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英国联邦政府是如何遏制马来亚政务发展的?

#历史开讲#

20世纪,英国联邦政府是如何遏制马来亚政务发展的?首先,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需要知道,1953年4月,联邦政府提出设置一些类似于英国议会职位体系中的副职,供亚裔政治家们锻炼。这些副职不是行政会议成员,只是被安排到立法会议协助议员们的日常工作。联邦政府先后设立了20个这样的副职,他们的薪酬远低于正式议员的薪酬,如果留给英裔官员,根本没人愿干。

马来亚媒体的关注

现在选派本地人从事此岗位,既分担了正式议员的工作,减少用工成本,又为马来亚本土官员的培养提供锻炼机会。联邦政府的建议得到了大部分人的认可,1953年7月,政务马来亚化委员会成立,委员会旨在帮助马来亚公民安排进入更高级别的职位。

不过,出于对自治进程超出预期的担忧,邓普勒借拿督翁离开巫统一事说马来人缺乏合适的政治领袖,政务马来亚化的速度不应提得太快。此事受到马来亚当地媒体的广泛关注。1954年10月15日,《马来人邮报》提出加快政务马来亚化的进度,要求政府放宽学历标准,为那些学历不够但经验丰富的本地人提供机会。

1954年10月20日,《海峡时报》则发文敦促联邦政府切实采取行动落实委员会建议,他们比较了新马政务本土化进程后,强调必须向非马来人提供更多公职人员岗位。

许多地方性报纸更是将矛头指向英国当局:《马来人日报》指出为什么许多合格的亚裔青年不愿进入政务部门,还不是因为英国在薪酬和晋升方面存在种族歧视,《槟州日报》则认为之所以缺乏足够数量的候选人,是因为英国根本没为马来亚教育水平带来实质提升。

1955年巫华联盟对联邦选举计划争夺的胜利,联邦政府意识到马来亚民族主义发展态势已无法遏制,加之当初建立政务马来亚化委员会时,联邦政府对外宣称“此委员会将专门探索一套机制,使具有必要资质和经验的本土政治家能顺利取代原行政、咨询和技术服务部门的外籍官员”,越来越多的马来亚当地人在国家行政管理岗位中承担起责任。

马来亚布政司司长认为,“让马来亚公民担任政府要职符合马来亚自治发展利益,但这并不意味着外籍官员就要过早地被解雇,要依照政策规定选拔人才,公平公正地从各族群中选拔公务员”。为了保证政务马来亚化合理有序进行,维护驻马英籍官员利益,邓普勒鼓励委员会对马来亚化的进度作出一些解释。

委员会的相关阐述

1955年2月,委员会针对本土官员培训、马来亚化标准和速度、外籍人员聘用问题三个方面做出相关阐述:关于本土官员培训。除了要对现有马来人特殊状况进行培训,还应从长远出发,对该国目前没有开设的岗位展开技能培训。委员会将从英联邦学术委员会、科伦坡计划、殖民发展与福利基金中获得预期的资金援助,以确保培训顺利展开。

关于维护马来亚化的标准与速度。委员会一致认为不能因为马来亚化就降低政府部门中高职位准入门槛。如果马来亚化进展太快,将会导致大量缺乏经验的青年马来亚公民涌入,为将来政务管理带去隐患。目前存在一些专门机构长期招收不到合适的候选人,这属于正常现象。

外籍官员的聘用。一直以来联邦政府都将外籍人员的聘用限制在最低额度,这与马来亚化的目标是一致的,原则是除非没有合格本土候选人,才考虑从海外招录。但目前来看,由于马来亚教育水平的落后,部分专业岗位人才缺口远非马来亚本地人能填充,所以少量岗位将继续聘用外籍官员。

联邦政府以马来亚公民缺乏高学历者和专业技术人员为由,再次遏制政务马来亚化的发展进程。尽管越来越多本土青年有机会进入公务员队伍,但一些重要的关键领域如国防和外交部门依旧牢牢掌握在英国人手中。巫华印三族政党正式结盟以后,政务马来亚化成为联盟政党最关心的问题。

联盟政党在选举宣言中敦促英国提高马来亚籍官员的比例来取代外交官员,他们要求联邦政府履行承诺,未经联邦行政会议批准不可再雇佣外籍官员,同时提出要为培养马来亚官员的本土学校提供更多资金支持,并积极开展本土公职人员的技能培训和制定工作。

对于这些要求,联邦政府不以为然。新任高级专员麦吉利弗雷在与殖民大臣博伊德的通信中表示,联盟领导人在竞选宣言中提出“让马来亚籍官员取代外籍人士”的提议不过是一种臆造的口号,其实他们内心非常清楚根本找不到足够数量的本土人才在政府担任要职。

