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为了“戒烟、戒色”,使用了两个“笨”办法,值得大家借鉴

引言

1850年(清道光三十年)洪秀全在广西金田起义,组建了太平军,太平军的发展,动摇了清朝的统治,也打击了清朝官员。

他们看到了清朝的军队奈何不了太平天国,就自己组织了地主武装,其中最主要的一支便是曾国藩的湘军。

曾国藩为了维护清朝,带领湘军跟太平军搏斗了十二年。学者所称道的曾国藩的“经世致用”之学,清史上所讴歌的曾国藩的“中兴事业”。

实则,如果没有清朝借师助剿,太平天国是难以平复的。

一、曾国藩思想的主要构成部分

从一系列历史事件看,曾国藩代表地主阶级和侵略者的同盟,创造了典型的范例,在近代社会里,他所起到的作用并不完全是积极的。

蒋介石曾提出,“先安内而后攘外”,还提出丁“曾文正公”以制礼作乐,但是曾国藩的理论不灵了。

尽管如此,民国时期的章伯钧又高喊“读新思想不如读曾国藩家书”,甚至一些当代人诱导现代青年学习曾国藩的治学方法。

他们为什么不使用西方的思想,偏要抬出一个封建的“曾文正”?并不是他们愚蠢地不会趋时,在他们认为就地取材,传统思想在我国还有一定市场。

那么曾国藩的思想到底有没有那么值得推崇?

民国时期蒋星德在“曾国藩之生平及事业”书的序言里,有这样的话语:

“曾国藩从道光晚年,他在北京做官起,便观察人才,留心时务,后来咸丰初年曾氏以掌管军务,讲究‘诚’,刻苦自励由于他为异族效力,不能不为他遗憾外,他的个人品行,作事方法,都值得我们的钦佩和取法的。”

他虽然对曾国藩的“为异族效力”,表示遗憾。但是,认为曾国藩之所以能够战胜太平军,是在于“崇尚气节”,“标榜道德”。

曾国藩崇尚什么气节,标榜的什么道德?

他的思想的核心是“打脱牙和血吞的坚忍沉毅的精神处之”,这体现了曾国藩人治论。

20世纪末以来,也有一些当代学人推崇曾国藩,主要宣传的是曾国藩在治学上的刻苦,治家上的节俭、严谨等,还分析曾国藩一介文人,是如何组织湘军的,为什么能够指挥军队击败太平天国等等。

多数人对曾国藩客观理性评价,还有一些人把曾国藩捧为“圣人”

在曾国藩的思想体系当中,有两个要素,治道和治术,而总称之日“人治论”,即是说怎么样要求人依照他的标准去作人,和他在为官时怎么样去使用人,也即他说的“修已治人之道”

无论是治道和治术,上面都蒙上一个“礼”字,这自然也被说成是“先王之道”,所谓“先王之道,经纬万汇,而一经之以礼”

曾国藩的思想实质上没有脱离儒家思想的窠臼。

二、曾国藩之用人之道

曾国藩的治道,本质是儒家思想,由君子小人之辨发展成为“勉强”和“矫强"。

鸦片战争加速了传统社会的溃疡,如何挽救“人心唯危”的局面,在道光末年的知识分子中,涌现了一批反汉学的程朱学派。

他们专门讲求“正心诚意”的程朱道学。表现在为官方面,要求“笃实践履”“戆直敢言”,曾国藩便晶其中的一个。

他在1850年(道光三十年)间上了一个奏折,批评了当时吏治的低效,例如,在《应诏陈言疏》中提到,清代官员“敷行颟顸”,“装头盖面”

