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路撒冷是什么宗教的圣地?这座千年古城,到底经历了多少战争


耶路撒冷

耶路撒冷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是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圣地。这三大宗教都根据自己的宗教传说,将该城奉为了自己信仰的宗教的圣洁之地。耶路撒冷见证了三大宗教数千年来的历史和文化。它位于近东黎凡特地区,介于地中海与死海之间,也是以色列的首都和巴勒斯坦地区的第一大都市。耶路撒冷在希伯来语中意为“和平之城”,但它却经历了数千年的战争和流血,见证了三大宗教文化历史的争斗。

6世纪地图复刻


考古发现显示,耶路撒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关于该市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公元前19世纪的埃及祈祷文和前14世纪的亚马拿泥板。公元前20世纪前后,闪米特族的迦南人定居在巴勒斯坦的沿海和平原。公元前13世纪,希伯来人从埃及出走后,进入迦南地,并与当地的居民发生了冲突。公元前10世纪,大卫王征服了耶路撒冷,并将其定为犹太王国的首都。他的儿子所罗门王在耶路撒冷建造了第一座圣殿,供奉犹太教的神-耶和华。

耶路撒冷之后经历了多次兴衰和更迭。公元前6世纪,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二世攻陷耶路撒冷,摧毁了第一圣殿,并将犹太人掳走。公元前5世纪,波斯王居鲁士二世允许犹太人返回故土,并重建圣殿。公元前4世纪,亚历山大大帝征服了波斯帝国,并将希腊文化传播到耶路撒冷。公元前2世纪,塞琉古帝国的安条克四世试图强行灭绝犹太教,并在圣殿内设立宙斯神像,引发了犹太人的反抗。马加比家族领导的起义成功驱逐了塞琉古人,并恢复了圣殿。

圣墓教堂


公元前1世纪末期,罗马帝国占领了耶路撒冷,并任命希律大帝为犹太王国的傀儡君主。他对第二圣殿进行了扩建和美化,使之成为当时最宏伟的建筑之一。同时,他也对犹太人进行了残酷的统治和迫害,引起了民怨和反抗。在这个时期,基督教诞生于耶路撒冷附近的伯利恒,并在该地传播开来。基督教认为耶稣是弥赛亚(救主),是上帝之子,在耶路撒冷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并复活升天。因此,基督教也将耶路撒冷视为其圣地。

耶路撒冷西墙


公元1世纪末期至2世纪初期,犹太人先后发动两次大规模反抗罗马统治的战争:第一次是66年至73年爆发的犹太战争;第二次是132年至135年爆发的巴尔·科赫巴起义。这两次战争都以犹太人的惨败告终,罗马人摧毁了第二圣殿,并屠杀和驱逐了大量的犹太人。罗马皇帝哈德良还将耶路撒冷改名为埃利亚·卡比托利纳,并在圣殿遗址上建造了供奉罗马神祇的神庙,试图抹去犹太教的痕迹。

公元4世纪,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耶路撒冷隶属于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基督教在这个时期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并在耶路撒冷建造了许多教堂和修道院,如圣墓教堂、橄榄山教堂等。这些地方被认为是耶稣生平和奇迹发生的地点,吸引了无数的朝圣者前来礼拜。

圆顶清真寺


公元7世纪,伊斯兰教诞生于阿拉伯半岛,并迅速扩张到中东地区。公元638年,阿拉伯穆斯林征服了耶路撒冷,并将其视为第三圣城(仅次于麦加和麦地那)。伊斯兰教认为先知穆罕默德曾经从麦加乘坐夜行之马飞到耶路撒冷,在圣殿遗址上升天与上帝会面,并领导了所有先知的祈祷。因此,穆斯林在该处建造了一座金色的圆顶清真寺和一座阿克萨清真寺。

十字军东征地图


公元11世纪至13世纪,欧洲基督徒发动了多次十字军东征,试图从穆斯林手中夺回耶路撒冷。这些战争造成了大量的死伤和破坏,也加深了三大宗教之间的仇恨和隔阂。最终,十字军失败了,而埃及马木留克王朝统治了耶路撒冷直到16世纪初期。此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占领了该市,并将其作为一个边远省份管理。

