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至17世纪奥斯曼帝国火药的应用对后勤补给和军事财政的影响

后勤补给系统的改革

火药武器的应用,使得卡普库鲁军团的规模迅速膨胀。苏莱曼一世继位之初,卡普库鲁军团总计有16000余人,到他去世时增长到了26000左右。

在整个奥斯曼军队中,卡普库鲁军团的占比也从1527年的32.7%上升到1660年的54.8%,逐渐成为了奥斯曼军队的核心。进入17世纪后,在军事革命的影响下,欧洲各国的开始装备更为先进的燧发枪。

军队的职业化程度也不断提高,出现了常备军;军事战术也得到了发展,开始使用齐射战术,欧洲军队的作战能力大大提升。这些变化使得奥斯曼帝国与欧洲诸国之间的战争变得越来越艰难与漫长

奥斯曼帝国与奥地利的长期战争进行了13年,对克里特岛的围攻持续了22年(1645-1669年)。战争持续时间的增加,让奥斯曼帝国在军队后勤补给方面面临着巨大的问题,不得不进行相应的改革。

为了保证战时的后勤供应,奥斯曼帝国根据其领土的特点以及东西方两头作战的需求,建立了以军事走廊(militarycorridors)为核心的后勤补给系统

奥斯曼军队在作战时会沿着固定的道路前进到目的地,这些道路一般会连接国内的行省中心和主要的农牧产品产区,方便军队随时供给,也减小了运输成本。奥斯曼帝国在巴尔干地区、安纳托利亚地区和阿拉伯地区各有三条军事走廊

每条走廊都经过政府详细地计算,力求制定出最合理的路线,方便物资的运输以及减少因军事活动对周边地区的经济和农业生产产生影响

每个行省负责本地区的内军事走廊的维护工作,并向军队提供一定的物资补给。一般说来,军事走廊具体的维护工作由所在行省的卡迪(kadi)负责。

当地的卡迪会召集沿线的村民对道路和桥梁进行维护,并在有能力的情况下肃清附近的土匪,避免部队在行军途中受到不必要的干扰。这些村民还会担任运输部队,及时送达军队所需的物资

奥斯曼军队的军需物资一般会在沿线的村庄购买。这些村庄会被提前通知,要求他们准备好充足的粮食和牲畜的口粮。有些地区则必须供应柴火、干草、稻草、牛、马和骡子等重要的物资,相应的,政府也会给予丰厚的报酬

许多村民还可以按照市价直接将他们的货物卖给士兵,从中获益。这一政策让当地的农民获得了额外的收入,为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较为充足的资金与市场

除了在走廊沿线补充物资外,奥斯曼军队还会在军事走廊沿线的大型城市集结,进行物资的补给。奥斯曼军队主要集结的大城市包括:贝尔格莱德、本德、迪亚巴克尔、摩苏尔、埃尔祖鲁姆和卡尔斯。

这些城市大多邻近边境地区,是行省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中心,拥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和相对便捷的交通,有利于农牧产品和其他物资的集聚,能够满足军队的需求。同时还有效避免了在行军途中受到的干扰,保证了军队后勤补给的安全

为了保证物资的供应,在战争爆发前,奥斯曼帝国会对要经过的城市下达命令,要求他们提前准备好军队行军途中所需要的军需物资。为了更好地向军队提供服务,这些城市建立了一个综合服务系统——奥杜斯(Orducus)。

奥杜斯系统主要由城市的工匠行会与商人行会组成。在作战时,奥斯曼帝国会将所需的物资列出清单,并根据物资的产地,将军需的供应权分给相应的城市。

有时也会让一些工匠、商人随军服务,条件是免除他们应交的税款,“被招募的工匠在营地内设立店铺:他们在那里烤面包,根据需要制造鞋子、刀剑、手枪或步枪,并从事修理工作。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让军队远离城镇,并维持军纪。因为士兵在城镇中通常会引起骚乱”。

起初,奥杜斯系统只在伊斯坦布尔、埃迪尔内和布尔萨这三个大城市施行,后来扩展到了全国其他的大型城市。奥杜斯系统合理地利用了地方的资源,节省了时间与资金,也为城市带来了经济效益。