但是他不敢触及当时的制度问题,认为清代的制度架构是好的,只从“讲求用人”的问题上去想办法,他已经提出了君子小人之辨。

当时宣扬“程朱道学”的清代官员,有大学士倭仁,太常寺卿唐鉴,徽宁道何桂珍等,都持有相似的论调,也是这样的意见。

这个时期,程朱道学的政论无非是想利用在宗法社会的思想领域,占有垄断地位的道学正统,来挽救危亡,强调了人格的典型。

这种人治论的指标,不外乎“内仁义而外礼仪”,是一种多世纪以来“钦定”的理论,是人人熟悉的。

这种陈旧的思想,当然不为当时的官僚集团所欢迎,道光皇帝也很难振作起来。

1852年后,太平军直捣三湘和武汉腹地,咸丰皇帝,首先向传统儒家思想求教,命儒臣进献朱熹的大学讲义,并亲自朝拜孔庙。

咸丰皇帝自已和曾国藩等人,并不是真正迷信程朱,在他的前期的人治论的基础上,增加了新的内容,教人以“勉强”,再教人以“矫强”。

勉强论首先教人要安分守已,不要紊乱伦纪,即是说不要乱了儒家思想所标榜的秩序,象一个人的“耳目口体心思,各敬其职”,怎么样去做呢?必须“复性”,如果“复性”复不过来,必须“勉强”。

曾国藩借鉴了孟子的“四端”说,但是孟子的修养方法是“存心”,是“求放心”,延建筑在内心的基础上,曾国藩则不是这样,他使用了一种外力强制主义的思想方法。

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他知道在当时社会的物质基础上,收放心。

存心的“复性”是不够的,也很难办到。尽管他口头上讲孟子,但并不完全主张性善论,他是采用了荀子的方法论。

曾国藩与太平军战斗,始终没有胜利把握,更没有胜利信心,到了1860(咸丰十年)他在书信中仍然对战局没有很大的信心。

1861年年他到休宁督战的时候,曾国藩对战局的看法还是以消极为主。咸丰皇帝在位时期,并不十分相信汉人带兵。

江南大营一向是依靠满人向荣、和春等掌握兵权,而湘楚军围攻安庆时,还派一个满洲人驻在湖北监视。

咸丰七年,曾国藩借着丁忧的机会,会向咸丰皇帝要求权位。

提出当今局势,除非担任督抚,有体察官吏的权力,一定不能让他们统领军队,即便能够统领军队,也不能允许他们筹措军饷。

但未能得到皇帝的信任和批准。

而曾国藩却不放弃他的野心,在内外力交压下,奴性和韧性交织成一种自我中心主义,借用了程朱道学的“主一存诚”, 在他挣扎的苦斗中,到处寻找理论根据。

他从“淮南子”和“荀子”里边找到了“功可强成,名可强立”的唯意志的矫强论:曾国藩在日记、家书中,常常提到“主一存诚”“主一无适"的问题。

他认为诚是心的意志,这是一种主观主义,尤其在后期军事吃紧的时候,他要求部下,要“硬”要“矫强”。

他引用朱熹的话“春悔,夏吉,秋吝,冬凶”,他又配成元亨利贞,说成是“元亨利真之贯乎通复者在吾心”,按他的解释:“贞”就悬“便”,“贞胜以蒙难”,“贞”就是“冬”, “各”是“凶冬”,“贞”是包括在“诚”的里面。

这是他公然自称“以自强为本’的理论基础。

曾国藩无论怎么样的自我矫强,但是自从开始办团练,组织湘军起,在日记里写的座右联语“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佴问耕耘”。

