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解黄帝内经第6篇:人体的阴阳运转机制

发文规则:周一、周三、周五更新。点击关注@三甲医院中医袁大夫查看更多文章。

本系列文章用通俗易懂的现代科学语言解读中医经典《黄帝内经》的内涵,帮助读者建立系统的中医思维,不同层次的人都有所收获及心得。为把道理讲清楚,每篇文字都会较长,适合慢慢品味。


今解黄帝内经第6篇:人体的阴阳运转机制

西医所说的抵抗力,用中医的语言简单来说,就是人体能形成一个呈正压的模式。人体的气血从内向外宣发,宣达于体表。巡行于体表的津血和表层的气(能量)就是实现人体抵抗力的基本物质单元。这个道理不用说得那么复杂,我们通过肉眼就能直接观察到。一般说来,身体气血充盈的人脸色通常会看起来比较好看和饱满,人体体表的毛细血管充足充血会让肌肤更有营养。体表充盈的毛细血管如同自然界草原上流经地表的溪流,会让人体的生态系统更“肥沃”和更有营养,以实现其生态调节功能和抵御外邪的功能。

《黄帝内经.素问》第三篇《生气通天论》中说:“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时,形乃困薄。”

人体气血的运动模式严格受到太阳运动规律的左右。通常说来,白天人体受到太阳万有引力的“牵引”,人体元气从内向外宣发,在身体体表形成一道防御层,因此在白天我们只需要穿着衣服而不需要盖着厚厚的棉被。在晚上,人体的元气则内收于体内,体表的抵抗力更弱,因此晚上睡觉中吹到冷风比白天更容易感冒。人体的“气”是人体实现运动的基本能量单元。白天,人体的阴阳转化模式是“由阴转阳”,人体有更多的能量(气)驱动人体去行动和思考;晚上,人体的阴阳转化模式是“由阳转阴”,人体内运行的气相对较少,人体主要呈睡眠状态,用于积蓄生命能量。

今解黄帝内经第6篇:人体的阴阳运转机制


所以说,“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一日”指的是白天,“平旦”指的是清晨。人体的阳气在清晨从内向外宣发,到中午达到最强盛,到了下午开始减弱,体表的毛孔会逐渐缩小,因此到了晚上就应该顺应这个规律,进入休息睡眠状态。违反这个规律,晚睡晚起,就会导致疲倦和疾病。

人体的阳气是护卫人体的屏障,来源于自然界太阳通过清净光明的大气传递。气作用也就像天上的太阳一样重要,起着防护保卫人体的作用(“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能有效发挥作用,即使自然界存在邪气,也不易侵害到人体。“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所以“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失之则内闭九窍,外雍肌肉,卫气散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有智慧的人能够专心地顺应自然规律,如果违逆规律,就会导致人体的九窍不能和自然界进行有效的能量交换,体表不能形成有效的保护之气,令人体容易受邪生病。

寒邪会导致人体的毛孔和经脉收缩,以及阴阳转化的机制失常。人体的毛孔开阖失调会导致阳气的生发和收降失常,进而会导致人体睡眠和起居失常,人体的精气神就不能正常的存贮。热邪会导致人体毛孔洞开和出汗,出汗过多会损伤人体的津液并导致内热,会导致心烦口渴以及生命机能过于亢奋。湿邪会导致人体毛孔的宣发和开合功能失调,也会令人体正常的散热功能失调,湿气作用在人体上会让人体的筋络失养而失去弹性。风邪容易导致人体浮肿。寒、热、湿、风四种邪气相互迭代影响人体,很容易大量消耗人体的阳气造成人体抵抗力下降,容易生病。

今解黄帝内经第6篇:人体的阴阳运转机制


在本篇中又提到“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绝。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在生活常识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过度的劳累会导致人体的阳气过分消耗和外越,经常会感到头胀脑鸣。人体的阳气来源于“精血”的转化,消耗过多就会导致阴亏,在炎热的夏天就会导致身体内很容易产生严重的内热令人昏厥。人体因为被“精血”充满而滋养身体,人体的眼睛能看、耳朵能听,都得益于精血的滋养,如果精血亏损,很容易导致眼睛不能正常看,耳朵不能正常听。现代社会高发眼疾和耳鸣等疾病,从中医的角度来看,主要是因为晚睡加劳累导致津血过量消耗导致。

“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绝”。愤怒会导致人体的气血上冲上逆,生活体验告诉我们,愤怒会导致气血冲于头顶而令头痛头胀。上冲的气会引领血液上行,血液过多积蓄到头部就会令其他地方的供血不足而令其他组织产生淤血或者组织失去滋养。在生活中,我们很容易遇到老年人因生气而导致中风,原因就是生气时气血过多地被分配到头部,肢体在短时间失去血液的滋养而导致。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人体的阳气处于潜藏浓缩状态就是人体的“精”,人体因为充满“精气”而能安定和“有神”。我们经常用“有精神”来形容一个人的身心健康状况。简单来说,“有精神”的人就是身体健康、睡眠良好、消耗少而不烦劳的人。清淡寡欲、早睡早起会让一个人以少消耗和“节省”的模式生活,这样比较少消耗“精神”。人体的阳气处于生发的状态称作“柔”,对应的是自然界的春天。人体阳气的生发状态由人体的肝来实现,人体的肝气条达舒畅,阳气正常升降,则可以带动人体的津血正常的升降,津血正常的升降就会滋养人体的筋络,让身体更有弹性和调节能力。

