被看错的鸿蒙 被低估的华为造车

究竟谁才能为新的技术内核披上新的商业外衣?尚无人给出标准答案,华为也只不过刚刚开始审题。


-end-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3

标签:华为   鸿蒙   宝马   电饭煲   智能手机   开发者   内核   架构   语音   苹果   智能   用户   汽车   系统   手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