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舜禹的族人是炎黄部落的后裔吗?




微信公众号|寒山喷史

《上古先汉民族史》系列


NO.57 东羌族群的分化


文|寒山忆雪

图|寒山忆雪 辑|寒山忆雪


4600-4500年前之间,东羌人与古东夷人的战争,以古东夷人获胜,双方停战结盟而告终。




古东夷人的首领,成为整个夷羌联盟的首领,而曾经率领东羌人打败古苗人、夺取中原、威望如日中天的东羌大首领——传说中的黄帝去世之后,东羌族群不可避免的回到分裂的状态。

不过,与更早之前各个部落各自为政、一盘散沙的状况不同,4500年前以后的东羌人,按照地缘版块,分化成了几个大的方国群。

最东部的洛阳盆地,和伏牛山东端的台地平原,也就是现在的豫中淮上地区,北临黄河与己姓方国为邻,南隔方城山与南阳盆地的三苗部族相邻,东临黄泛区与风姓方国相望,西隔崤山与西部东羌各部为邻。在当时,洛阳盆地和淮上地区,算是一个独立的地缘版块。



因而,迁居到这里的东羌人,与战败后留下来的少量古苗人融合,又吸收了古东夷人的黑陶文化,形成了与其他东羌人不一样的器物文化,考古学上称之为「龙山文化王湾类型」,或者「王湾三期文化」。

「王湾三期文化」从4400年前左右,延续到4000年前,而后经过短暂的「新砦文化期」,到3900-3800年前之间,演变成著名的「二里头文化」,也就是夏文化。因此,我们可以将「王湾三期文化」称作「先夏文化」。

而生活在豫中地区的东羌人,在这个时段,也就可以称作「先夏人」了。

从洛阳盆地往西,越过崤山之后,便进入了一片狭长的盆地——三门峡盆地。它东临崤山北端,南靠秦岭北麓,北依中条山南麓,西端在黄河大拐弯与渭水合流处,与关中盆地相接。东西长120公里,南北宽30-40公里不等。

黄河在盆地的西端东转后,从盆地中间穿过,把盆地切割成南北两部分,北部是中条山南麓台地,南部是秦岭北麓台地。因为南部台地在后世建造了函谷关,东端又濒临崤山,所以又称作「崤函通道」或者「崤函走廊」。



在崤函走廊的东部,现在的陕州一带,有一处台地被称作「陕原」。陕与狭古音相同,意义相同,陕原本意就是「狭长之原」,与崤函走廊乃至于整个三门峡盆地狭长的特点相符。因此,三门峡盆地又可以称作「陕州盆地」或者「陕原盆地」。

在陕原盆地东北部,中条山的中段,今天的平陆县一带,山势变得平缓,有山口可以通往中条山以北的「运城盆地」。这个山口通道,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晋国「假虞伐虢」的通道,称作「虞坂」。

通过虞坂,便进入了运城盆地。运城盆地与临汾盆地合为一个大的盆地,称作汾河盆地,但在盆地中部横贯一条称作「峨嵋台地」的低矮山脉,将两者一分为二,形成南运城、北临汾两个小盆地。



通常情况下,因中条山口的存在,陕原盆地与运城盆地的关系比较密切,可以看做是一个版块。

因而,生活在这里的东羌人,在原先「庙底沟二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了先夏文化的黑陶技术,形成了具有当地特色的器物文化,考古学上称之为「龙山文化三里桥类型」。



「三里桥文化」从4400年前左右,延续到3800年前左右,而后被来自东方的夏文化所同化,形成「二里头文化东下冯类型」。

在此期间,陕原盆地与运城盆地也形成很多方国,其中位于运城盆地涑水河流域的姚姓虞国,成为这一地区方国的首领之国。

虞国又称「有虞氏」,即是传说中「帝舜」所在的方国。虞国的姚姓来自于运城盆地的主要水系涑水,涑水古称「洮水」,当地的方国便以「洮」为姓。当时没有文字,后世有文字时,把河名写作「洮」,而把姓氏写作「姚」。

周灭商后,把虞国贵族后裔改封到豫东南的陈地(淮阳),而把姬姓贵族分封到中条山口,建立新虞国。因此,周以前的虞国,可以称作「古虞国」,而「三里桥文化」,也就可以称作「古虞文化」。

古虞文化的范围并不仅仅限于陕原盆地和运城盆地,它还越过黄河,覆盖到关中盆地的东部,华山北麓,现在的陕西渭南市华阴县一带。

而关中盆地的中西部,现在的西安、咸阳、宝鸡三市等地,则受到古虞文化中黑陶技术的影响,在4300年前左右,进入到了黑陶时代,并延续到3900年前左右。

这一区域的文化在考古学上被称作「客省庄二期文化」。



3900年前左右,来自河洛的夏文化进入关中中部,客省庄二期文化由此衰落。传说记载3900年前左右,夏国君主率盟国联军征伐关中的「有扈氏」,攻灭「有扈氏」之后,其族人被贬为「牧奴」。这一传说与考古文化上的演变恰好吻合。

因此,「客省庄二期文化」也可以称作「古扈文化」。

「古扈文化」是黄河流域黑陶文化中,黑陶占比最少的文化,同时也是城邑数量最少的文化。这与「尧舜小冰期」内关中中西部气候偏干旱,土地的承载力不足以供养出早期城邑有关。

相比之下,古虞文化所在地的北侧,临汾盆地内则分布着一个拥有众多小型城邑和一个超大型城邑的文化,考古学上称之为「陶寺文化」。



陶寺文化中的陶寺遗址,发现了面积达到200万平方米的古城遗址,是古辛国都邑平粮台古城的50倍,也是当时黄河流域面积最大的城邑,三四百年后的夏王国时代,郑洛地区的夏国城邑,才刚刚达到这个规模。



这座古城位于临汾盆地南侧,现在的临汾市南侧的襄汾县境内。临汾古称平阳,传说中「陶唐氏」首领「帝尧」就「都于平阳」。因而,陶寺古城很有可能是「帝尧」所在的古唐国的都邑,而陶寺文化则是以古唐国为首的祁姓方国的器物文化。

因此,陶寺文化也可以称之为「古唐文化」。

4500-4400年前左右,东羌族群已经分化成了四个族群,中原的「先夏部族」、陕原盆地和运城盆地的「古虞部族」、临汾盆地的「古唐部族」、关中中西部的「古扈部族」。



4200年前左右,极端气候的出现导致黄河下游频繁改道,洪水肆掠。被洪水侵扰的己姓、风姓各个方国实力严重衰落,而生活在西部高地的东羌各族,遭受的洪灾要小得多,因而实力逐渐反超,成为夷羌联盟新霸主的候选人。

无论是考古还是传说,在风姓方国之后,率先接替联盟霸主之位的,都是临汾盆地的古唐国。

那么,古唐国为什么能够率先接替夷羌联盟的霸主之位呢?下节继续。

-END-

本文为寒山喷史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及原作者。

看更多历史文章,请关注 寒山喷史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0

标签:城邑   寒山   关中   临汾   山口   炎黄   运城   台地   盆地   族人   后裔   年前   部落   文化   尧舜禹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