19世纪末期至20世纪初期,在欧洲发生了一场犹太民族主义运动——锡安主义。它主张建立一个独立的犹太国家,在以色列复兴犹太文化和信仰。许多欧洲犹太人开始移民到巴勒斯坦地区,并与当地的阿拉伯人发生了冲突。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奥斯曼帝国解体,耶路撒冷被英国占领,并成为英国的托管地。英国试图在犹太人和阿拉伯人之间调解,但未能取得成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联合国提出了一个分割巴勒斯坦地区的计划,将耶路撒冷划为一个国际城市。但这个计划遭到了阿拉伯人的拒绝和反对。

以色列装备


1948年,以色列宣布独立,并与周围的阿拉伯国家爆发了第一次中东战争。这场战争导致了耶路撒冷的分裂:西部由以色列控制,东部由约旦控制。1967年,以色列与埃及、叙利亚和约旦爆发了第三次中东战争(六日战争),并在六天内占领了耶路撒冷的全部和其他阿拉伯领土。以色列随后宣布将整个耶路撒冷作为其“永久和不可分割”的首都,并开始在东耶路撒冷建设犹太定居点。

1973年,埃及和叙利亚发动了第四次中东战争(赎罪日战争),试图夺回失去的土地,但未能改变耶路撒冷的局势。此后,巴勒斯坦解放组织(PLO)开始采取武装斗争和恐怖主义手段,反对以色列的占领和定居政策,并要求建立一个巴勒斯坦国家。

1987年至1993年,巴勒斯坦人在加沙地带和约旦河西岸发动了第一次起义(或称石头革命),向以色列士兵投掷石块和燃烧瓶。

巴以冲突


1993年至2000年,在挪威奥斯陆签署的《奥斯陆协议》下,以色列和PLO开始进行和平谈判,并建立了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PA),负责管理部分巴勒斯坦地区的内政事务。但是,在关于耶路撒冷、难民、边界等核心问题上仍然存在分歧。

2000年至2005年,巴勒斯坦人发动了第二次起义(或称阿克萨起义),使用自杀式爆炸袭击等更暴力的手段来抗议以色列对耶路撒冷的控制和扩张。以色列则采取了更严厉的安全措施,包括建造隔离墙、实施封锁和搜捕等。这场起义造成了数千人的死亡和伤残,也使得和平进程陷入僵局。2005年,以色列单方面从加沙地带撤出,并拆除了所有的定居点,但仍然保留了对该地区的空中、海上和陆地的控制。

2006年至今,巴勒斯坦内部出现了分裂:加沙地带被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控制,而约旦河西岸则由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法塔赫)领导的PA控制。哈马斯不承认以色列的存在,并拒绝放弃武装斗争,而法塔赫则主张通过谈判实现两国方案。哈马斯和以色列之间多次发生武装冲突,导致加沙地带遭受严重的破坏和人道主义危机。而约旦河西岸则面临着以色列不断建设定居点、扩大隔离墙、限制人员和物资流动等问题。

第二圣殿模型


耶路撒冷在这些冲突中始终处于焦点位置。它是犹太人、基督徒和穆斯林共同敬仰的圣城,也是他们各自认同和历史的象征。它是以色列宣称的首都,也是巴勒斯坦渴望的首都。它是联合国规定的国际城市,也是美国等国家承认的以色列首都。它是文化和宗教多样性的体现,也是政治和社会分裂的表现。

耶路撒冷全景


耶路撒冷目前仍然没有一个公认或可行的解决方案。有些人主张将其一分为二,让东部成为巴勒斯坦首都,西部成为以色列首都;有些人主张将其作为一个共享或联合管理的城市,让两国都有权力和责任;有些人主张将其作为一个中立或国际化的城市,让第三方或联合国来监督和保护。但是,这些方案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反对和质疑,因为它们涉及到对领土、主权、安全、宗教、人权等方面的妥协和牺牲。

耶路撒冷的未来取决于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是否能够重启和平进程,并就其最终地位达成一个公正和持久的协议。这需要双方展现出政治意愿,也需要国际社会的支持和斡旋。同时,耶路撒冷的居民也需要互相尊重和理解,共同维护这座城市的繁荣和稳定。只有这样,耶路撒冷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和平之城”。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7

标签:耶路撒冷   犹太教   巴勒斯坦   犹太   基督教   圣地   以色列   战争   犹太人   公元前   古城   宗教   千年   世纪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