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随“霞客”谈旅游-写在第13个中国旅游日到来之际

新华社客户端浙江频道5月19日电(记者王俊禄、段菁菁)1613年5月19日,“游圣”徐霞客开篇写下《徐霞客游记》,并于次日首游浙江天台山。缘于此,中国旅游日设立,至今已届13年。行走神州大地,“跟着霞客游天台”“跟着霞客游福建”、云南“霞客行”等活动热闹非凡。不少人循着霞客足迹,感悟人生精彩。

当又一个中国旅游日来临,追随霞客脚步,回顾旅行初心,能否为今人提供借鉴?

新一个中国旅游日前,登临徐霞客曾三次游历的浙江天台山,迎着云顶杜鹃、石梁飞瀑,重走艰险崎岖的霞客古道,记者心头涌上对这位名士先贤的感佩之情。

竹杖芒鞋、风餐露宿,行至险远、遍览河山,信笔游记、思接千载……作为网友眼中最早的“驴友”,徐霞客至今看来依然很“酷”。

他用“穷游”、探险、记录的方式,完成了行走的壮举,这种坚韧、乐观、真诚让人感动。难怪有网友说,即便在今天,徐霞客也会是一位旅游达人、网络大V。

徐霞客(1587-1641年),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江苏江阴人,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他自幼好学,博览群书,欲“问奇于名山大川”。21岁开始专心旅行,30多年间历尽艰险,足迹遍及19个省区。其考察所得,按日记载,后由季会明等整理成《徐霞客游记》。

——关键词:愉悦之情。

“云散日朗,人意山光,俱有喜态。”在《徐霞客游记》开篇,寥寥数字,便可感受到徐霞客开游时“春风得意马蹄疾”的畅快。

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人们旅游心态也发生改变,旅游不再是一件郑重、严肃的“大事”,变得更加从容、随性。

一如人们对待在过去的“五一”假期,每个人都为了美好生活而努力工作,在难得的假期里合家出游、自驾远行,会在朋友圈里晒出旅途中的小确幸,也会秒变段子手吐槽景区的“人从众”。

人们通过体验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节奏,找到自己理想中的旅行状态,甚至在旅游中寻找自己的归属感和人生目标。

——关键词:沉浸之美。

“定方而往,如期而还。”在徐霞客的旅程中,几乎没有过漫无目的的浪游,出游之前要有“方”,即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安排好出游的路线,了解所出游之地的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等。

而当下,“上网做攻略”也成为人们出行前的重要功课。从旅游开始前的自主策划,到旅途中的自主选择、灵活安排,再到旅行中的消费习惯变化,旅游自主性越来越强,成为中国游客更加成熟的标志。

在过去的“五一”长假,“上车睡觉、下车拍照”不再是旅行的唯一打开方式。有人会因为一场音乐会、一个艺术展飞往陌生城市,也有人对标徐霞客“上午发舟。七十里,晚至昆山”,把“快、准、狠”特种兵式的旅游贯彻到底。

无论以什么样的方式出发,踏上旅途的游客们都在努力让旅行与生活更贴近、与需求更契合,每一次出行都将成为自己的“独家记忆”。

——关键词:文明之风。

“负笠悬瓢,唯恐骇渔樵而惊猿鸟。”这是晚明文学家陈继儒对徐霞客的评价。这位一辈子都把游山玩水当事业的“旅游博主”,对大自然有着真挚情感,对不同地方风土民情和文化多样性非常尊重,一生都践行着“文明的旅游、高尚的旅游”。

路上千般景,最是文明时。如今,“文明旅游”日益深入人心,在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奇葩”的人和事明显减少,游客素质明显提升,大多数人都能自觉遵守文明旅游公约,排队不争抢、垃圾不落地、自觉佩戴口罩……以实际行动践行文明旅游新风尚。

边走边思:什么是旅行的意义?

