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全福:太平天国唯一幸存王爷,逃往香港成洪门首领,曾帮助孙中山

时代的浪潮无情地席卷着每一个人。

跟随洪秀全起义,从南杀到北,从草莽之患成为清政府以及洋人眼中的肉中刺。

他就是——洪全福。

在清政府这个“洋人朝廷”联合洋人对内重拳出击之时,原本占据上风的农民起义军却败下阵来,洪姓一族,几乎无一幸免全部牺牲,除了洪全福。

族人牺牲和起义失败的阴影成为笼罩在洪全福心头上的阴霾,久久挥之不去,“反清”成了他一生孜孜以求的事业。

香港医生的隐藏身份

太平天国举事失败,为长远计,当务之急便是保存革命力量以求东山再起。

洪全福正值盛年,还有大把的时间和精力可以和腐朽的清政府作斗争。

于是,背负洪氏家族希望和起义军“反清”信条的洪全福,开始了长达十几年的逃亡之旅。

作为“社会不稳定因素”,洪全福不得不隐姓埋名。

不管当初围剿过洪秀全的清军还是后来的革命党,谁也想不到,在香港行医的老医生居然是,之前在“太平军”中威名赫赫的“三千岁”。

1910年,香港一位75岁的老医生病逝在医院,病榻之上,他依然念念不忘“反清大计”。

当年,太平军败,那被洪秀全封赏过的两千多个王爷基本上死的死、伤的伤,就连洪秀全的幼子,那太平天国的“法定继承人”也被清军俘虏。

洪全福眼见兵败如山倾,剃了一个满人的金钱鼠尾辫,躲过了清军的追查。

清军一路查得紧,洪全福也不敢有大动作,可东躲西藏以一副外来人口的身份出现在清军面前,很难不引起警觉。

而此时,洪秀全以及洪全福的老家已经被清军杀得“干干净净”,不留一个起义军“余孽”,回是回不去,只能就地寻找一个靠谱的村落暂时栖身。

当他逃到广东东莞,正好遇到一个洪姓村落,在他的百般央求下,村长答应这个来历成谜的青年在此落脚。

但是,为了保证整个村落的安全,也是为了不牵连其他人,村长和洪全福商量后,决定暂时不将洪全福写入村中族谱。

洪全福对村长的收留感激不已,可是清政府的嗅觉异常灵敏,还是追查到了这里。

为了不连累洪家村,洪全福只能再次出走,到了香港。

那时香港已经归为英法管辖,对洪秀全的太平军“余孽”也是赶尽杀绝。

万般无奈之下,洪全福只能跳上开往国外的船只避祸。

流亡到了古巴后,为求自保洪全福学会了七国语言,没下过厨房的他还学会了厨艺,在后厨给人烧菜做饭糊口。

纵使日子过得如此艰辛,洪全福也没能忘记“反清复明”的大业。

与孙中山结缘

就在海上暗无天日的等待中,海外洪门和兴中会已是声名鹊起,加入洪门会党的洪全福便在异域他乡结识了那个怀揣着革命火种的青年人。

更让他想不到的是,在他后来“广州起义”失败之后,昔日在游轮上曾经被他帮助运输过枪械的年轻人已经接过了革命的大旗,彻底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终结了两千年来的帝制。

这个人便是中华民国的缔造者孙中山,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

孙中山先生曾说,华侨是革命之母,可见在革命早期海外华侨对中国革命多有助益。

洪全福所在的东南亚洪门和孙中山所组建的兴中会更是渊源不浅。

早期革命举步维艰,缺人、缺钱、缺钱,东南亚洪门得知兴中会的革命大志,便毅然决定帮助孙中山起事。

在武昌起义前的各次起义中,孙中山革命的钱粮和枪械都是由海外洪门协助筹措和运输的。

洪全福就是在孙中山在海外为革命事业奔走的时候与之相识。

孙中山的谈吐和思想让洪全福很是钦佩,他也逐渐明白了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为了帮助孙中山起事,洪全福还利用自己的职业和人脉携带枪支运往国内。

