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谢泌的人生与政治

|胡叁叔

编辑|胡叁叔

前言

谢泌(950-1012),为太宗真宗时期著名文官,曾在中土为官,为当时社会弊端,曾多次出谋划策,并在政治上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并在宋朝内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

但是,迄今为止,国内外还没有关于这方面的报道。文章试图就谢泌的生活和他的政治生活做一些粗浅的探索,以供大家参考。

传记

谢泌,原名“宗源”,是歙州歙县(今安)人,是一位著名的人物.根据《宋史》第306-谢泌的生平,谢泌死于大中祥符五年(一六一年),享年六十三岁,死于北宋末年。从这一点来看,他应该是在东汉时期出生的。

谢泌卒,安葬在桐城的“问政”政山兴道庙的左侧。到了北宋初期,谢泌的陵寝已经被夷为平地,只剩下一片废墟,连墓碑都没有留下。谢泌于端拱初年,曾经写过文章200多篇,《古今类要》300多篇。

谢泌另有《长乐集》,是根据《氏族大全》的《元朝》的卷一八。所有的作品都已经失传了。关于谢泌和他的家庭背景,在历史文献中也是寥寥无几,仅凭《宋史》和少量的地方性文献,大致可以推测出他的身世。

根据《宋史》,谢泌为“西晋大傅谢安第27代孙子”,曾为“西晋大将军”。至于他的父亲,爷爷,兄弟,朋友,却是一片空白。谢泌在太平五年(980)三岁的时候,考中了士第,任清川县(今天的平武县)的考官。

后移至彰明(现在的四川江油市),又升为司礼监,任尚书。谢泌,于端拱(988—989)时,任尚书,曾有文章二十篇,有《古今类要》三十余篇。不多时,便召见进士,以其为正史,赏其桃色。谢泌屡次向太宗进贡,深得太宗赏识,被任命为岭南巡抚。

没过多久,谢泌判盐铁三司府,受命执掌国子监科考。因为被贬的人太多,人心浮动,所以才会有人对他虎视眈眈。谢泌得知后,“隐其道,入其史,居十七间。”太宗听了,对随从们说:“朕这是在考核,怎能不用?奸臣虽不能尽忠,却恨上头,却要避开。”

上奏道:“那一位高官显赫,人人都要避让?”上奏道:“惟台省官员,虽有才干,却是难以接近。”上奏道:“是啊,是啊!”他在淳化二年11月乙巳时,被任命为泌玉司尚书,并兼任内务府总管,以避开投掷之祸。在这一天,唐玄宗召集文武百官,谢泌也被邀入宫中。

宋魏泰在《东轩笔录》的卷三中说:「按旧例,国君并无宴请之事。太宗幸金明池,召见宰相赵昌,说到上远观,请知府谢出。从两人开始,便有了立宪仪式”。

可见谢泌在太宗心中的地位。不久,升为户部尚书,兼盐铁副使。不久,谢泌的叔父魏羽出任盐、铁两家的总管,他因与父亲的关系,被任命为副总管。

治理国家的思想

人才观谢泌深刻认识到人才对于治理国家,稳定社会的重要意义,十分注重人才的遴选与举荐。谢泌在挑选天才这件事上,可谓是下足了功夫。

比如,在淳化二年,他就被任命为科举进士。因为条件太过严苛,所以被罢免的人很多,大家都很不满意,议论纷纷,甚至有人带着怨气等着他出来。

谢泌认为,要成就一番事业,治理一个国家,就必须要重视并依靠那些学问渊博、实际工作经历多的“老成之人”。他说:“要想做好一件事情,首先要有一件工具。先贤辅圣,先贤佐明王,为千秋万代打下坚实的基础,都是有成就的人。

至于成、康刑措,则是出于周、赵的阴谋;文,景,静,也用萧,曹两家的绘画。明皇安乐,乃姚宋两国之策。“夫务国之事,王度之事,无所不知,无所不用”。

宋太宗在初年的时候,下了一道旨意,让大臣们大胆建言献策,以示忠告,以示忠告,以示忠告。之后,有不少人上奏请旨,太宗下了圣旨,让所有人都闭上眼睛,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

谢泌抗下了这份奏折,表示这份奏折不能采纳,并提出了一个“外忧内忧,内忧外忧”的时代,国王们不能轻易去猜测那些奏折中人的意图和立场,最重要的,还是要看他们的建议和意见是否正确,是否可行。

对于谢泌来说,每个人都是有自己的想法的,哪怕是一国之君,也不可能将所有的想法都说得清清楚楚,因此,他必须要听取众人的意见,才能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拒绝谏而掩饰自己的过错,甚至对进谏官员进行打击和迫害,其危害是很大的。

谢泌在当地任职多年,曾在清川县,彰明县,虢州,同州,福州,襄州等县任职。谢泌因为频繁向皇上进言,深受太宗和真宗的喜爱,在这个时代,他的名字本应响彻整个朝堂,可是,在官方的历史中,却没有任何关于谢泌的记录。

谢泌经过的地方,方志中关于其事迹的记录也是寥寥无几,有些根本就没有,这种情况明显不是那些地方的修撰人员故意遮掩或者遗漏,而是谢泌根本就没有“功绩”之类。

谢泌几乎没有进行什么大型的基础工程,也没有什么形象工程,也没有什么政绩工程,他仅仅提出在福州修建七粤桥,并用木头和石头来建造。在历史文献中,对他享乐享福的记录略多于对他的政治成就的记录。

