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厌食症是消化功能紊乱性疾病,若治疗不及时,可能发展为疳证

导语:小儿厌食症是儿科临床中常见的消化功能紊乱性疾病,多发于1-6岁儿童,也可延及学龄期,以较长时间食欲减退、食欲缺乏、见食不贪、甚至拒食为主要临床表现。流行病学调查表明,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小儿厌食症的发病率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国内儿童厌食症的发病率约14.2%,国外的发病率为12~34%,且城市发病率高于农村。

小儿厌食症是消化功能紊乱性疾病,若治疗不及时,可能发展为疳证

一、小儿厌食症以夏秋季多发,易反复发作,疗效也不确定,需尽早治疗

1、概述

本病可以发生于任何季节,但以夏秋季多发。小儿厌食症若治疗不及时,常发展为疳证,轻者营养不良,重者引发缺铁性贫血、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免疫力低下及反复呼吸道感染等疾病的发生,严重影响着儿童的身心健康。

现代医学认为小儿厌食症的病因复杂,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但大量研究发现该病的发生可能与药物滥用导致肠道菌群紊乱、消化酶分泌异常、胃肠动力不足、微量元素缺乏、食欲调节因子紊乱、精神及环境的变化等因素相关。

目前国内对于本病的治疗以促进胃肠动力、补充锌剂、改善肠道菌群、抗HP感染等对症治疗为主,国外常常使用诸如加强心理疏导、改善喂养方式和调整饮食习惯等治疗方法,尚都缺乏整体、明确、特效的治疗措施。

且易反复发作,疗效也不确定。中医药对于本病的治疗优势明显,中医注重从整体观念出发,根据患儿体质及疾病的寒热虚实进行辨证论治,因证施方,可以起到“标本兼治”的效果,受到业界广泛认可。

小儿厌食症是消化功能紊乱性疾病,若治疗不及时,可能发展为疳证

2、小儿厌食症的病名

在我国古代医书中并没有针对厌食病名的记载,多数古籍中仅作为症状存在,并且归为“疳证”、“积滞”、“脾胃病”、“阳明病”等病证之中。宋代开始才出现与厌食相关的病名记录,如“不能食”、“食不下”、“不化”、“恶食”等,这些都可以认为是我们现在厌食症的范畴。

由此可见中医早期虽无厌食症这一特定病名的记载,但已经对小儿食欲不振有诸多研究。“厌食”一词首先出现在北宋王怀隐等人编纂的《太平圣惠方》中:“夫厌食者,与食癥无异也。”

《幼科条辨》中“厌食”第一次作为病名出现。《中医儿科学》则正式将“厌食”作为疾病予以辨证论治。此后的历版《中医儿科学》,都将厌食症作为一个脾系疾病的独立病种,不断完善。

3、小儿厌食症的分型

通过复杂网络分析的方法,研究中医药治疗小儿厌食的证型与用药规律,发现脾运失健、脾胃气虚、脾胃阴虚及肝脾失调为最常见的4种证型。脾胃气虚型多见于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者,脾胃虚弱,运化失司,故纳差、不欲食。水谷精微不能输布、濡养全身,气血化生不足,故见形体瘦弱,面色少华,四肢乏力,脾失健运。

小儿厌食症是消化功能紊乱性疾病,若治疗不及时,可能发展为疳证

水液代谢功能受阻,故大便稀溏、小便清长,舌淡,苔薄白,脉缓无力或指纹淡红均为气虚之象。脾虚食积型多见于脾胃素虚,加之喂养不当、饮食不节,伤及脾胃功能,脾失运化,胃失和降,而致食积停滞。脾胃阴虚型多见于素体阴虚,或长期嗜食辛辣温燥食物,或热病伤阴。胃阴不足,受纳腐熟失常,故纳差,食量减少。

阴液缺乏,机体失于濡润,故口渴多饮,皮肤干燥,大便偏干,舌红少苔,脉细数等阴虚之象。肝脾不调型多因患儿情绪抑郁,日久出现木盛伐土,肝强脾弱的特征。症见食欲下降,形体偏瘦,面色青黄,胸胁满闷,暧气吞酸,或烦躁易怒,舌红苔薄,指纹青紫凝滞。

脾胃湿热型多因平素脾胃亏虚,加之喂养不当,或嗜食肥甘厚味,损伤脾胃功能,脾胃运化失司,则湿邪停聚,郁而化热,形成湿热之邪,故见食欲不振、食量减少,口臭、恶心或呕吐,口渴或渴不欲饮,周身倦怠、大便干结臭秽、小便黄少,舌红,苔薄黄腻,脉滑数,或指纹紫滞。