十几年海外漂泊让洪全福思乡情切,再加上他看着孙中山搞革命搞得风生水起便想着自己也该回去为革命事业尽一份心力了。

苦难成为他人生中一笔宝贵财富,回到香港之后洪全福在洪门凭借常人没有的阅历和不凡的指挥能力被推举为首领,坐上了香港洪门第一把交椅。

有道是有缘千里来相会,有着共同志向的人到底会成为同一战壕的战友。

旧式的“反清”和新式的革命于广州碰撞在一起,再一次给了清政府一拳重击。

兴中会与洪门会党强强联合

此时,洪全福前前后后已经浪迹江湖四十余载,两鬓斑白,壮志未消。

作为洪门会党的领袖,洪全福和当时商界名流颇有来往,其中就包括和兴中会成员谢日昌。

在父辈们的交流中,谢瓒泰对这位来历神秘的洪门领袖产生了浓厚兴趣,也得知了这位领袖是曾经在太平天国起义军中战功赫赫的“三千岁”——瑛王爷。

作为兴中会成员,谢瓒泰在了解到洪全福壮志未改之时,便由父亲牵线拉入洪全福一起举事。

洪全福和谢瓒泰有着类似的革命经历。

洪全福在太平天国举事中,失去了与之并肩作战的族人;谢瓒泰在1900年的惠州起义中,失去了自己的至交好友杨衢云。

二人对于清政府的负隅顽抗,十分憎恶。

于是,经过了一个月的商议后,洪全福、谢瓒泰和另一位兴中会成员李纪堂决定再次在广州起事。

为了纪念这次起义,洪全福改掉了自己的本名“洪春魁”,正式使用“洪全福”这个名字,用以祈愿族伯洪秀全的遗愿可以在举事后得以实现。

当时,孙中山作为兴中会的领袖,也在筹划革命行动。

于是,谢瓒泰因为联系不到孙中山只能自发倡导这次起义行动。

所以,即便是谢瓒泰、洪全福多方面奔走了一年,举事的细节筹划还是缺少组织的严密性和系统性。

作为香港富商的李纪堂,在洪全福提出筹饷五十万元的计划时,他当即决定以一己之力承担革命行动所需的费用。

革命所需的银钱问题得到解决,人马则是洪门会党和谢瓒泰所带领的部分兴中会成员。

兴中会成员虽说不是倾巢出动,但也绝对是集结了广、港两地决心起义和具有一定组织能力的成员。

他们以洪全福为领导核心,其余的重要作战领导岗位都由兴中会成员担任。

洪全福是统帅,兴中会的梁慕光担任副统帅、李值生担任总参谋、宋居仁是军队指挥官、邓荫南是战时总指挥

兴中会成员在组织武装力量方面发挥了相当出色的号召能力,他们招募了韶关一带的绿林中人,以及广州各地的地方会党头目,共同举事。

不仅如此,洪全福和谢瓒泰等人还发动了自己的人脉关系,争取到了“国际援助”,比如时任英国《泰晤士报》记者马礼逊博士、《德臣西报》黎德等人的支持。

革命的弓弦已然拉满一触即发,可是一年的准备还是略显仓促,众人的努力还是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