联盟提出今后聘用外籍官员需要得到行政会议的批准,麦吉利弗雷更是大加反对,他认为英国是好心为马来亚今后20年公务员队伍的更替做规划,以确保马来亚实现平稳过渡,现在联盟政党急于换掉外籍官员,极易导致公务员队伍的混乱。

麦吉利弗雷还担心,代表马来人的巫统由于占据绝对优势,未来马来亚会被马来人官员占领,这就导致缺少懂得管理华人事务的官员,不利于马来亚独立后的稳定。所以他要求招募的本土公务员一定要兼顾华人所占比重,同时马来人公务员也需要具备一定的华人事务管理能力。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联盟政党的再三抗议,马来亚建设集团于1955年7月正式解体。

这个成立于1934年,专门为分配、管理和服务马来亚各州及海峡殖民地的外籍官员而设置的机构,一直为英国处理马来亚事务,调配组织官员队伍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但随着非殖民化进程的发展,在政务马来亚化的阶段,马来亚建设集团越来越受到殖民地人民的诟病与抗议。

尽管有马来亚公务员协会和马来亚欧洲籍公务员协会的暗中支持,但马来亚独立的号角已经吹响,这个象征英国人殖民统治的政治机器不得不走向消亡,最终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马来亚的教育政策

1950年以前,马来亚没有实行初级义务教育。不仅整体受教育程度低,而且各族群间教育水平与内容存在巨大差异。随着马来亚独立呼声日益高涨,教育作为一个社会问题,受到殖民政府和殖民地人民的关注。丘吉尔政府在独立前夕采取了“保留英式教育,发展马来文教育,限制华文教育”方式,使马来亚经历了一场由英国主导、马来人配合的“教育马来亚化”过程。

丘吉尔政府之所以重视马来亚教育,首先是基于意识形态的考量,希望借教育赢得马来亚军事战和心理战的胜利。紧急状态期间,英国认为共产主义最大的危害是曲解民族主义,颠覆青年人的思想。

相比之下,未受过教育的人会更容易受马共拉拢。因此英国想通过塑造统一的民族意识,防止马来亚朝共产主义或中立国集团方向发展。其次是基于族群关系的考量,希望借教育的统一实现马来亚民族融合。

马来亚是一个多种族国家,各个族群都顽强地坚持自己的语言、宗教和习俗。作为土著的马来人并不希望将国家权力分享给其他族群,但长期保持马来人特权又不利于华人效忠问题的解决。要推动马来亚各族群走向融合,统一的文化认知是关键。

正如殖民部官员马丁所言:“只有通过教育才能真正弥合巫华两大民族的鸿沟”。英国认为统一教育是化解种族矛盾的重要手段。最后是基于英联邦的考量,希望马来亚独立后继续留在英联邦。教育是国家建设的关键因素,也个人实现社会化过程的途径。

在殖民地保留英式教育不仅能依照英国的需求培养人才,更使社会新成员通过社会化来接受英国的政治价值与文化价值体系。可以看出,英国当局对马来亚教育重视的动机不仅源于现实需要,更有长远考虑。殖民当局制定教育马来亚化政策,是希望通过统一基础教育制度来加强各族群对国家的认同。

由于族群间教育长期分裂,该使用何种语言作为教学统一用语成为棘手问题。1951年,一批以拿督翁为首的马来民族主义者不满巫文教育现状,要求联邦政府尽快对巫文教育进行改善。当局随即安排巴恩对马来亚教育状况进行全面调查。

巴恩委员会建议废除不同种族、不同语言的学校教育,取而代之以英语和马来语作为教学语言,建立一个统一的国家教育体系。这些建议被整理成为《巴恩报告书》,其核心内容包括以官方语文(英、巫)教育消灭方言语文(华、印)教育,立即遭到华、印社群的不满,陈祯禄代表马华公会向联邦政府抗议,指出“消除华、印学校将有损害于马来亚文化之建设”。

为了缓和华社不满情绪,联邦政府又邀请方卫廉和吴德耀两位博士考察马来亚华教情况,并制定出《方—吴报告书》,这份报告指出“国民型学校”应成为主流,建议以马来语和英语作为教学用语,华语和泰米尔语可作为学校的第三种教学语言。政府鼓励华社开办教授三种语言的华校,但只使用华语或印度语教学的机构要取缔。

与《巴恩报告书》相比,《方—吴报告书》虽然对华裔、印度裔教育作出了一些让步,但本质上还是试图终止现行民族语文教学体系,并以单一的“国民学校”取代多元的马来亚教育现状,这与当时民族主义同化论的盛行有关。

总的来说,两份报告书最终作为《1952年教育法令》的蓝本,由联邦政府正式出台。这为马来亚独立后以英语和马来语作为官方语言奠定基础,也预示着华文教育、泰米尔教育将长期得不到公正待遇。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3

标签:马来亚   联邦政府   英国   英联邦   马来语   政务   外籍   本土   官员   委员会   世纪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