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金立国和清军入关始末

15世纪初期,位于东北亚的女真族大致分成三部分,其中以建州女真最为强大。建州女真源自于辽金时代生女真完颜部的附属五国部,居于牡丹江与松花江汇流地方,在元代组成为五个女真万户府,元末因受野人女真及朝鲜滋扰不断,以及明朝的招抚等因素,其残余部族选择归附明朝。明朝将其部迁至原渤海地(今绥芬河流域)设置为他们新的聚居地。

1403年明朝依据原渤海建州的地名称呼为建州女真,并设置了卫所这一地方军事行政机构,册封阿哈出(赐名李承善)为建州卫指挥使,猛哥帖木儿为建州卫左都督。其后1416年又建立建州左卫,以猛哥帖木儿为指挥使,并赐姓童。建州卫早期归属奴儿干都司,奴儿干都司废除后改属辽东都司。

猛哥帖木儿在被野人女真所杀后,其弟凡察与子董山被迫率众南移,最后定居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并入建州卫内。1442年,明朝又从建州左卫分立出右卫,以凡察领导右卫、董山领导左卫,形成建州三卫,三卫首领也是世袭制,但须经明朝政府认可后方生效。

明朝后金对峙图与关宁锦防线

由于建州三卫对明朝过度干预女真产生不满,因而逐渐不遵守朝廷命令。而此时女真各部也因嫌隙已四分五裂。1467年明朝联合朝鲜削弱建州三卫(即成化犁庭),并且于辽东边界兴建长城。明朝万历初年,董山的后代觉昌安与其子塔克世偕同明朝辽东总兵李成梁,以建州右卫王杲叛乱为由攻灭王杲与其子阿台,然而觉昌安同其子塔克世在入城劝降叛明的阿台时发生混战,觉昌安父子也在混战中被明军误杀死亡。1586年明廷袭封塔克世之子努尔哈赤为指挥使,世袭建州卫作为补偿。

努尔哈赤深觉被明朝背叛,以祖、父遗留的十三副遗甲崛起,统一建州女真后陆续并吞女真各部,并与漠南蒙古友好。

建州女真势力日盛,1595年明朝授予努尔哈赤龙虎将军的称号,其势力更加强大。1603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筑城,两年后致辽抚赵楫、总兵李成梁的呈文中说:我努尔哈赤收管我建州国之人,看守朝廷九百五十余里边疆,以守疆名义索要更高权利,地位仍与过去相同,声势则已不同以往。一直到1616年,努尔哈赤在建立八旗制度后于赫图阿拉(后称兴京)称汗立国,即后金汗国。两年后他以“七大恨”为由起兵反明。檄文中俨然以北朝自居。努尔哈赤在1619年的萨尔浒之战中,击败杨镐指挥的明军、朝鲜与叶赫联军。接连占领沈阳、辽阳、抚顺等辽东城市,战无不胜的他更坚定了入主中原之志,随后战事集中于辽西地区。1626年,在与明袁崇焕交战的宁远战役中受挫,数月后逝世。第八子皇太极历经权力斗争后继位。

皇太极即位之后,针对努尔哈赤时期的社会矛盾进行一系列改革,史称“天聪新政”。皇太极改文馆为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弘文院,这是清朝内阁的雏形。还继续完善和扩大蒙古八旗、汉军八旗,设立理藩院管辖蒙古等地事务。1634年,将都城沈阳易名“盛京”,更改“女真”族名为满洲。1635年,多尔衮于征伐漠南蒙古时,声称得到元顺帝离开中原时带走的传国玉玺,皇太极亲率其子与诸官出城迎接,拜天行礼。

1636年,漠南诸部尊皇太极为“博格达彻辰汗”,皇太极在盛京称帝,改年号为崇德,改国号为大清。当时明朝在关外的势力尚有袁崇焕守备的锦州、宁远与松山等三城。皇太极为绕道避开此防线,首先稳定根据地。他先胁迫明朝求和未果,随后成功降伏西边蒙古察哈尔部和东边朝鲜。接着,皇太极经察哈尔绕道入侵明朝首都北京。最后崇祯帝(有人认为他中了反间计),处决援救北京的袁崇焕,史称己巳之变。这种借由绕道入侵的做法后来又执行五次,与明朝内部的流寇一同消耗明朝的经济力。1642年,清军于松锦之战击溃明军并收降洪承畴等人,夺取明朝在关外的所有堡垒,明朝防线移至山海关及长城沿线。1643年皇太极病死,第九子福临继位,是为顺治帝,由其叔多尔衮摄政。