所以,一些城市为了得到供给权,甚至愿意向政府缴纳额外的税收。由于奥杜斯系统的便捷性,政府也越来越多使用该系统为军队供给物资。奥杜斯系统的建立对奥斯曼军队十分重要,他们所提供的后勤服务即满足了军事上的需要,也刺激了经济的发展。

奥斯曼帝国还建立了仓储系统,“奥斯曼人早期的谷物综合储存仓库系统是同时代欧洲国家所没有的。”奥斯曼政府会对军队在行军途中所需的物资进行预算,要求走廊沿线的官员准备相应的物资,并将这些物资储存起来

存储物资的地方被称为“方坯”,方坯位于军事走廊沿线,彼此之间间隔一定的距离,保证军队能够及时的获得物资的补充。这一措施即方便了军队的物资补给,也减少了相应的运输费用,大大缩减了战争的开支。

同时,奥斯曼帝国还在边境城市和堡垒中修建大型仓库来储存物资。这些仓库在没有战争爆发时会按照一定要求存储物资,在战役期间就会向军队出售多余的库存,这样就能够高效、合理地利用物资。既方便了军队的物资供应,也减少了战争的开销,还能为地方创造一定的收入。

奥斯曼帝国的战争具有季节性(一般来说战争在三月到十月之间进行),他们会力求在冬季之前结束战争,以便能够返回军队所在的驻地过冬。这对于西帕希来说至关重要,因为他们是奥斯曼帝国主要的地方行政管理人员,一般担任行省的警察和基层官员

然而随着战争持续的时间越来越长,奥斯曼帝国不得不在边境地区保留部分军队,以便应对敌人的反攻。但由于管理不善,这些冬季滞留在边境的军队爆发了一系列的疾病,大大降低他们的战斗力。

为了保证士兵安全过冬,奥斯曼帝国对这些留守在边境的军队进行统一的管理与安排,在部队驻地修建了冬季营地。这些营地大多修建在城市与堡垒的交通线上,便于物资运输。

火药厂、火炮铸造厂和工匠行会也为奥斯曼帝国冬季营地的建立提供了便利。随着战争的频繁与持续时间变长,这些营地也逐渐从临时性营地转变为永久性营地。

但是,军事走廊也不是完美无缺的,在不同的地区,它的使用效率也不尽相同。在与奥地利的战争中,由于多瑙河广阔的水域与发达的航运,能够保证作战物资的有效运输

奥斯曼帝国在多瑙河沿岸建立了粮食储存仓库,并通过海军将粮食运输到大型仓库和收集点,如贝尔格莱德,这样做能够有效地保证军队供给。

同时,位于东欧大草原的克里米亚汗国也会以附庸的身份参与奥斯曼帝国在欧洲的战争,“除了留下来保卫克里米亚本土的士兵外,其他的克里米亚军队基本都参加了奥斯曼帝国在东欧的重大战役。”克里米亚军队的后勤补给由自己负责,通常是通过在当地进行劫掠来获得补给与大量的战利品。

克里米亚汗国的参战,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奥斯曼帝国在欧洲战场后勤补给的负担。但在与萨法维帝国的战争中,军事走廊的效率则远不如在欧洲

战争爆发后,萨法维帝国会派遣轻骑兵对奥斯曼帝国的军事走廊进行不断地袭扰(一般来说,运输部队无法抵挡轻骑兵的进攻),破坏补给线。同时他们也会实行焦土政策,破坏当地的农牧业生产和交通道路,尽可能的去干扰奥斯曼军队的补给。

但总的来说,军事走廊制度还是有效的保证了军队的后勤补给,使奥斯曼帝国的对外战争战争得以顺利进行。

通过对后勤补给系统的改革,奥斯曼帝国合理地利用了国家的资源,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并在面对困境时展现出极高的适应力,成为整个军事体系中最为重要的一环

