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国号称是最乱的乱世,为什么到了赵匡胤这里就突然不乱了?

唐朝天佑4年(907年)朱温逼迫唐哀帝退位,建立后梁;后周显德7年(960年)赵匡胤登基称帝,建立宋朝。这其中50多年的时间里,中原地区更迭了5个朝代,先后有14位皇帝;南方和北方也是群雄割据,先后出现了10个大大小小的国家。

赵匡胤建立宋朝后,很快稳定了朝廷,平定了叛乱,迅速结束了唐中叶以来藩镇林立的局面。北宋共传9位皇帝,享国167年。

为什么之前那么多皇帝都坐不稳位置,唯独赵匡胤能终结这个乱世呢?

【周世宗留下的稳固江山】

首先是周世宗打下的基础好。

周世宗是五代中最后一个朝代后周的皇帝,他在政治、军事、经济上都有建树,号称英主,初步奠定了后来北宋的势力。

周世宗

周世宗在位虽然只有6年,但是他有志于澄清吏治,对贪官污吏施加重罚,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在军事上,进行了4次重大的战役。显德元年于高平大败北汉和辽国的联军,稳定了政权;显德2年,派兵出征后蜀,收复了秦、阶、成、凤四州之地;显德2年至5年,先后三次亲征南唐,夺取了南唐在长江以北的全部土地,并使南唐臣服;显德6年,北正辽国,连收三关三州,共17个县的土地。

在经济上,周世宗关心民间疾苦,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恢复和发展经济的改革措施,如均定田赋、限制佛教、奖励农耕、恢复漕运及兴修水利等,农业生产得到恢复。

可以说,周世宗留给赵匡胤的是一个没有外患、没有内忧的完整而强大的国家。

【后周宿将被杀光】

周世宗刑罚过于严苛,因为小错诛杀了很多大臣,无形中帮赵匡胤剪除了争夺皇位对手。

旧五代史》中记录,周世宗“禀性伤于太察,用刑失于太峻”,宋真宗也曾说他“用刑峻急,诛杀过当”。

右屯卫将军薛训因为手下看管仓库的小吏贪污而被流放到沙门岛;宋州巡检竹奉璘因对逃税的商船未及时抓捕而被斩;左羽林大将军孟汉卿因为中饱私囊被勒令自尽;左藏库使符令光因为制造军服不及时被杀;楚州兵马都监武怀恩因为擅杀俘虏被斩……

尽管这些人都有应该被罚的过错,但是也确实使后周的官员和将领阶层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真空。

显德元年,北汉和辽国联合进攻后周,周世宗御驾亲征,双方在高平展开激战。开战后不久,后周大将樊爱能、何徽等见到敌军势大,临阵怯场,带领部下逃跑,致使后周的军阵出现一个巨大的缺口,眼看就要全军崩溃。

当时周世宗身边只有赵匡胤和张永德率领着4000名亲兵,危急之时,赵匡胤提议兵分两路夹击敌军。

赵匡胤身先士卒,高喊着口号冲向敌人,后周部队士气大振,经过一番血战,等来援军,终于打败了北汉和辽国的联军。

赵匡胤

回到军营以后,周世宗打算惩处那些贪生怕死、临阵逃脱的武将,但是又因为这些武将人数太多,怕把他们都杀了以后无人可用。

后来听了张永德“苟军法不立,虽有熊罴之士,百万之众,安得而用之”的建议,将70多名临阵逃脱的武将全部诛杀。

此后,后周的部队令行禁止,战斗力大为增强,但是前朝的宿将也基本被一网打尽,能够与赵匡胤这样的新生力量抗衡的“老人”也就所剩无几了。

【在禁军中培养自己的势力】

在显德元年与北汉和辽国作战时,先是在樊爱能、何徽等人临阵逃脱的危机关头,赵匡胤与张永德拼死冲击敌阵,最终扭转战局;后来在进攻北汉都城太原时,又亲冒矢石,火烧城门,左臂被流箭射中,仍死战不退。

