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年间,大明帝国与麓川战争

1383年,洪武十六年,云南平定后,朱元璋下诏命傅友德蓝玉班师回朝,而留下沐英镇守云南。此时云南,虽然已经消灭昆明梁王、大理段氏势力,但是元军残余军队,及与明军矛盾积深的土著首领还在时不时进行武装反明。盘踞西南边的麓川势力(勐卯弄思氏王朝)也只是在名义上归属明廷。

麓川的底线

1382年,属于麓川辖区的威远(今普洱市威远镇)、远干今普洱市县)等地,被明朝强制划到楚雄府境内。

1384年,明朝将镇康府降为(今临沧市永德县、镇康县一带), 湾甸(今保山市昌宁县湾甸乡)为县,并亲自设置土官管辖,而这些地方此前曾是麓川设官管辖。

今镇康县

1385年二月,金齿卫指挥使司正式设立,府、卫皆由李观一人兼任,这是要把麓川在地方上的军事、行政权完全取代。明军还大置屯田,自楚雄至景东,每百里设营,率兵屯种,打算在地方自给自足,进行长期驻扎军队。

早在1382年下旬,上一任麓川王思瓦法,便是忍受不了明军金齿卫指挥王真永昌这样做,才出兵攻陷王真营寨,俘虏了王真,并将明军屠营,制造了“金齿之疵”事件,明廷麓川关系恶化。

永昌府(明)

而后来部将发动政变杀死思瓦法,拥护思伦法上台,为顾全大局,思伦法向明廷表示归附。但是底线是,麓川只作为明廷的附属国,但是明廷明目张胆的挖麓川墙角,利诱麓川地方统帅,分解麓川势力的行为,触碰到了麓川的底线。

面对明廷的步步紧逼,麓川内各地长官纷纷有倒向明朝的趋势,麓川的实际控制范围大幅缩水。

思伦法决心倾全国之力发动反抗战争,向明廷宣示地方主权。

勐谷(景东)之役

“平缅宣慰使思伦发反率百夷之众寇景东,土官知府俄陶奔白崖川”。

1385年,勐谷(今普洱市景东县)长官俄陶,经不住明廷利诱,宣布脱离麓川归顺明朝思伦法带5万人征讨。

俄陶领2万余人防守者吉寨(今普洱市景东县文井镇者吉村)占据险要抵挡,易守难攻,因为生活在热带雨林地区,麓川军擅长利用森林的资源优势,大量制造标枪,大批标枪手站出,手持标枪发力投出,再发动猛烈攻势,俄陶军队死伤惨重,最终战败。

云南都指挥使司冯诚得到消息,火速增援。然而此时思伦法已经攻破者吉寨,并占据了制高点,麓川军派出的探马,将冯诚军队的动向牢牢掌控。

在大雾中,冯诚率领铁骑疾驰,遭到埋伏好的麓川军伏击,标枪投射而出,冯诚军死伤惨重,兵力损失近半,千户王昇战死,冯诚奋力逃出,勐谷麓川再次收复。

(注:云南都指挥使司下设卫指挥使司、千户所、百户所。每卫5600人,分前、后、左、右、中5个千户所。千户所千户为一所之长官,驻重要府州,统兵1,120人,分为十个百户所,每百户所112人。)

俄陶带着千余户老百姓逃跑到大理府白崖川求明朝庇佑。明朝对俄陶积极归顺,进行嘉奖。因为后来总是率先出兵进攻麓川,在1390年俄陶及其后人获得明廷给他的称号封为“中顺大夫”,意为土司中最称恭顺者

“一劳永逸的解决麓川问题”

景东之役战败,南京城内一片哗然,朱元璋召集朝廷内,上下官员探讨,达成一致意见:大明王朝绝不能重演北宋覆辙,被边陲小国打得屡战屡败,也不会再像元朝时期一样,被麓川阻挡在澜沧江、怒江之外,沦落到只能通过赏赐他人来求取和平的境地。(注:元廷曾数十万大军四伐麓川失败,被迫给其“撒花钱”)

明廷下定决心,势要彻底荡平麓川思氏,所以为了避免麓川乞降有损出师名义,朱元璋特意给沐英下达了旨意,并亲自制定苛刻条件避免麓川投降。

洪武二十一年七月,为了保证征伐麓川万无一失,明廷云南布政司进行全民动员。要求,当时的云南布政司境内的59000余户居民中的80600余名男丁都要自备刀枪,跟随明军征讨麓川,如果有逃避不去的,被查处后由总兵官缉拿惩处。

至此,大明帝国为荡灭麓川思氏,动员了湖广云南布政司的百姓或迁徙或从征,共发兵215000人,耗时13个月,可谓泰山之势,以图一劳永逸的解决麓川问题

思伦法唯一的优势就是先一步下手趁着自己还有兵力优势,取得一场大捷,巩固军心,让明军失去士气,消极应战,无法取得突破,最后必然因为遥远路途导致的补给困难,而不战而退。

摩沙勒之役

摩沙勒寨(今玉溪市新平县漠沙镇)的土官,和勐谷土官俄陶一样,都归附了明廷,于是思伦法选择这里先开打。

1388年正月初六,麓川军队到摩沙勒安营扎寨,大理府沐英派遣已经50岁的明朝开国老将,左都督甯正所部与麓川军队进行战斗,此时离景东之役已过去2年有余,明军有充足的准备。

