炫富斗富败国败家,该刹车了!

炫富斗富败国败家,必须刹车!

历史上有过“太康之治”美誉的晋王朝,就因为炫富斗富的歪风邪气,败坏朝政,引起民怨和动乱,滋生大祸!

在晋武帝年间,京都洛阳有三个出名的大富豪:一是掌管禁卫军的中护军羊琇,一个是晋武帝的舅父、后将军王恺,还有一位是散骑常侍石崇。

羊琇、王恺都是外戚,权势比石崇大得多,但在豪富方面却比不上石崇。

石崇有多少钱谁也说不清。他发财致富的手段是,搜刮民脂民膏和公开杀人越货。

石崇到了洛阳,听说王恺很富,就存心同他比一比。他听说王恺家里洗锅子用饴糖水,就命令他家厨房用蜡烛当柴烧。这件事一传开,人们都说石崇家比王恺家阔气。

王恺为了炫耀自己富,又在他家门前的大路两旁,夹道四十里,用柴丝编成屏障。谁要上王恺家,都须经过这四十里柴丝屏障。这个奢华的装设,将洛阳城轰动了。

石崇成心压倒王恺。他就用比柴丝更贵重的彩缎,铺设了五十里屏障,比王恺家的屏障更长、更豪华。

虽然王恺又棋输一着,却并不想就此罢休,向他的外甥晋武帝请求帮忙。晋武帝觉得这样的斗富挺有意思,就把宫里收藏的一株两尺高的珊瑚树赐给王恺,好让王恺在众人面前炫耀一番。

有了皇帝的帮忙,王恺更来劲了。他特地请石崇和一批大臣上他家吃饭。席间,王恺得意地对大家说:"我家有一件罕见的珊瑚,请大家观赏开开眼界。"

王恺令侍女把珊瑚树捧了出来。那株珊瑚有两尺高,长得枝条匀称,色泽粉红鲜艳。令人赞不绝口,都说是稀世之宝。

只有石崇在一边冷笑。他看见案头正好有一支铁如意,顺手抓起,朝着大珊瑚树正中,轻轻一砸,"咣当"一声,珊瑚被砸得粉碎。

众人大惊失色。主人王恺更是又气又急,他责问石崇:"你,你这是干什么!"

石崇嬉皮笑脸地说:"您用不着生气,我还您就是了。"

王恺又是痛心,又是生气,连声说:"好,好,看你怎么还我来。"

石崇立刻吩咐随从回家,将所有的珊瑚树统统搬来让王恺挑选。

不一会,一群随从搬来了几十株珊瑚树。这些珊瑚中,三四尺高的就有六七株,大的竟比王恺的高出一倍,株株条干挺秀,光彩夺目。至于像王恺家那样的珊瑚,就更多了。

众人都看呆了。

王恺这才知道石崇家的财富,比他不知多出多少倍,也只好认输。

石崇在这场斗富比赛中占了上风,成为洛阳城内的大豪富。

大臣傅咸为此给晋武帝上奏,说这种奢侈浪费比天灾还要严重,应该予以制止。

这时如果晋武帝引起警惕,整肃歪风,扭转时弊,也许还来得及。但他看了奏章后,竟然根本未予理睬,因此埋下祸根。

其实晋武帝在位初期还是干得很不错的,曾大刀阔斧革新政治,振兴经济。同时厉行节俭,推行法治, 颁行户调式,促进人口增长,使得当时的经济社会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历史上称为“太康之治”。

咸宁五年(公元279年),晋武帝发动“灭吴之战”,从而实现了全国统一。

然而,从那以后就以为从此天下太平,放松约束,贪图享乐,逐渐演变成骄奢淫逸,怠惰政事,致使外戚专权,富豪贵族穷奢极欲,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国家政治经济转而走下坡路。后来更是火上浇油分封诸王,最终导致了让国家分裂、民不聊生的“八王之乱”。

所谓“成由节俭败由奢”,勤俭节约早已成为中华民族干事创业的一个优良传统,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圣人孔子就有个观点叫“君子固穷”。他的得意门生颜回,虽然家境贫寒,却成为安贫乐道、敏而好学的榜样。孔子曾点赞道:“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意思是,颜回吃饭时用一节竹筒当碗,喝水时直接用瓢盛水,住在极为简陋的巷子里,别人看他那么贫穷,别人都替他忧愁,可他自己却不改其乐,还是非常达观地积极研习修身治国的道理。

在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祖国繁荣富强,人民安居乐业,但党和政府一直倡导勤俭节约的优良风尚,涌现出雷锋、王进喜、焦裕禄等艰苦奋斗的好榜样。

“工作上要向高处看齐,生活上要向低处看齐。”成为雷锋精神的精髓之一。

我们国家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日益強盛,值得每一个中国人骄傲和自豪。但决不能因富裕了就变得骄奢淫逸,决不能让炫富斗富之风滋长和漫延。

当前,炫富斗富之风,已经在青年一代中有所抬头,如形成漫延之势,必将祸国殃民!

是时候该踩踩刹车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6

标签:太康   不改其乐   孔子   豪富   外戚   骄奢淫逸   洛阳   屏障   珊瑚   他家   刹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