回师后,周世宗破格将赵匡胤擢升为殿前都虞候;后来又命令赵匡胤整顿积弊丛生的侍卫司,在马步军中淘汰老弱、选拔精锐,组建新的龙捷、虎捷、铁骑、控鹤等殿前司禁军。

赵匡胤在这个过程中成为周世宗最信任的亲信将领,负责统辖后周最精锐的侍卫亲军。

利用整顿军队的过程,赵匡胤在禁军中形成了自己的势力,他与石守信、王审琦、杨光义、李继勋、王政忠、刘庆义、刘守忠、刘廷让、韩重赟结成“义社十兄弟”,还将自己的心腹罗彦环、田重进、潘美、米信、张琼、王彦升等都安排进禁军担任各级将领。

石守信

此外,赵匡胤还组成了自己的智囊团,他手下有大批谋士,比如赵普、吕余庆、沈义伦、李处耘、楚昭辅等人。

后来在陈桥兵变中,就是这些兄弟和亲信,拥立赵匡胤登上了皇帝的位置。

【“点检做天子”的舆论作用】

后周显德6年(959年),周世宗北征时无意中得到一块木牌,上面写着“点检做天子”。

后来周世宗染病,不得不放弃北征,回到京城后,周世宗解除了张永德的点检之位,改由赵匡胤担任。

后来赵匡胤登上皇位,正应了“点检做天子”这句话。

不管当时是谁安排下这块木牌,周世宗经过怎样的心路历程选择了让赵匡胤担任点检,最终这块木牌的一语成谶,似乎证明了赵匡胤当皇帝是早有天意,使赵匡胤获得了民间舆论的基础。

【灭李筠】

赵匡胤登基以后,也还是有不甘臣服,想要起兵反宋的,主要就是李筠和李重进这两个人。

但是正如前面所说,前朝的宿将差不多都被周世宗杀光了,整顿禁军的时候该拉拢的也都被赵匡胤拉拢完了,剩下的这两个,实在是不怎么中用,根本不是赵匡胤的对手。

先来看李筠。李筠当时长期驻守在潞州、泽州、沁州等地,手下有不少兵力。赵匡胤刚即位时,打算给他封个高官,给足甜头,让他安分守己,也就罢了。于是派使者前去,封李筠为中书令。

隋唐时期,中书令实际上相当于宰相,隋朝名臣杨素就曾担任中书令。宋朝时,中书令变成一个虚职,但也只有亲王级别的大臣才能兼任。赵匡胤给李筠封个中书令,已经是相当给面子了。

但是李筠却不领情,闭门不见赵匡胤派来的使者,把这位使者搞得十分尴尬,又不能回去复命,只好这么等着。

这是李筠的第一个不智,想造反,就应该韬光养晦,好好筹划,哪有还没做好准备就先撕破脸的道理,白白让赵匡胤提前做好准备。

赵匡胤

结果在左右幕僚的劝说下,李筠想了想,又同意接见使者了。在招待使者的酒宴上,李筠故意把周太祖郭威的画像摆出来,冲着画像放声大哭,以此表示自己对赵匡胤的不满。

这分明就是在讽刺赵匡胤夺了后周的皇位,捎带着表了一下自己对郭威的忠心,这基本上已经相当于公开声明要造反了。

但是这个忠心,别人可以表,李筠却表不得。因为他自己本就不是一个忠臣,在那个乱世里,你要是理直气壮地起来夺皇位,没有人说你有什么不对,可是硬要摆出一副忠臣的样子,而自己为臣几朝的事情又是人尽皆知,反而会失去民心。

李筠最早投在后唐秦王李从荣麾下;后来又做了后晋燕王赵延寿的部将;后汉刘知远称帝后,李筠又率部投降后汉;后周郭威进攻后汉时,李筠又开始跟随郭威。

所以这是李筠的第二个不智,要造反就大大方方地造反,不该故作忠臣,反而毁了他自己在手下人心目中的形象。

李筠这么折腾,很快就被北汉国主刘钧得知,他派人送来密信,说自己打算和李筠一起出兵。李筠一见大喜,认为自己有了坚强后盾,就下定决心造反。

但是等李筠出兵以后,刘钧一直按兵不动,坐山观虎斗。其实他就是想怂恿李筠造反,借此探一探新皇帝的实力,根本没有出兵的打算。

这是李筠的第三个不智,识人不明。

赵匡胤知道李筠要造反,故意任命李筠的儿子李守节为皇城使,试探李筠的意图。李筠居然也同意儿子进京,他也想让李守节探听朝廷是什么意思。

李守节入宫以后,赵匡胤一见面就说,太子啊,你原来可好啊。

李守节可吓坏了,本来他就不赞成父亲造反,结果赵匡胤一见面就叫自己太子,这不是摆明了说李筠已经打算当皇帝了吗?那自己还能活着回去吗?

