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听着很“扯淡”却确有其事的历史事件?

#头条创作挑战赛#中国古代曾经封赠过罗马公、罗马王的爵位。

明以前的中国历史王朝在封爵、赠爵、推恩封赠的时候,常常以功臣的本籍为其封地(在赠与推恩中尤尤其普遍)。那么问题来了,如果该臣子来自域外,应当封在何处呢。

在元代,这种情况正是十分常见的,其省、台、院以下各机构的各级品官中有着从克什米尔到大马士革甚至更遥远之地的诸国人士。元朝同时还恰好是一个名爵轻滥的王朝,封爵易得,且国公起步,郡公及以下只用于推恩。

水浅王八多,遍地是国公,有意思的事就出现了。在大德十一年同一年中,御史大夫脱脱、翰林学士承旨爱薛两位朝官竟然都被进封为了秦国公。而且多个秦国公并存还不止发生了一次,皇庆元年正月,仁宗赐爱薛之子也里牙袭封秦国公[1],就在前一年,朝廷刚刚先后封过中书平章政事李孟[2]与宣政、会福院使暗普为秦国公[3](李孟在延佑二年年七月改封韩国公)。

哈?你哪怕是滥封也要尽量不重样吧?几个大活人时常见面顶着一模一样爵位,成何体统?但是这件事看似为一桩“不学如元”的笑话,实则却另有原因

——爱薛父子受封的“秦国”,与其他人并不在一个地方.....

是的,精罗的你没想错,这个秦国不是关中,而是《后汉书》与《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中的那个“大秦”。

听起来像胡扯的对不对?接下来你就会发现事情没那么简单。

皇庆元年也里牙袭封秦国公时(据韩儒林考也里牙为右丞相也速迭儿的女婿,加封之事便出于其岳父奏请),其父母爱薛、撒剌氏夫妇也一应被加赠了王号王夫人号。一般来说,有爵位的已故功臣追进爵时,地望应尽量与前封保证一致。秦国公爱薛得到的追赠是:

推诚协力赞治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拂林王,谥忠献。

其制文曰:

功大者位隆,劳多者赏厚。备国家之恤典,必勋旧之良臣。故具官某,有服大僚,克勤小物,既宣力于宪朝,复受知于世皇。使于四方,挺节穷荒之外。列于庶位,正色周行之间。早已历于机衡,晚乃分于茅土。太息九原之不作,若为千载之可传。夫官莫隆于师,而爵莫贵于王。且号以表其勋,而谥以著其行。具此众美,可谓特恩。岂惟旌尔之贤,所以为后之欢。呜呼!身没而名不朽,足慰平生。邦旧而命维新,益昌乃世。英灵有濯,宠渥其歆。 (程钜夫《雪楼集·卷四》)

经布洛歇、伯希和、劳费尔、白鸟库吉等先贤反复求证,汉文史料中“拂林”来源于Rom一词,所指为东罗马帝国,这一点早已成为广为人知的普遍共识。唐《通典》即引杜环《经行记》云:“拂菻国在苫国西,隔山数千里,亦曰大秦。”贯通经史的元代辞臣必然清楚“大秦国”等同于“拂林”的事实。

所以,他此前的爵位秦国公,自然就是“罗马公”,被追封的所谓拂林王就是“罗马王”。

值得一提的是,秦国、拂林之封于爱薛,是典型的以“籍贯定封邑”。

爱薛的汉文名译自教名Isa即“耶稣”,其妻与长子之名撒剌氏(sarah)、也里牙(Elijah,今多译为以利亚)也均是常见的基督徒男女名。在元初宫廷中,爱薛是一位显赫的聂斯托利派基督徒近臣,而且是罕见的跨学科复合型人才,于“本俗教法......西域诸国语、星历、医药,无不研习”。故得以担任世祖怯薛中的翻译执事“怯里马赤”、进而兼掌秘书监、崇福司、广惠司等机构,加翰林学士承旨兼修国史,遥授平章政事。在世时生封国公,宠遇优渥,散官最终积阶至正一品第五等的金紫光禄大夫,以加恩之故,高于遥授职事官。爱薛一生对中国历史影响最大的贡献,是与扎马鲁丁一同推动了中国第一部国家地理总志《大一统志》的编写,其制更为后两朝的《大明一统志》、《大清一统志》所继承。

然而这样一名重要人物,其具体出生地却已经不可考了,程钜夫奉敕撰写的《拂林忠献王神道碑》,开篇唯称“公为西域拂林人”,但这一“拂林”(Rom)所指何地?是当时被东方称作Rom的小亚细亚地区吗?也许并非如此,要知道古人神道、墓志、行状材料中的家庭信息基本都为亲属提供,也就是说“拂林人”的籍贯大概是其家族所自认的。同时,我们对爱薛在侍奉蒙古汗廷前的事迹一概也不得而知,只知他最早由叙利亚僧侣西蒙·列边·阿答举荐“受知定宗”,很可能也是叙利亚人。

据此,我谨慎地给出一个猜测,这些叙利亚景教徒,当时也许还有着罗马人的自我认同?