二、深入了解小儿脾胃湿热型厌食症的病因,发病与脾胃的关系极为密切

1、发病之本,脾常不足

小儿厌食症的发病与脾胃的关系极为密切。中医理论认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导师在此基础上提出脾胃虚弱是罹患湿热之邪的前提。脾胃亏虚,故“阴火得以乘其土位”,而得脾胃湿热之证。正如薛生白《湿热病篇》曰:“劳倦伤脾为不足,湿饮停聚为有余。”中医理论认为“脾常不足”是小儿时期的一大生理特征。

其形成既有先天因素,又有后天原因。前者因为小儿生长发育旺盛,脾胃的结构和功能相对不成熟;后者由于小儿饮食不知节制或家长缺乏合理的喂养知识,导致小儿养成不良饮食习惯,久则耗损脾胃之气。脾主运化,脾胃亏虚,则运化失职,水湿停聚,郁积化热,形成湿热之邪。所以,脾胃亏虚被认为是脾胃湿热证的内在因素,是发病之本。

小儿厌食症是消化功能紊乱性疾病,若治疗不及时,可能发展为疳证

2、气候环境因素

人禀天地之气而生,四时之气而成。所以人类的整个生命活动过程必然会受到自然界诸多因素的影响。叶天士的《温热论》中明确提出:湿热邪气与地域、气候、季节和居住环境有关。湖北为千湖之省,武汉又有江城之誉,年降水量较多,“湿”为湖北气候之特点。加之位于亚热带气候区,天气炎热,形成多湿多热的气候环境。

正如《内经·异法方异论》中指出:“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南方地区多湿多热的气候特点是酿生湿热之邪的重要外部因素,同时也为外感湿热之邪创造了条件。

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极易受外邪侵袭。吴鞠通认为脾胃湿热证多因“内不能运水谷之湿,外复感时令之湿”所致,可见脾胃湿热除了脾胃内不能运化水湿,聚而化热之外,外感湿热之邪,尤其是夏秋时令之邪也是脾胃湿热型厌食症患儿致病的一重大外因。

本病的感邪途径复杂,一者,可能是由口鼻而入,直驱中道,损伤脾胃,湿热之邪停于中焦;再者,从皮毛而入。现代社会空调的广泛使用,炎热季节的制冷,寒冷季节的制热,造成室内外的温度差异过大。

小儿厌食症是消化功能紊乱性疾病,若治疗不及时,可能发展为疳证

人们的腠理汗孔骤开骤闭,闭散失调给湿热邪气入侵创造了条件。湿热主要以牌胃为其病变重心,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脾失健运,不运水湿,进一步加重湿邪为患的病情。脾恶湿,胃恶燥,脾运失职,故见纳呆,不欲食,食量减少。

3、社会环境因素

现代社会生活压力大,儿童课业负担重,父母的高期望、严要求致使儿童心理、生理劳累。“脾在志为思”,张景岳也曾指出:“但苦思难释则伤脾”。思虑过度,脾胃之气受损,则影响气机之升降。加之,大部分小孩缺乏体育锻炼,机体新陈代谢减慢,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气机运行。同时,儿童的作息时间不规律,也可损伤脾胃之气。

《素问·太阴阳明论》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表明四时之中皆有土气,而非主一时也,生活作息不规律,熬夜甚至日夜颠倒,导致人体节律混乱。气机升降失调,水湿不化,湿蕴日久化热,或气机不畅,气滞日久化火,热与湿结,湿热交织,形成湿热之邪。所以,社会环境等因素也是致使脾胃为湿热所困的重要原因之一。

4、饮食因素

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食物品种越来越多。很多家长缺乏正确的喂养知识,片面追求高营养饮食,给孩子进食过量的高蛋白、高热量食物,甚至给小儿添加滋补类营养品。加之,喂养次数及喂养量超过小儿的正常接收范围。小儿脾脏娇嫩,运化能力相对不足,极易损伤脾胃。另一方面,由于当今社会独生子女所占比例增多。

小儿厌食症是消化功能紊乱性疾病,若治疗不及时,可能发展为疳证

家长对孩子的过度溺爱、娇惯,使小儿养成挑食、偏食,饭前进食零食,进食不定时定量等不良饮食习惯,进一步损伤脾胃功能,脾胃亏虚,运化无力,极易形成食积。宿食不化,停滞胃肠,郁积化热,形成热邪。食积留滞体内,阻碍脾胃气机升降,脾失健运,水湿不化,形成湿邪。湿与热结,酿成湿热邪气,停聚中焦。

结语:现代小儿多娇生惯养,所得不遂,便哭闹不已,而致情志抑郁。肝失调达,气机不畅,乘土犯胃,形成厌食。所以导师总结脾胃湿热型厌食症的病机为脾胃虚弱是发病之本,脾胃湿热是发病之标,而饮食积滞和肝脾不和等导致的脾胃气机升降失调是湿热困脾形成厌食的关键。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3

标签:厌食症   小儿   中焦   病名   脾胃   湿热   食量   邪气   发病率   食欲   损伤   性疾病   气候   因素   饮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