李守节汗流浃背,连连磕头,表明自己的忠心。

赵匡胤本来也不想把李守节怎么样,只是想试探一下李筠的态度,既然李守节是这么个态度,赵匡胤也就什么都明白了。

他告诉李守节,让他转达给李筠,朝廷会好好对待他们父子,让他安心在山西做官,不要起什么造反的念头。

另一方面,赵匡胤紧急调集大军,派石守信、高怀德、慕容延昭、王全斌等大将率军平叛。

这是李筠的第四个不智,轻率无谋。赵匡胤封他的儿子做皇城使,他就让儿子进京,结果被赵匡胤把底细了解得清清楚楚,还分化了他们父子俩,后来李守节就是主动献城投降的。

石守信率军赶到,与李筠的部队连续作战两次,都取得大胜,李筠的部队一蹶不振。赵匡胤随后又御驾亲征,李筠连连失败,被逼退进泽州城,自焚而死。

【灭李重进】

再看李重进。李重进这个人比李筠强不了多少,也是空有一颗造反的心,没有造反的本事。

李筠造反的消息传到李重进耳朵里以后,李重进欣喜若狂,他认为自己的机会来了,如果自己也同时在南方造反,南北夹击,赵匡胤就危险了。

其实李重进的这个想法还是有道理的,当时赵匡胤刚刚坐上皇帝的位置,内外还都不安稳,当时虽然只有李筠一家起事,其实北汉和辽国都还在观望。如果李重进和李筠南北呼应,北汉和辽国说不定也会趁乱加入进来,在多重力量的联合下,新成立的大宋朝还真不好应付。

可惜李重进想得不错,派出的人却选错了。他派幕僚翟守珣去和李筠商量合作,没想到翟守珣直接就去了汴京,把李重进的这点小心思全告诉了赵匡胤。

这样看来,李重进的第一个毛病就是没有识人之明。

赵匡胤见了翟守珣以后,为了避免南北两线作战,他就派翟守珣回去稳住李重进,让他暂时先不要起兵,等平定了李筠以后再来对付李重进。

翟守珣回去以后就对李重进说,李筠这个人不行,又傲慢又无知,绝不可能成功,万万不可以和这样的人合作。结果李重进也相信了,没有起兵,错失良机。

这就是李重进的第二个毛病,自己毫无主见,轻信他人。

等到赵匡胤平定了李筠以后,腾出手来解决李重进了,可是他又不造反了,那怎么办呢?太祖有办法,逼他造反。

赵匡胤封李重进为平卢节度使,让他离开现在的领地。这下李重进不干了,他怕自己在就任的路上被杀死,干脆起兵造反了。

可是李重进也不想想,先前和李筠联手的时候他不造反,现在单独造反,能成功吗?假如他韬光养晦,先遵旨赴任,日后再徐图大业,也不一定没有机会,赵匡胤也没有理由对他下手。

可是李重进偏偏就这么选了一个最不恰当的时机造反,也就注定了被灭的结局。

这暴露出李重进的第三个毛病,毫无谋略,而且沉不住气。

赵匡胤一看李重进造反了,早就准备好了,石守信、王审琦、李处耘、宋延渥率领大军已经等候多日了,当即向扬州进发,赵匡胤自己也再次御驾亲征。

大军出发后不到50天,李重进的叛乱被平定,李重进本人自杀身亡。

这是李重进的第四个毛病,打仗也不怎么行。

二李的平定,慑服了后周的旧臣,从此再没人敢有不臣之心。

就这样,赵匡胤有了强大的国力(周世宗打的基础)、稳定的国际关系(周世宗打出来的)、没有能与之抗衡的对手(宿将都被周世宗杀了)、年轻将领的普遍支持(他自己争取的)、平定了叛乱(他自己打的,另外那两个对手实在太笨)、舆论的铺垫(“点检做天子”,背后推手成谜),终于可以顺利终结五代十国这个乱世,将一个基本统一的局面维持一百多年。


#夏日生活打卡季#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4

标签:泽州   宿将   中书令   后周   禁军   皇位   宋朝   乱世   守信   使者   皇帝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