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最初的蓄意造作,再到墓葬吉祥图案,浅谈中国的“泗水捞鼎”图

在出土的汉代画像砖石上,绘有各式各样的“泗水捞鼎”图像。

其中的“汉代武梁祠左右室东壁上的'泗水捞鼎'图“,不仅是最具代表性的,而且也是最早有文献记载的“泗水捞鼎”图。清代金石学家阮元在他所著的《山左金石志》一书中,认为此图就是秦始皇的“泗水捞鼎”图:“画面中的水面有2只船,左边的船上一人用竹竿顶住捞起的鼎,一人在旁帮忙,右边船上的人在观看捞鼎活动,河岸两边有人(左四右三)拉着绳索,绳索系有一鼎,鼎中有一龙头伸出头来咬断绳索,鼎摇摇欲坠。画面上方是观看捞鼎活动的官员,其一观者牵有一兽,左边是车马出行,空中有几只飞翔的鸟。”

汉代 武梁祠石刻 泗水涝鼎图 (清拓本)

时至今日,在山东、江苏、河南、四川等地,已经发现了四十多幅以“泗水捞鼎”图像为题材的汉画像。

那么汉代人为啥要在墓葬壁画中刻画“泗水捞鼎”图呢?“泗水捞鼎”又蕴含着什么样的寓意呢?

一、关于“泗水捞鼎“图像由来

鼎在中国早期历史与艺术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烹煮、祭祀用物,更是古代中国王朝叙事中,用以证明政权的合法性与天命观念的象征——谁拥有了九鼎,谁就拥有了对“天下”统治的正当性。如《左传》有说:

“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螭魅罔两,莫能逢之。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德之休明,虽小,重也。其奸回昏乱,虽大,轻也。天祚明德,有所底止。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可见,九鼎是大禹下令收集的全国青铜,按照九州方圆铸造的,是传国重宝、天下共主的象征。自此,九鼎就成为了昭示天命所归、君权神授的符瑞。

收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 被誉为“青铜之王”的商代铜鼎 “后母戊鼎”

张守节在《史记正义》里说:“器谓宝器。禹贡金九牧,铸鼎於荆山下,各象九州之物,故言九鼎。历殷至周赧王十九年,秦昭王取九鼎,其一飞入泗水,馀八入於秦中。”

众所周知,九鼎作为正统政治权利的象征——遭圣则兴,德衰则迁,所以不管是逐鹿中原的枭雄,还是一统天下的帝王,都对九鼎情有独钟,都梦想着能拥有九鼎以示正统。因此,在中国史传文学中,就引发了一个又一个“鼎在而争”、“鼎失而觅”的生动故事,这其中最瞩目的就是太史公《史记.秦皇本纪》中,记载的关于秦始皇动用千人在泗水捞鼎而没有捞出的故事:

“始皇还,过彭城,斋戒祷祠,欲出周鼎泗水。使千人没水求之,弗得。”

到了汉代,鼎依然是人们所向往的权利象征。不管是太史公的《史记》,还是班固的《汉书》中,都有关于九鼎的记载,但是在对九鼎结局的记述上都存在前后矛盾。因此有学者认为“九鼎”之说纯属子虚乌有,如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泗水》中说:

“周显王四十二年,九鼎沦没泗渊,秦始皇时而鼎见于斯水,始皇自以德合三代,大喜,使数千人没水求之,不得,所谓‘鼎伏’也;亦云系而行之,未出,龙齿啮断其系,故语曰:‘称乐大早绝鼎系’,当是孟浪之传耳。”

既然“九鼎”是子虚乌有的事情,那么所谓的“泗水捞鼎”故事也就是怪说布彰了。

而当我们仔细检视有关的“泗水捞鼎”的图像后就会发现,图像中最核心的要素是“龙噬短绳子”,而鼎与捞鼎的人都成了陪衬。

我们知道汉代开国皇帝刘邦做过泗水亭长,而秦始皇捞鼎之地又偏偏在泗水,捞鼎时的绳子又被鼎中的龙噬断。

当我们把鼎、龙与泗水结合起来时就能发现,在这个广泛传播的“泗水捞鼎”故事中,“泗水”与“鼎中噬断绳子的“龙”,其实影射的都是刘邦。

据史料记载,汉代人迷信谶(chèn)纬之学,可以说”泗水捞鼎“故事应是西汉统治者,在推翻秦朝后蓄意造作的。目的就是为了巩固王权,向世人昭示刘氏政权的合乎天理、得人心,不像秦始皇一样暴虐无道——秦朝的短命,是“天意”所为,而汉权的建立是“神授”。