徐霞客一生足迹踏遍中华大地,将观光与学习、交流、陶冶情操等结合在一起,将旅行这件事做到了“天花板”。

除此以外,他还是伟大的科学家、文学家、史学家、探险家,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一系列优秀品格,以及“热爱祖国,献身科学,尊重实践”的精神。

正因这种精神,让他能达前人未达之境地,得前人未得之体验,述前人未述之世事,揭前人未解之秘奥,是古往今来对中国展开长时间、大范围实践考察的第一人。

斯人已去,精神永存。

“回望的价值在于借鉴”。410年后的今天,我们重提徐霞客、研究霞客精神,通过鉴往知来,更能引发我们对当代旅游的一些积极思考。

当前,文化游、休闲游、生态游已成为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的主流趋势。在开发旅游资源的过程中,越来越多旅游目的地开始意识到,在保持旅游资源的独特之处的同时,更要竭力挖掘景点深层的文化内涵,以真、善、美来“启迪”当今旅游业的科学发展,进而拓展文化内涵,延长旅游景点的生命周期。

回顾近期“出圈者”的成功之道,无不以本地传统特色为主题,精心策划实施,将地域特色美食、文化艺术、历史等与旅游结合——

淄博“赶烤”,靠的是全程走心;西湖“火爆”,离不开文化加载;西安“唐风”,得益于古韵新说……

场景化、沉浸式的文旅体验,吸引了更多游客打卡“赴宴”。文旅新业态不断改变着传统的消费形态和社会生活,也为加快发展带来新动能,文旅创新融合正拉动整个经济链条全方位提升。

“人从众”的背后,我们更窥见各地积极营造主客共享的美好空间、主动提升来客满意度和获得感的用心和努力。

今年五一,敦煌骆驼等红灯的一幕刷爆网络。当伫立在沙漠中“绿骆驼灯”亮时,农户牵着骆驼有序通过,这种看似“奇葩”的操作,却有效引导人、车和骆驼分流,确保了景区交通安全畅通,提升了游客体验感。

不仅如此,全国许多地方尤其是热门旅游城市,推出打卡点配置充电宝、轨道交通延时收班、加强观光车调度管理、应急救援等具有“人情味”的温馨服务,让人民群众出游既舒心又放心,充分感受到了假日出行的美好。

穿越烟云,抚古思今。

中国旅游日设立的初衷,在于强化旅游宣传,培养国民旅游休闲意识,鼓励人民群众广泛参与旅游活动,提升国民生活质量,推动旅游业发展。

这也意味着,旅游业要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高质量旅行需求。

不可回避,当前旅游业仍面临不少痛点,火爆的“旅游热”仍需一些“冷思考”。比如近期一些旅游目的地,不合理低价游、辱骂游客、强迫购物、随意涨价、恶意违约等现象时有发生,既干扰了市场秩序,也影响了旅游业整体形象。

旅游市场秩序失范是大众旅游阶段长期伴生的现象,须通过持久和系统的治理提升。而中国旅游日应该成为改善国内旅游环境、提高旅游服务水平的新契机。

正如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所言,疫情影响和市场复苏的转折点过后,重入正常轨道的旅游业开始回答产业重构的时代之问。

比如,如何重构以游客满意度为导向的理念,扩大开放、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旅游业真正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

又比如,如何重构旅游客源体系,拓展多样化、个性化、定制化旅游产品和服务,让旅游供给和需求更加匹配,形成“新供给催生新需求、新需求激发新供给”的良性循环,让“小镇旅行家”和“新生代旅行者”都可以游有所方、游有所得?

“中国旅游日”和许多其他非法定节日一样,更多的是传播理念、提高社会对旅游和旅游发展的正确认识。

中国徐霞客研究会常务理事、天台徐霞客文化促进会会长林国干认为,徐霞客精神的真正内涵在于“达人所之未达,探人所之未知”,就是鼓励我们要走出家门,探寻世界。

善待每一位不期而至的“徐霞客”,赢得更多流连忘返的回头客,才是文旅产业高质量、可持续的发展之道。

来源: 新华社客户端浙江频道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3

标签:中国旅游   旅游   浙江   前人   旅游业   骆驼   游客   需求   旅行   文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