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县境内的宗教

道教

自明代以来,太和道教以城隍庙(在今黉学街路北)为活动中心。著名道士王大庆在此出家。大庆号野林,城东野林沟人,博学多艺,著有前后《乐道歌》及《浑元肇判集》行世。庙内旧有花戏楼一座,建于明朝,工艺精致。每年清明节,该庙逢香火大会、抬城隍神象出巡,喧闹数日,赶会烧香者达10余万人。至民国15年(1926),该庙尚有道士9人,土地300亩,收入较好,老道士皆吸食鸦片。

民国15年,曾成立太和道教会,胡教明、高效纯任正副会长,2人皆系正一派道士,不出家。民国30年(1941),日军入侵太和,城隍庙及花楼被烧,香火会也随之衰败。

民国33年(1944),道教会与佛教会合并,改称佛道会,释从云任董事长。当时全县有道观7所,道士16人。解放后,道教在境内绝迹。

佛教

明清时期,境内庙寺林立,僧众繁多。较著名寺庙有玉禅寺(在今苗集乡)、碧霞元君庙(在今旧县镇),禅堂(在今大新乡)、观音堂(在县城内)等。据玉禅寺庙碑记载,明洪武年间,该寺有庙宇500余间,僧众500人。至1951年,该寺尚有戒僧17人,土改后皆自顾还俗。禅堂又名洪范庵,位于城西颍河岸上,民国30年(1941),正殿尚有檀木佛像1尊,院内有明代古柏3株,庵西有唐代银杏2株,花木繁茂,环境清幽。据旧志记载,清初有青原和尚住持此庙,曾有贵官停泊寺下,上岸拜会青原,二人相见欷觑。原寂时,交弟子宫瓦1片,以作纪念,平生从未道破身世,县人疑是因明亡出家的达官显贵。

民国以后,佛教在本县逐渐衰落。“五四”运动以后,各地多以庙宇办学,僧尼日渐减少。民国初年统计,全县有僧尼345人。民国35年(1946),全县有戒僧96人。

太和佛教会成立于民国15年(1926),组织情况不详。民国33年(1944)改名佛道会。民国35年(1946),奉命改为“中国佛教会安徽省太和支会”,会址设于观音堂,有会员200人(包括俗家弟子),释林祥任理事长。

僧尼生活,主要靠庙产及香火会收入。据民国25年登记,当时全县有庙宇160座,庙产3607亩。民国17年,太和县政府下令,改庙产为学田,以补充教育经费之不足。太和佛教会曾鼓动僧尼,多次闹事,把持庙课不交。民国18年7月20日,县长陈士奎下令:“查本县教育经费,庙课实占三分之一。若各僧道把持不缴,影响教育实巨。”责令佛教会“勿再把持,致干未便。”

1985年,境内有尼姑3人,皆已年老,其生活费用由政府补助。

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传入太和,始于明朝初年。明洪武十年(1377),太和12家回民集资兴建清真寺(今北寺),以后又建南清真寺和旧县清真寺。寺内请有专职阿訇(又称教长),负责掌管教规、守时、礼拜和主持三大节日。

太和回民全信奉伊斯兰教,他们精明能干,善于经商,地方著名的马宏盛果品及一些著名小吃,多由回民制造经营,对太和商业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近代还出现许多优秀人物,如颍河流域著名画家马金波,以其精湛的艺术和高尚人品,深受社会敬重。

解放后,该教在“三自”(自传、自新、自养)方针指导下,不断进行革新,回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素质不断提高。十年动乱期间,回民的礼拜活动被禁止,寺里阿訇被逐出。有600年历史的北清真寺,数十块匾额全被砸碎,古物(内有宋代磁炉一个)、古字画被盗失,损失惨重。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宗教政策落实,对北清真寺拨款修复,恢复其正常活动。

太和现有伊斯兰教众8000人。

天主教

天主教于清光绪年间传入太和,先设堂于淝河口(解放后划入亳县)。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上海教区派法籍白、金二神甫来太和建堂,堂址设北大街,跨街建东西两院,西院为男堂及神甫宿舍,东院为女学院及守贞修女宿舍。民国20年前后,由法籍传教士班和本籍神甫高连荣,在东西李寨、铜钟寺、水刘寨、贾桥等地建立分堂,发展教徒约3000人。以后又有意大利籍传教士葛来格,任玛诺来此主持工作。

天主堂修女为守贞修女,历任修女18人,其职务是辅助神职人员管理教务。

天主教在太和的传教方式,除置地建堂宣扬教义外,并开办经言班、保守学。常在春秋两季,广收教徒的子女进堂读书,学道明经,接受天主教义。学习期间,免费供应伙食。

抗日战争期间,曾开办私立崇仁小学,除设置普通学校课程外,增设一门由神甫任教的“修身课”,作为灌输教义的阵地。

1985年,全县有天主教徒约3000人。神职人员3人。神职人员的生活费由政府补贴。

基督教

基督教于光绪十一年(1885)传入太和,堂址设在东大街路南。首任牧师英籍费尔德。持,致干未便。”后来的有美籍人赫培思、密尔修、施培仁等。本地牧师有何寄尘、陈寿春等。

太和基督教属内地会派系。民国26年(1937年),太和成立“中华基督教内地会阜太地方联合会”,又叫福音堂,到抗日战争后期,境内共建立16个基督教分会,教徒达700余人。

民国35年(1946年),美国教士施培仁及其师母,作威作福,欺凌本地教牧人员,打骂佣人。地方教牧人员忍无可忍,采取自选长老、执事,建立了地方教务组织,并迫使施培仁当众检查认错。

建国后,该教活动一度呈停滞状态。1983年在县宗教科指导下,成立了基督教三自爱国委员会,是年5月交接了房地产权,恢复了正常活动。1984年报省、地宗教处批准,在境内开设8个基督教分点。据不完全统计,1985年境内有基督教徒约万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7

标签:太和县   伊斯兰教   道教   太和   基督教   僧尼   神甫   佛教   清真寺   回民   民国   境内   宗教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