军事财政的调整

卡普库鲁军团建立之前,奥斯曼军队以边疆加齐麾下的突袭者和西帕希为主。这两支部队的薪资和武器装备基本依靠自身解决。前者的薪资主要依靠战时对基督教国家的劫掠

后者则是由政府授予他们名为蒂玛的军事封地,在接受封地的同时,西帕希也要自行提供作战是所需的武器装备、口粮和牲畜的饲料。

此外,奥斯曼帝国还要求西帕希根据自己收入的多少,提供相应的辅助人员,“蒂玛的价值每增加一倍,就增加了西帕希的军事义务。他需要为自己和马匹提供盔甲。当一份蒂玛的价值是‘奇力奇’(qilich,意为剑,代指最基本的蒂玛单位)的两倍时,西帕希不得不额外提供一名骑射手,他们被称为‘杰贝卢’(jebelu,意为家臣)”。

到穆罕默德二世时期,“由于认识到西帕希延长服役期限的重要性以及国家对西帕希的特殊需求,穆罕默德二世增加了每份蒂玛的地租,大概提高了近50%。”这一政策增加了西帕希的收入,使他们能够提供更多的作战部队与物资,大大减少了政府在战争时期的财政开支

16世纪后,火药武器得到了很大地改进,欧洲军队开始成成建制装备火药武器。为了应对这一变化,奥斯曼帝国开始扩充近卫军的规模。

由于国家需要为近卫军提供装备、支付薪资,这无疑增加了战争的支出,“战争费用从1527年的6580万阿斯皮尔(aspers)到1660年的2.859亿阿斯皮尔。”1630年,军人工资占奥斯曼帝国年度财政预算的77%,1670年占62.5%。

军费的激增使得奥斯曼帝国急需大量的现金来填补空缺,“从16世纪下半叶开始,奥斯曼帝国对现金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大得多,因为手持火枪的新式步兵,逐渐成为了奥斯曼军队的支柱,他们没有被分配蒂玛,而是需要政府花费大量的现金去支付他们的薪资”。

同时,美洲涌入的贵金属也冲击着奥斯曼帝国的商品经济。由于奥斯曼帝国的经济制度与社会环境,他们缺乏有效的商业政策,大量的金银无法作为奥斯曼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力,反而引起了物价的飞涨,给普通民众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压力。

以1489年为基准年,到17世纪第一季度,奥斯曼帝国的物价上涨了80%到100%。为了缓解经济压力,奥斯曼帝国首先是通过货币贬值的方式来减少近卫军的实际工资。但这项政策立即引起了近卫军的不满。

为了缓解这一政策带来的危机,政府出台了应对的措施。每年向近卫军提供固定的服装津贴,设立一项专门的基金,主要对面包和肉类等大宗商品进行补贴。同时还由政府统一采购一些生活必需品,再以固定的价格出售给近卫军

除此之外,奥斯曼帝国还通过出售官职与军职、向商人借贷等传统的方式来筹措现金。但这些措施并没有取得相应的效果,反而加剧了财政危机,使政府不得不采取新的措施来应对经济上的困难。

首先,用现金代替实物税。随着时间的推移,奥斯曼帝国的战线越拉越长,导致后勤补给的花费越来越大,运输成本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超过了军需物资本身的价值

同时,由于军队所需的物资在运输的过程经常发生损耗,导致了运抵前线的物资无法满足战争的需求,使军队不得不花费额外的金钱就近购买短缺的物资。此外,商品经济的发展也促使奥斯曼政府与军队对现金的需求越来越高

所以,为了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奥斯曼帝国开始用现金代替实物税,直接在当地为军队购买物资。这种方法除了便于支付军队工资之外,还有助于地方上经济的发展,为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较为充足的资金

其次,采取包税制。包税制主要是将一个地区应收的税赋通过承租、拍卖等手段转包给个人,由包税人向政府一次性缴纳规定的金额后,包税人就可以在规定的期限内向当地的居民征税。

奥斯曼帝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家,十分重视农业生产与税收,甚至在招募近卫军时都规定:他们不能征召独生子,因为这些独生子需要帮助父亲干农活,如果没有这些独生子,他们的父亲将无法耕种土地并缴纳税款

作为农业大国,奥斯曼帝国在军费激增之时缺乏合理的方式去增加税收。为了弥补不断增涨的军费,奥斯曼帝国开始实行包税制,“中央财政部门对出价最高的竞标者授予该地区的包税权,期限最短为三年”。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4

标签:奥斯曼   克里米亚   帝国   后勤   近卫军   军事   火药   走廊   军队   物资   财政   战争   世纪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