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的患病率正在逐年递增,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危害不容小觑

导语:预计未来10-15年,我国糖尿病仍呈快速增长态势,其并发症也将随之快速增长,势必会造成严重的社会经济负担。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发病原因至今不明,目前尚无有效的治愈方法,但是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可以早期预防,其关键在于早期筛查。

糖尿病的患病率正在逐年递增,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危害不容小觑

一、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目前尚无有效的治愈方法,患者还需要尽早诊断

1、概述

早期筛查和治疗可以使98%的糖尿病患者避免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导致的视力损伤。如何“因地制宜”地有效开展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筛查成为了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防治的研究热点和难点。

而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流行病学特点具有空间和时间的差异性,不同地区、不同时期都可能不同。从宏观的角度,及时了解不同地域人群中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流行病学特征,确定其患病率及其相关影响因素。

2、现状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眼部最常见、最严重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已成为致成人双眼盲的首要眼病。近年来,糖尿病的患病率逐年递增。2019年,国际糖尿病联盟最新调查数据表明,全世界20-79岁成人中的糖尿病患者已达到4.63亿人(患病率9.3%)。

与1980年的1.08亿相比增长了近3倍,预计到2045年将达到7.00亿人(患病率10.9%)。而我国目前糖尿病患者为1.16亿,我国已经成为糖尿病第一大国,并且预计在未来15年仍然居于全球首位,到2045年达到1.47亿人。

糖尿病的患病率正在逐年递增,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危害不容小觑

其并发症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也将随之快速增长,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防治将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因此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对延缓其进展、减少失明至关重要,尤其是在我国这样一个欠发达的人口大国,急需在这方面尽早取得突破。

3、分型

临床上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按照国际临床分期分为非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和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重度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期是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疾病进展中至关重要的时期。重度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在1年和3年内进展为增生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概率分别为50%和71%。

尽管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晚期尚可行玻璃体切除手术等治疗,但往往手术成功率和视功能恢复均不佳。我国由于大医院的患者量大、相对的医疗资源不足、患者的经济条件有限以及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相关医疗知识的缺乏等原因,竟有50%的糖尿病患者从未接受过任何眼科检查。

糖尿病的患病率正在逐年递增,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危害不容小觑

有将近70%的糖尿病患者并不知道糖尿病的眼部并发症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可以致盲。这些患者往往是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晚期出现视力下降时才到眼科就诊,其结果是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期,最终难逃失明的厄运。早期筛查和治疗可以使98%的糖尿病患者避免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导致的视力损伤。

二、了解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相关危险因素,该病发展与诸多因素相关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发展与诸多因素相关,目前比较公认的主要有糖尿病病程、血糖水平,而其他因素如血压、血脂、BMI、年龄、性别、吸烟、饮食、教育程度等,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相关作用仍未完全明确。

1、血压

发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风险分别增加至1.97倍和2.01倍,收缩压和脉压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和VT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均相关。对糖尿病患者降低高血压干预治疗,发现可以使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延缓至4-5年后发病。

2、血脂

目前的研究对于血脂是否是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危险因素尚不能明确。研究发现总血清胆固醇增高与糖尿病性黄斑水肿和威胁视力的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患病率增高有关。在不同严重程度的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之间,总胆固醇水平无统计学差异。在体重超重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甘油三酯升高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显著相关。

糖尿病的患病率正在逐年递增,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危害不容小觑

3、教育程度

糖尿病患者接受教育程度会影响对疾病的认知和管理。因此,教育程度可能影响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发展。调查东莞40岁以上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患病率和危险因素,发现较高教育程度是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4、饮食习惯

饮食是影响糖尿病发展的重要因素,但其在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作用研究较少。研究发现饮食方式可能是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发生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多吃水果、蔬菜、以及鱼类对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发生发展具有保护作用。

地中海饮食是一种富含水果、蔬菜、全谷物、植物蛋白、鱼类和低脂乳制品的饮食方式。一项临床试验研究发现,与低脂饮食相比,富含橄榄油的地中海饮食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发生风险降低有关。

三、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筛查方式很重要,预防可以分为三级,需知道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预防分为三级:一级预防主要是预防及延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对于糖尿病患者进行生活干预,控制血糖、血脂、血压等高危因素;二级预防主要减缓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进展,通过早期筛查、早发现进行疾病管理。

三级预防主要是早期治疗即临床干预减少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视功能损伤,例如有激光光凝治疗、眼科手术、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nti-VEGF)眼内注射等临床治疗方法。而既往我国的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防治存在诸多难题,大体上而言“重治不重防”,工作重点主要在于临床治疗,属于“下医治已病”。

糖尿病的患病率正在逐年递增,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危害不容小觑

对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预防工作力度相对薄弱,与眼科医疗资源分布不均、以及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疾病认知不足等密切相关。而近年来,随着远程医疗、人工智能诊断等新技术的发展,如何优化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筛查、提高筛查效率,将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防治前移达到“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的目标,已经成为了研究的热点。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传统的筛查方法主要是由眼科医师,采用传统的眼底镜检查包括直接眼底镜、间接眼底镜、裂隙灯加前置镜等,方法简便、直接、经济,但一般需要散瞳后由专业眼底医师或者有经验的眼科医师检查,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诊断具有主观性。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可以更好地诊断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特别是早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以及缺血、无灌注区、新生血管等,便于指导激光等治疗,与眼底镜相比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检出率明显增高,是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诊断的金标准。

但一般在需要眼科就诊进行,需要专业的眼科设备和造影剂,而且是有创伤检查、价格较为昂贵,患者接受度相对较差,且存在过敏等风险,并不适合大范围的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筛查应用。另外也适用于全科、内分泌等非眼科医师使用。

因此近年来,基于眼底照相的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人工智能诊断蓬勃发展及应用,显著提高了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筛查率,逐渐地成为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筛查的新趋势。对于眼底窥不清的糖尿病患者,可以通过眼部B超评估眼后节视网膜有无水肿增厚、甚至脱离,间接辅助诊断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特别是如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严重的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有重要意义,传统的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筛查主要是单一的三级医院就诊模式,由眼专科医师采用眼底镜进行直接诊断筛查。这种模式是属于“被动治疗”,患者一般已经是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晚期伴有视力损伤才就诊于医院,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

糖尿病的患病率正在逐年递增,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危害不容小觑

而且因为眼科专业性强,眼科医疗资源主要集中于大城市大医院,因此相当大一部分特别是农村边远地区的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面临“就医难”问题。而且对于日益增长的糖尿病患者,传统模式需要大量消耗的人力物力致使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筛查开展困难。故而,医患双方均对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传统模式筛查接受程度较低。

结语: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眼部最常见、最严重的慢性并发症之一,是致成人双眼盲的首要眼病,已经成为严重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尽管国内外都在积极开展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工作,但因为地域差异、医疗资源配置等原因,目前尚无统一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系统化管理模板定式。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2

标签:视网膜   糖尿病   并发症   眼科   眼部   眼底   视力   医师   糖尿病患者   患者   程度   因素   饮食   发生   医疗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