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文映:林村乡溯源

文 | 林文映

上星期写了一篇《许愿树的前世今生》,反应热烈,已移居英国的村民David Lam甚至为文章提出一些订正,令笔者感动之余,如履薄冰。有读者来信问林村乡既是客家聚居地,能否阐述其源流,以支持此一说法。

林村乡总共有二十六条村,要是每个村都溯源,真是“一匹布咁长”,亦可能“闷到抽筋”。笔者查阅了乡议局、乡公所及一些研究者提供的资料,尝试做一个简单回复。

从当地的保甲制及天后庙,可窥见开村成乡的历史。林村乡设有六和堂,迄今已有一百多年,是根据清朝保甲制度订立,“十户立一牌头,十牌立一甲头,十甲头立一保长”。林村乡二十余村,当时分成六甲。至于建于清朝乾隆年间的天后庙,已经有200多年历史。这是大埔区最具规模的天后庙,庙内悬挂着镌于1777年的洪钟。

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由于战后欧陆劳工短缺,林村乡民移居欧美者众,其中赴英伦就有三千多人,以一个乡村计可谓大规模。1983年元月,在陈锦昌、梁锡麟、钟世英等多位乡贤的倡议下,乡民假座曼彻斯特城莲香酒家成立“旅欧林村同乡会”。

所谓林村乡,其实主要是坑下莆、较寮下及南华莆这三条村姓林。林姓始至黄河流域中游的华北平原。春秋战国时期的林放,子孙延绵,一支系留在河南,另一支系辗转福建莆田,至十四世纪从漳州府继续南迁至香港大埔。二战时期日军占村,原住民为逃避兵乱,匿居牛牯岭之山野。坑下莆祠堂至今仍挂一副对联,“源远流长来福建,根深叶茂壮林村”,可资佐证。

客家村民多以字辈取名,次序为“永辉子上友文开,大发财源,奕世其昌,广达盛康”。看名字已知辈分高低。时移境迁,已有许多人不跟随了。年轻一辈按字辈取名也没像祖辈们那么严格了,取个英文名叫大卫山姆彼特托马士渐趋时尚。

乡内最早建立的锺屋村,村民姓锺, 大约在700多年前立村,锺姓亦是林村乡最多人的姓氏,新村、坪朗、大菴山及寨乪等都是锺姓村落。其他主要姓氏还包括张姓、黄姓及陈姓等。坪朗村的锺氏,源于福建汀州府,乃唐朝官族后裔。族人分支亦辗转散居于梅州、惠州、河源、龙川、清溪等地。

喜欢行山远足的市民都观赏过大埔的梧桐瀑布。该瀑布群位于梧桐寨。建村于清朝顺治年间,以前的名字叫“黄蜂寨”,原住民有丘、古、沈三姓。丘姓可溯源至周朝,至宋朝宝庆年间迁居在福建上杭时,始祖为丘继龙公,其后裔移至梅县松源羊角田。来香港后,族裔一分支定居梧桐寨,另有支系去了沙头角,还有支系栖居大埔锦山村、西贡南围村。

梧桐寨的古姓人家,原籍在五华县的华阳,后来迁居归善县蒲田岗(即现在的惠阳县浮连江村)。除了定居梧桐寨,还有族人迁居大埔锦山石古龙村、中山龙塘琪环村、澳门等地。

梧桐飞瀑山谷,有一道教庭苑叫万德苑。殿宇巍峨,气象庄严,香火鼎盛。亭台楼阁依山而建,庭内鸟语花香、曲径通幽,是行山客歇脚的好去处。

同乡的白牛石村,先祖梁氏松冈公原居梅州,儿子多达十一人,其后裔散居梅州的五华、兴宁,东莞及宝安的布吉、草莆。来到香港大埔的族人,除了居白牛石上村、下村,还有八乡的雷公田,横台山梁屋村等地。

大奙山的开村祖为宁玖公,于1687年从东莞青溪镇锺屋围迁徙至林村坪朗坝。在长逾三百年的繁衍过程中开枝散叶,其后裔除了居大庵山,还移居田寮吓、坪洲等地。田寮吓也分上村下村。下村源自紫金县铁炉坝。

林村乡位于香港最高峰大帽山及笔架山的林谷,层峦叠嶂,云蒸霞蔚。山川苍翠如海,溪涧纳流成林村河,奔涌至大埔吐露港汇入大海,且有林锦公路贯通新界东西,诚为风水上佳之地。当地俗语有云,“良田先祖种,福地后人耕”。沧海桑田,时移境迁,唯淳厚质朴民风未曾有变。

右为已移居英国的林村原村民David Lam,左为马来西亚客家人叶春天与笔者在林氏宗祠留影。

版权声明:本文系作者原创文章,图片资料来源于网络,本文文字内容未经授权严禁非法转载,如需转载或引用必须征得作者同意并注明来源。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8

标签:大埔   梅州   保甲   乡民   福建   香港   族人   后裔   梧桐   村民   林文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