英勇冒险、事业未竟

这次起义被命名为“大明顺天国起义”,双方决定“暗袭广州,尽诛满员,以报仇雪恨”。

按照之前辛苦筹谋的计划,他们在广州以及其他地方设立了供应起义的物资和联络消息的机关据点。

起义的时间定在除夕,清政府官员正在万寿宫祈福的时候,起义军以放火为号,分头并进占领清政府的政府机关后,再宣布共和政治。

起义军队兵分五路,洪门以及兴中会成员占据广州,惠州会党和香山会党钳制清政府的陆师和海师,事先联络好的绿林攻占广州北部的省城道路。

可惜的是,在起义军起义当天,清政府的军队就率先将起义军队的据点、机关查封,缴获了他们的物资还抓捕了十多人。

起义行动当即宣告流产。

先是起义大本营香港和纪栈被人告密,搜去了起义的檄文和往来书信,被香港政府官员当即报告给了广州官员。

而后,更是有向陶德洋行秘密订购的大批枪械被拒不交付,行长还向清政府举报意图吞没购枪钱款,以至于起义事情败露。

作为领袖的洪全福,在事发之后采取措施补救,决定让澳门本来运输枪械的船只改为运输煤炭,以撇清部分起义军的嫌疑。

可惜船只被人拦截,洪全福补救也无济于事。

香港机关的败露牵连了整个广州的各个秘密据点,在一众人补救无果之后,洪全福只得再次踏上逃亡之路。

洪全福避祸至新加坡,在异域他乡度过了自己的晚年。

在逃亡的过程中,清政府丝毫没有放弃对起义军余党的捕杀,甚至还出现一次“毒杀”洪全福的事件。

根据《史稿》记载:“其后毒毙一貌似洪全福之人于香港,以领二万元赏金……实则洪全福于民国纪元前二年七月,病终于香港。”

清廷对于起义军总是以雷霆万钧之势大肆搜捕,可是对外却唯唯诺诺,如此政府如何服众,更何谈治理好整个国家?

洪全福和兴中会成员所率领的起义虽说失败,可也实实在在打击了清政府的嚣张气焰,即便是洪全福已经不在中国,清政府也依然重金悬赏,防其如洪水猛兽。

以推翻清政府统治为事业的洪全福虽然没有亲眼得见清政府的倒台,于辛亥革命的前一年病逝于香港。

但是革命的薪火代代相传,在洪全福去世的第二年,1911年的辛亥革命,彻底粉碎了封建王朝压在人民头上的大山,洪全福若泉下有知,想必也十分欣慰。

“反清复汉”的革命精神

洪全福所领导的“广州起义”虽说胎死腹中,可我们透过历史的烟云仍然能感知当初两鬓斑白的他,心中那一腔孤勇。

今天的历史书上,白纸黑字定义了农民起义的阶级局限,可对于当时的他们来说,这是一场以身家性命博弈的赌局。

洪全福的起义军以“除满兴汉”和“军民共主”为纲领,他们反映了当时底层民众渴望推翻满族贵族的统治,消灭残酷剥削的愿望。

但是,洪全福为新政权命名为“大明顺天国”也不过是以一个新封建政权取代旧政权的统治,本质上来说,没有进行根本的革命。

对于兴中会而言,洪全福的纲领和自己也是有异曲同工之处。

二者都是为了推翻清政府的落后统治而举义旗。

虽说两部分起义集团同仇敌忾,但是二者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意识都不算清晰,即便是他们起义成功,那么政权建立之后也仍然会面对“民主与革命”的问题。

洪全福明确表示过:“本将军宗旨系专为新造世界行,欧洲居民共主政体。”

也就是说,他们选择了名义上的君民共主政体,但终究只是作为一个共和政体的过渡。

起义者们终究还是没有摆脱帝王思想的制约,君民共主和“公举大总统”显得自相矛盾。

这充分体现了在我国资产阶级革命探索时期,革命党人没有摆脱帝王思想的控制,也没有很好地将民主共和与君民共主进行仔细地研究和划分。

不过值得肯定的是,洪全福等人的起义行动虽然失败,但也为后面革命党人的举事提供了经验。

太平天国运动中道崩殂,作为残余势力的洪全福再次举事,其革命性质已经远超洪秀全发起的太平天国运动。

洪全福的起义没有一个坚定民主革命思想的领导者筹谋规划,在制定细节问题上出现了问题。

可即便失败,洪全福的革命精神仍旧成了中华民族革命史诗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他值得推崇和纪念,更值得我们铭记。

关于他的历史资料实在太少,希望将来的史学家可以补全我们认识这位革命英雄的缺憾。

历史不会让我们以成败论英雄,即便是先驱者们经历过种种失败,历史的车轮也滚滚向前,而今民主的共和国,正是以他们的血肉和勇气换来的,这些人物和事迹都值得我们铭记。

参考文献:

《史稿》

《中华民国开国前革命史》

《孙中山与中国革命的起源》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9

标签:太平天国   洪门   太平军   香港   会党   兴中会   起义军   王爷   广州   首领   清政府   成员   孙中山   洪全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