真宗登基后的第一年,也就是咸平二年(999年)的三月,谢泌在虢州的一封信中,向皇帝提出了“以我为尊”的军事和外交方针。

谢泌相信,真宗现在最担心的,就是如何让天下太平,而最好的办法,就是姚崇向唐玄宗提出的“十件大事”,而这十件大事,就是“不幸边功”。

谢泌说:“如今,北戎军已经被剿灭,再加上他们的求援,太平十策,就在今天完成了。“至于那些无关紧要的事情,那些琐碎的事务,那些繁文缛节,那些争斗,那些坦诚,这些都是为了实现和平,而不是为了让唐开元时代的统治变得更好。”

他以为姚崇提出的“太平十条”,真宗已完成了十之八九,余下的只有“不幸边功”,也就是同戎敌讲和。谢泌认为,像汉、唐这样的大国,在与戎敌的谈判中,都是积极的。

对道教的崇敬

自唐朝起,歙县地区就有了道教的流行。根据宋朝的罗愿的记载,在唐景云的笔下,徽县人许宣平,躲在山南堡,不吃不喝,容貌看起来四十多岁,走路都能像骑车一样,连李白都去拜访过他。

宋代吴淑的《江淮异人录》中有这样一段话:“于涛在唐朝末期是歙州的知府,他的哥哥方外是个修真者,住在歙县的南山。

于涛时常登临南山,“朝廷政务,皆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自此,就有了“问政之山”的美誉。歙县人聂师道,在少林寺修了一门佛门,后得到了一门以松脂为食的医术。

这个传言看似十分离奇,但是其中所蕴含的一条极为关键的讯息,那就是谢泌早年曾与道教弟子关系紧密,并受到了一些道家弟子的资助与鼓励。谢泌得到了道教的支持,进入了官场。同时,道教思想也是根植于谢泌心中。

宋江在《事实类苑》的卷五十九中,题为《=知人荐举》,“先生仰慕玄虚,平易近人,平易近人。宋人温英所著的《玉壶野史》中,也说:“先生博学多才,平易近人。《宋史》中也有记载:谢泌为人正直,但好学识渊博。

穿着道袍,然后就这么死去了。”宋代周叔虎的《宋谏议谢公泌墓记》中说,他留下了几十块地,建立了一座寺庙,用来支付“皇冠上的香火”。由此可见,谢泌在道教上的忠心。

谢泌的治国理政思想受道教思想的深刻影响。道教继承了道门的治国理念,提倡以“不为”治国。《续资治通鉴长编》中记载,开宝二年五月五日,太祖召一位叫苏澄的道人,向他讨教养身之法,苏澄说:“臣子养身,只须专心炼气,皇帝养身,却是另一回事。

老人说:“我不做任何事,人民自然会做,我不做任何事,人民自然会做。不求上进,只求太和,上古黄帝,唐尧享天下,便是以这一条路来度过的。谢泌担任县令期间,既没有张扬权力,也没有仗势欺人,更没有扰乱百姓生活,这表明谢泌对道家和道教所持的政见是深信不疑和遵从的。

谢泌所主张的"折我安我"的兵家对外主张,也与道家和道教的根本观点十分吻合。无论道教还是道教,都认为人类的生活是最宝贵的:「天下万物,而人类的生活是最宝贵的」,「首先要活」。

这也是为什么道教都不赞成打仗的原因。《老子》说:“兵者凶物也,不是君子所用也。胜利是不美好的,美好的是快乐的。”“以道辅君,不以军力,则易还。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世间之路,本就是一条捷径。戎马出荒野,天地间没有路”。

《太平经》中有云:“言多则伤神,力多则伤形,武多则伤体,是三大恶之源。”他们可以舍弃土地,舍弃财富,舍弃尊严,舍弃一切。

《庄子》卷28《让王》一书中有个例子,说明了道家和道教对此看法的看法:“韩魏相为夺地而战。子华子见到了昭僖侯,昭僖侯面露忧虑之意。子华子日:“今日将有一本世界的书籍,写在你的面前,上面写着:“左抓人,右抓人。君能攫得吗?”

昭僖侯道:“我不能夺取。”子华子日:“好!从这一点上来说,双臂比整个世界都重要,身体比双臂更重要。

今日之战,其轻薄于韩之,更是遥不可及。陛下何必为自己的病痛而烦恼呢?”昭侯说道:“好!教我的人很多,但我从来没听过这样的话。”子华知道事情的严重性。

子华“一人二足”和“二足三足”的观念,亦是很多信仰道家和道教的文人所共有的一种观念。

可以说,道教和道家是谢泌“折戟沉沙,一统天下”的重要原因,也是他与辽签订和平条约的重要原因,这也是他为什么能够“以钱补钱,而不会损害国家利益”的原因。

谢泌作为一个以儒学为主导的国家,自然也不可避免地会被儒学所影响,他的人才观、进谏纳贤的思想以及他的忠于职守,是非分明,刚正不阿,忠君爱民等优良品质,都是他的儒学影响的产物。谢泌可以说是一个集儒家与道家于一身的典范。

参考文献:

《宋谏议谢公泌墓记》《宋史》《新安志》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4

标签:真宗   宋史   先贤   歙县   道教   太平   奏折   养身   尚书   道家   政治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