实际上爱薛家族还不是元朝唯一一门“罗马公”......

前文提到,元代名爵轻滥封爵易得。而秦又是天下职贡中的大国,以常见资料检索,包括爱薛父子在内元代至少出现过多达八位的功封“秦国公”。而用于推恩封赠的秦国公就更不值钱了,元初赠制较随意,武宗、仁宗时渐定规制,先是正、从一品官的三代赠国公、郡公、侯,后来三代均可赠国公。但实际操作中也屡有加恩,品官未必需要达到从一品也可享受待遇,曾被推恩封赠以秦国公的家族见于《元史》的就有七门之多,作者又在《元史》之外检索出了三门,合计十个家族。

而这十门封赠"秦国公"中,还有另一门确定的“罗马公”即忙哥帖木儿家族。忙哥帖木儿是武宗分立尚书省推行“至大维新”的核心人物之一,至大二年,朝廷以其任尚书左丞之故追赠祖父伊苏,父阿速歹为秦国公,谥惠康、忠翊,祖母克烈氏族为秦国夫人,叔父巴克实巴为拂林郡公,谥恭懿四篇封赠制文均为时文坛泰斗姚燧所作,收录于其《牧庵集》。

不过很不幸的是,《牧庵集》的这一部分至今只存于四库辑本,人名及异域地名都因馆臣篡改而面目全非。经清人之手后的制文标题为:《蒙克特穆尔祖考伊苏追封秦国惠康公制》、《祖妣克哷氏呼实尼沙赠秦国夫人制》、《考崇福使阿实克岱追封秦国忠翊公制》、《秦国忠翊之弟巴克实巴追封古哩郡恭懿公制》。

上世纪40年代初,韩儒林先生在《爱薛再探讨》[4]一文中错误地认为忙哥帖木儿的祖父“伊苏”即为拂林忠宪王爱薛。其实考诸人物履历之后我们很容易发现“伊苏”虽同西域景教徒但事迹与家庭姓名都完全无法与爱薛对应,年龄也远大于后者。但韩文对四篇制文其他姓名地名的还原是正确的,如“阿实克岱”为阿速歹,“克哷氏”为克烈氏,而“巴克实巴”、“呼实尼沙”篡改前的原名已无法还原。韩儒林还抓住一个四库馆臣敷衍了事的现行摸鱼案例,忙哥帖木儿叔父的《秦国忠翊之弟巴克实巴追封古哩郡恭懿公制》中有这样一句:

《春秋》之笔,史无待于他书。不有褒章,何发潜德?于戏!恩如尔家之奕叶,能令名者几人?依兄封国于拂林兼位崇以二品。灵而有识,生气凛然。

因为“拂林”与“大秦国”的等同,故制文称巴克实巴“依兄国于拂林”。按照文意,他所受的赠爵应该是“拂林郡公”,与父兄的“秦国公”相对。但四库本标题中写作的却是“古哩郡公”,很明显,负责修篡本段的馆员是个上班划水的,改了标题却忘了改正文,或许根本就没看正文......

在此也不得不感慨清人篡改译名时难以捉摸毫无逻辑的脑洞,属实为研究与复原造成了极大障碍。若不是被侥幸放过,谁敢想到这个“古哩”原文竟然能是“拂林”????全赖四库馆臣潦草搪塞仅改题目,否则忙哥帖木儿家族的“秦国公”实为“西域大秦”的事实恐怕就要永远埋没了。

这位混子馆臣抢救的历史碎片虽小,其功却可谓千秋。

总而言之,在元朝文人眼里,什么幅员万里的西域大秦拂林国好像也无甚么特别的,不过是天下职贡一小邦罢而已。可以随手拿来批发个国公的封地,甚至滑落到郡公的封地。或许当时的翰林通过元朝的外交信息,对史籍中的古国“大秦”衰落的事实也已有所察觉吧。

脱去在今人看来“杂糅”、“离谱”的第一印象之后, 这件趣事背后的史实,却是蒙元王朝空前绝后的“混一寰宇”下亚欧大陆人员文化交流达到顶峰的一个缩影,一个完全跳出人们对古代中国刻板印象的多元化大时代。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6

标签:巴克   秦国   景教   西域   王朝   公制   罗马   爵位   元朝   历史事件   元代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