统一全国

明朝崇祯末年,民变势力(史称“流寇”)如李自成于陕西西安建立大顺,张献忠于四川成都建立大西。1644年李自成经河南、山西顺利地攻入北京,明思宗在煤山上吊自杀,明亡。同年山海关守将吴三桂不愿投降大顺。面对李自成的顺军,吴三桂引清兵入关,于一片石战役击败顺军,史称甲申之变。李自成放弃北京,率军退回陕西。清朝摄政王多尔衮成功迎顺治帝入关,顺治在北京天坛圆丘行祭天之礼,祝文宣布受天命、建王朝,名称仍用大清国号,并将首都迁到北京。同一时间,明朝马士英拥护福王在明朝陪都南京应天府称帝,即弘光帝,南明成立。然而弘光朝因为党争与宦官之乱而混乱分裂。

摄政王多尔衮像

多尔衮先派阿济格、吴三桂与多铎、孔有德分陕北、河南二路攻打陕西李自成,李自成最后于湖北灭亡;派豪格攻灭四川张献忠,其余部投降南明以抗清。多尔衮接着对付位于江南、内斗分裂的南明诸势力。1645年,多铎率清军攻破史可法驻守的扬州,弘光帝逃至芜湖被逮,送到北京杀害。明朝鲁王朱以海与唐王隆武帝分别在浙江与福建建立势力,然而双方不和,不久被清军各个击破,拥护隆武帝的郑芝龙也宣布投降。之后桂王于广东的肇庆即位为永历帝,期间瞿式耜、李定国、郑成功及其他明将先后收复华南各省,最后因为距离互相难以照应,内部又发生叛变而节节败退。

1661年,清军攻入云南,逃亡缅甸的永历帝最后被吴三桂杀死,南明亡。此时只剩下台湾的明郑(郑成功势力)和缅甸果敢的明军,清朝基本占领明朝全部领地。由于华南反清势力较大,清帝册封吴三桂、耿仲明与尚可喜为王以镇守云南、广东与福建等地,史称三藩。

多尔衮在清军攻入关内后推行剃发易服政策,导致关内汉人对清廷态度骤变,甚至极力反抗,如入关之初,严禁杀掠,故中原人士无不悦服,及有剃头之举,民皆愤怒,或见我人泣而言曰,我以何罪独为此剃头乎?,而明朝官员左懋第亦言我头可断、发不可断,我早办一死矣。清军对反抗者进行镇压,重要事件如扬州十日、嘉定三屠与庚寅之劫等。清廷制定的圈地和投充政策使人民放弃土地,增加更多流民。为此又制定严禁奴仆逃亡的逃人法,激化京畿地区的民族与阶层矛盾。

但后续清廷下令停止这些政策,并实行奖励垦荒的政策。并且正式开科取士,追尊崇祯帝与明朝忠臣。

1661年,顺治帝英年早逝,其子8岁的玄烨即位,即康熙帝,由索尼、遏必隆、苏克萨哈与鳌拜四大臣辅政。康熙帝于继位之初即运用计谋消灭跋扈的权臣鳌拜以稳固皇权。三藩势力如吴三桂、耿精忠与尚之信等涵盖全国之半,他们先后请求撤藩以试探清廷。当时部分大臣担忧三藩叛变而反对。最后,孝庄太皇太后与康熙帝无惧三藩而同意撤除。这使得三藩与陕西王辅臣、广西孙延龄与台湾明郑的郑经联合发动三藩之乱。在这九年期间,反清势力遍及华中、华南,吴三桂更于后期称帝建国周。然而清军采取积极防御,进军陕西、江西以切割叛军。加上吴三桂没有积极北伐,反清联军因占领地与吴三桂过度干涉而发生纠纷,最后王辅臣、耿继忠与尚之信先后投降,占领福建沿岸的郑经被击败。

1681年清军攻入云南,继承吴三桂之位的吴世璠在昆明自杀,三藩之乱最终在1681年被完全扑灭,国家遭受较大的损失,在四川、云南以及江西等地有不少人被杀害,从许多记载来看,在三藩之乱时,清军,叛军,土匪等曾造成屠杀平民事件,不仅仅在川滇,其他相关地区也遭受类似的厄运,比如江西百姓遭受屠戮的数量就不少,剿洗,玉石难分,老幼死于锋镝,妇子悉为俘囚,白骨遍野,民无噍类。同年,郑经之子郑克塽继位,明郑因内乱不断导致不少将领降清。清朝派明郑降将施琅率领水师攻打台湾。施琅占领澎湖,逼近东宁(今台湾台南),郑克塽率领大臣降清,至此明郑亡。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5

标签:努尔哈赤   女真   辽东   明朝   太极   蒙古   朝鲜   清廷   始末   北京   势力   金立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