今解黄帝内经第6篇:人体的阴阳运转机制


人体的阳气升降失常就会导致毛孔开阖失调。寒邪入侵收缩血脉很容易导致血脉流通不畅,被淤堵的血脉会导致能量的郁结,郁结的能量积蓄化热会损伤正常的血脉组织形成“疮和瘘”。人体的经络连接着五脏,经络上的腧穴是五脏六腑的“窗口”,邪气通过腧穴进入脏腑会导致人体情绪上的惊恐。寒邪滞留在血脉中凝结血液流通会导致痈肿。

人体津液、血液是生命物质的基本来源,也是阳气的来源,起着滋养生命的作用。经过津血转化过来的阳气起着保护人体免受外邪的作用。阴阳两种物质需要保持平衡,这种平衡是在持续转化中实现动态平衡的如果人体中“由阴转阳”的功能亢盛,人体就会出现阳相对亢盛的一面。比如我们在情绪紧张、焦虑的时候,身体内的津血就会被过度“燃烧”转化为属阳的一面,阳的亢盛就会导致人体的血脉加速流动,激动而难以睡眠,严重时会导致无法安宁,出现情志发狂一类的疾病。如果人体中“由阴转阳”的能力不足,则阳不足就会出现阴盛的局面,阳气相对不足就会导致人体内气鼓动宣发无力,就会出现九窍不足以正常开合等问题。体内的气不足以推动人体津液的运行和代谢。情志上出现懒惰,缺乏行动力等情况。《生气通天论》中说“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脏气争,九窍不通。”

从养生的角度来讲,长时间的紧张、焦虑、激动会导致人体“由阴转阳”的机能过度,进而引发人体在夜晚“由阳转阴”的机能失调,身体气血会被过度消耗以及在身体上的分配不平衡而导致疾病,出现失眠等疾病。而晚起、白天过多的睡觉会导致人体的阳气不能顺利生发出现阳虚性疾病,如背痛、背冷、鼻塞等。调和阴阳、保持其平衡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除了遵守自然规律外,情志上的安宁平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今解黄帝内经第6篇:人体的阴阳运转机制


保持阴阳平衡,抵御疾病的要点是:阳气需要正常并充足的从体内生发宣发到体表,充足的阳气才能调动人体的血液和津液进行新陈代谢。阳气足够地输布到人体体表才能实现人体的防御作用,并调动津液输布人体体表实现人体的生理调节作用和生态平衡作用。而阴血和阴津要足够充足,并且能在运动当中实现人体的生理生态作用。人体的阴阳失衡,就如同四季的气候失调,让人感到忽冷忽热。所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绝,精气乃绝”。其中的“阴平”和“阳秘”都是指的在饱满中取得相对平衡的状态。

在《生气通天论》的开篇中说道:“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

今解黄帝内经第6篇:人体的阴阳运转机制

生命的本质在于自然的创造,自然界能量变化主要是阴阳的变化。阴阳在生发、生长、运化、收降和收藏中创造了人体的五脏六腑。人体的所有组织都是自然变化中衍生,所以整个人体都依靠从自然中汲取能量(空气、水、土壤)而生存。自然界最基本的变化规律是五行,气候变化最基本的单元是5天,3个5天、即15天是一个节气。人类的生存依赖于自然界适合的气候条件,自然界气候条件的变化规律就是5天、15天(一个节气)、90天(一个季节)、360天(一年)而呈规律变化的。不顺应自然界气候的变化就很容易生病。


(1)本号是今日头条上用现代科学语言、系统化解读中医第一人,旨在帮助中医爱好者迈入中医之门并登堂入室,提升理论与实际运用水平。

(2)如果你想学习自学中医,你需要做好至少一年的长期关注与学习的心理准备,认真学习文章与视频,这样你才能逐步成为自己及自己家庭的健康管理师,有效的应对日常常见疾病、防治慢性病,利己利国。

(3)有问题可留言或者私信,觉得对您有所帮助,记得看后点击关注,或者转发给身边的朋友看一看,以便帮助更多的人。关于中药剂量的问题,请翻阅此前文章,东汉与现代度量衡不同。

(4)本文章为公众号“四圣弘医”同人原创文章,文章转载已获得同人书面授权,且为原作者在今日头条唯一正式授权。“同人”,为深圳市保健协会、深圳市健康产业发展促进会特聘智库专家。


有人问为什么不教一些偏方,或者快消方法,在此答复如下:

头条有很多不系统的小方法,或者未经授权转载、拼凑的零散火爆文章,但根基不牢,无法持久。

我希望我的粉丝,能够系统的学习中医理论,实现自医,自利利人。

作为医者,最大的期望是大家不要把自己的健康外包给医院或者他人。

自己懂自己明白,才不至于有病乱求医,才能避免过度医疗对身体的伤害。


更多文章,请到本号文章中查阅。

《望闻问切系列》中医科普文章导读及链接

《深入浅出讲伤寒》系列中医科普文章链接及导读

迈入中医之门系列中医科普文章链接及导读

迈入中医之门第56篇:中医科学视角解读“上火”机理与防治

迈入中医之门第58篇:中医现代视角解读“失眠论治”

迈入中医之门第82篇:中医视角解读“不孕症论治”

欢迎关注,敬请转发,你不仅能收获个人的健康,还能帮助更多人。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17

标签:黄帝内经   阴阳   人体   津液   精血   阳气   体表   气血   自然界   血脉   毛孔   消耗   能量   中医   机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