汉朝开国皇帝 刘邦

基于西汉初期,“君权神授”思想意识占主导地位,这就为“龙齿啮断鼎系”的传闻有了市场,这应该就是西汉晚期和东汉初期画像石上“泗水捞鼎”图像出现的原因。

三、关于“泗水捞鼎”图像的寓意

“泗水捞鼎”是秦皇汉武时代广为流传的故事,而有关“泗水捞鼎”图像的大量出现,则是在西汉晚期至东汉末期的画像砖、石的墓葬中。

据考古统计,在目前所见的“泗水捞鼎”图像中,发现最早的一副泗水捞鼎”汉画像,是在山东邹城市卧虎山出土的、建造于西汉晚期或者东汉早期的墓葬中:此图与“楼阁拜谒图”组合,画面中有二立柱,上置滑轮,左右斜坡状桥面上共有四人用绳子拉鼎,其中左侧一人倒匐后仰。中间为巨鼎,内有一蛟龙伸头咬断绳索,桥下有一船,船内二人皆一手持桨,一手用力托鼎,其左右各有一鱼。

山东邹城市卧虎山 泗水捞鼎图

而在发现的泗水捞鼎图中,刻绘于东汉中期的山东邹城市郭里乡高里村墓葬中的又是最为罕见的:图中绘有一座圆形拱桥,拱桥中央部位各立一柱,柱的顶端置滑轮状物,立柱左右两侧分列拉鼎之人,持绳拉索之人均为妇女装束、戴冠帽、梳发髻,且有一妇女怀抱一小孩,且人数众多,达十三人。二立柱中间立有一人,头戴,高冠,形态雄伟。右边最前面的两位妇女头右边最后一个妇女身后有一壶,壶旁有两人。两队持绳者欲将绳索拉起,但绳索并未系在鼎上,似被鼎中的龙咬断,鼎中的龙头刻画得很清楚,鼎的左右有两只鸟,拉鼎者身后有着各种的异兽,右方有一对凤鸟对视,右上方有两三只鸟雀,凤鸟下方有一异兽,羽人持物饲之。

山东邹城市郭里乡高里村墓葬中 泗水捞鼎图

到了东汉晚期,不仅刻绘“泗水捞鼎”的图像骤增,而且形式也各种各样,有的是单幅图,有的是多幅组合。如徐州市贾汪区出土的“泗水捞鼎”图就是典型的代表:该图居于整张画像的第三层,第一层为西王母图,第二、四层为水榭、鸟鱼图,第三层为泗水捞鼎图——图中有拱桥、立柱,左右各有五人以绳索拉鼎,拱桥正中间端坐一人,拱桥下悬有一鼎,右绳已断,鼎已经倾斜,一龙已探身而出,欲噬左侧绳索,左上方绘有一凤凰,右上方绘有一飞鸟。

徐州市贾汪区出土的“泗水捞鼎”

通过对比可知,自西汉晚期以后,泗水捞鼎图在构图和形式上更趋向于生活化与娱乐化,不仅富含强烈的生活情趣,而且还被加入了西王母、玉兔、青龙、白虎、神鹿、羽人等神仙和祥瑞动物,并且有些还镌刻有祈福、祝愿式的题记,如“此✖室中人马皆食大仓"(大仓即太仓的意思)。

我们翻阅史料可知,两汉时期,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百善孝为先”的儒家思想带来了“举孝廉、兴厚葬”这一丧葬习俗。在国泰民安、经济富庶、政治、经济都相对轻松的环境下,汉代人开始了精神诉求。

由于对现实生活的满足感,他们不愿离开现世,希望死后仍能生活在与现世相同的环境中。甚至希望可以永生或者升天成仙,所以他们在墓室壁画上刻画祥瑞图案以及神话传说,希望能得到庇佑。

绘有薄太后输织图的东汉画像石

可以说,随着人们对自身生活环境与死后世界的关心,“泗水捞鼎”图从最初具有的强烈政治意图,慢慢地演化成了祥瑞图案,不仅仅是祈求墓主能顺利升入天国仙境,更是祈望子孙后代能飞黄腾达,但同时也蕴含着对子孙的警示——要戒骄戒躁,避免像秦始皇一样贪得无厌、暴虐无道。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6

标签:泗水   墓葬   邹城市   拱桥   西汉   东汉   汉代   山东   绳索   中国   图像   最初   吉祥图案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