由现实生活当中,构成了他的思想体系,一定程度是因为曾国藩对战局没有胜利信心,内心逐渐转向残忍。

三、曾国藩的为官之道

曾国藩的治术的问题。历史学家范文斓认为,曾国潘的思想中有道学虚伪的因素,却不会受束缚于道学的迂腐。这是曾国藩思想体系另一特点前者是残忍后者是虚伪。

我们阅读他的论著、家书和日记,所记载的修已治人之道,如求阙、养晦、惧独以及他所规定的“作人”的指标,如五箴、八德、四知、三忌、三寡等等,都是以“礼”为归。

也就是前人所说的“崇尚气节、标榜道德”,但是它的目的性是什么?它的实质又是些什么?一个“命”一个“ 虚”。

其实质是应付变局的治人的“规矩”,即礼乐政刑和仁义忠信。

言与不言的体用之学,就是曾国藩所常说的“太一”和“礼”的体用之学。

通俗来说,还不是高处悬‘“礼”,近处创“规矩”,以“人心唯危、道心唯微”的老方法,制造神秘主义,进行说教。

曾国藩“教导”士子,欲求道,第一步功夫,便是“践履”他所规定的规矩,这些规矩又说成是“先王之道”。

这是要使俗人变成圣贤,使圣贤变成俗人,圣贤大众化,少数几个野心分子导致多数的中智以下者,亦步亦趋,亦惩办改地使之成为刽子手的工具。

但是,这一套办法够不够呢?不够。曾国藩的思想里还有很现实的因素,也就是如何在“变诈相角”的社会中,对付不懂礼、不愿求道者,也就是中智以上的人。

在此时,他必须依靠金钱,曾国藩在自己的书札中,并不像传统士大夫那样轻视物质财富。

这一理论可以把任何行为都包装成符合儒家思想的,都会变成了“仁人君子”之道,

曾国藩认识了这一点,所以把足以控制和诱惑地主阶杀知识分子的“名”和“稳”,当作了 商品,适当地予以使用价值。

同时他也巧妙地使用商品。从他的日记、家书很多地方,可以找到事例来说明虔诚主义者卫道的伪装。

例如,在给王霞轩的书信中,提出要轻视名利,要有廉洁的品格。廉耻不过是道学家的一种假象,名利才是他们所要求的实在的东西。

曾国藩统领湘军,在江西时期,还不开眼界,除设卡抽厘死钉盐引,认为这些办法是筹饷的“可大可久之计”,等到一八六二年上海绅商钱鼎铭、潘馥等用银十八万两雇用洋船,迎接淮军到上海去。

他不止一次地在家书、书札里提到这件事,感叹上海商人的资力雄厚。后来便和上海的买办、绅士商人、西方各国打成一片。

曾国藩不但利用了“洋药”的关金厘金,而且从战争开始,曾国藩对已然气数已尽的满清皇帝极其尊重,尽显媚态。

1854年(咸丰四年)曾国藩突报靖港水师败溃,皇帝朱批曰:“此奏太不明白,岂已昏聩邪?”。曾国藩复奏:“忧愤之余,昏愦数日。”

为了安徽增援,皇帝又责备曾国藩曰:“今观汝奏,直以数省军事一身克当,试问汝之才力能乎否乎?平时漫自矜翻,以为无出己右者。”

由此可见,皇帝对曾国藩的军事才能已经有一定的怀疑。

曾国藩复奏:“臣不娴武事,既不能在籍终制,贻讥于士林;又复以大言兵事,贻笑于天下。臣亦何颜自立于天地之间乎?中夜焦思,但有痛哭而已”。

曾国藩曾国藩会三辞节制四省军务之命,密奏“在金陵未克以前,不再加恩于臣家”国,这种小心谨惧的态度,和他“打脱牙和血吞”的态度比较起来;真是判若两人。

正是由于曾国藩学习了荀子的“恃宠处位终身不厌之术”,这种为官用人之道,汉以后有不少的丞相,正靠着这种方法,为官时四平八稳,死后还被称道,甚至配享文庙。

这种为官之道,被认为是传统社会的渡世梯航,尽管人人都在遵守,然而却是不好见天日的东西,于面子问题大有关系。

曾国藩的治术里很多荀子这类的术,但是他在所有论著里,从来不提及荀子。

综合来看,曾国藩的为官之道深受荀子影响,对上尊重皇帝,对下则多用儒家思想对他们进行说教。

如果说教无效,则使用金钱。在为官上,曾国藩也是迂腐地完全固守儒家思想,例如在与太平天国作战时,实行厘金制度来筹措军饷,这种制度极大地加重商人的负担。

结语

曾国藩的思想来自儒家思想,足见其儒家思想之深厚。他的思想是带有掩饰性的,表面上标榜仁义道德,实则在做人与为官上使用的多种手段是不完全符合儒家思想的。

曾国藩的著作丰富,然而,他并没有提出很多有效的治学方法,无非是“好读书”,“勤写字”“家书和日记”等。

曾国藩的思想是带有两面性的,曾国藩的治家思想或有可取之处,他的其他思想,则早已与当今社会脱节。

曾国藩的湘军的确战胜了太平天国,然而,如若清朝没有借师助剿,曾国藩也不一定能够战胜太平军。

参考文献

【1】《应诏陈言书》

【2】《清史稿》

【3】《曾国藩家书》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3

标签:太平军   荀子   太平天国   咸丰   湘军   家书   清朝   皇帝   儒家思想   两个   思想   办法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