甯正军设好埋伏,以逸待劳,利用火器弹药,击败长途奔袭的麓川军队,斩杀一千五百余人,麓川战败。

不过此只是场小战役,思伦法未因此受到影响。面对时间的流逝,在明廷组织的大军到来之前,思伦法决定赌一把。

定边之战

1388年,三月,思伦法举全国之力,誓要擒杀在大理坐镇的沐英,以俄陶叛逃和摩沙勒复仇为名,出兵前往白崖川攻打俄陶麓川各部首领纷纷参与,并表示尽最大努力协助思伦法

思伦法率军30万(勐卯弄军队全民皆兵体制,严格划分辅兵战兵,其中辅兵占大部分)、战象百余头,向大理白崖川进发。

大理沐英得知思伦法已经出发,判断如果定边府失陷,今云南的兵力,一旦士气崩溃,大理、昆明都可能沦陷在思伦法的手中于是,沐英挑选骁勇三万人,昼夜兼行,于三月十五日抵达定边。

沐英来到时,麓川军已经包围并攻打定边府今南涧县境内,离大理城不过咫尺之遥),攻城技巧并不逊色于中原,修筑了坚固的土木工事,建造大量攻城武器,定边府即将失守。

沐英麓川军营地坚固,没有立即发动进攻救援定边府,而是在麓川军营对面设立营寨工事与其对峙。营寨工事设立完毕,明军派300铁骑出营挑战,击败了麓川军的小股部队。

麓川军部队与沐英率领的主力部队发生首次交战后,思伦法产生警觉,思伦法深知沐英要比定边府重要,所以调整作战的主要目标直指沐英

沐英与众将(左一)

第二日,麓川军与沐英的明军在定边决战,,开战前,沐英告诫明军众将士:

“今深入寇境,与之相持,胜则必生,败则必死,吾辈受主上深恩,报德成功正在今日,吾与若等约,有功者必赏,退衄者必斩!”

明军方面,三万骑兵分为三队,都督冯诚领前队,都督同知寗正领左队,汤昭领右队。

双方进行厮杀,明军火器击退象兵,象兵向后跑,冲乱了麓川军部队。但因为思伦法冷静的指挥,指挥麓川军骑兵飞速从两侧的山坡居高临下杀来,还令麾下骁将昔剌亦思伦法直属的精锐武士,直冲明军左军。

寗正领导的明军左军,抵挡不住,且战且退,开始从三军中塌陷。因为先有军令“退衄者必斩”,沐英下令取佩刀叫身边将士取左路军大将,都督同知寗正的首级来见他。

寗正眼见有人从高地上持沐英的佩刀奔下,知道来取他首级,为了立功赎罪,亲自领兵突进敌军阵营,遂反败为胜。

昔剌亦寗正部突然间锐气百倍,不知何故,渐不敌,入阵而走。但昔剌亦的精兵被麓川那些被击溃的部队所拖累,。

麓川军试图进入修筑的工事,进行顽抗。然而明军以火炮粉碎了工事的关键部位,攻破勐卯军营寨,随后放火焚烧,麓川军崩溃奔逃。

此战,明军大获全胜,斩首三万余级,俘虏一万余人,还捉获了三十七头战象。麓川战象几乎损失殆尽,士兵除了被明军击杀、俘获外,在回逃的路上或伤病,或失散,或饥饿,死者不知凡几,死尸枕藉。思伦法三十万大军覆灭。

思伦法并非没有军事才干的庸主,布置也有可圈可点之处,之前也曾有在景东战役中击败明军的战绩。

奈何这是明军用火器碾压冷兵器武装的战争,以3万惨胜30万,以少胜多。沐英也是在朱元璋帐下与徐达、傅友德、蓝玉同一时期,身经百战的开国名将。

麓川分崩离析

定边之战,周边许多土司、部落首领都在观望,明军大胜后,纷纷归附。在缅甸的阿瓦王国得知后,不再向麓川臣服,还趁机兼并了麓川在南方的领土;西部的勐顿孙罕,也逐渐脱离麓川管辖,并逐渐印度化。

此战几乎动员了麓川全国之力,战败使得其元气大伤,无力与大明帝国抗争,但是战争依然还在继续。麓川内部加速瓦解,势力大幅度缩水,从东南亚霸主沦落为土司级别。

洪武帝朱元璋得知思论法败逃后,认为“夷性顽犷,苟未引咎乞降,必再入寇”。于是下旨沐英,步步紧逼,移兵景东震慑麓川,之后抓紧时间屯田筑堡,等到明帝国动员的二十余万大军到达,便两军合一大举攻伐,消灭麓川

而此时云南各地也爆发了各土司反明运动:

六月,云南东川等部反明,于四个月后被平定;

九月,云南越州彝族酋长阿资与罗雄州营长发束反明,于次年二月平定;

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四月,云南都匀苗族部落反明,前军都督府都督佥事何福率兵进剿,“斩首4700余级,擒获6390余人,收剿寨洞152处,粮谷31100石有奇”。

思伦法归附大明

同年,经历数次失败之后,思伦法遣使入明,称这次叛乱并非自己本意,而是下属刀厮郎、刀厮养所为,并乞贷其罪,愿输贡赋云南。

十一月,朱元璋派遣杨大用回使麓川杨大用带着朱元璋的谕令责骂思伦法。接到谕令后,思伦发表示服从,按照明廷早已拟定好的高门槛投降条件,麓川支付这次明军出兵的全部费用,进贡马一万五千匹、大象五百头、耕牛三万头、驯象的象奴三百人。

并按照使者杨大用要求“追获云南逃去叛贼自处等2人,把事刀厮郎等137人”。

至此,云南渐渐稳定,大明帝国也不再用兵,二十万大军剿灭麓川之事就此搁置。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5

标签:大明   定边   普洱   大理   明朝   川军   标枪   工事   都督   帝国   云南   年间   战争   洪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