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了多年的汉族和汉人,你知道它们出自哪里吗?要从四川一县说起

汉族、汉人、汉字,是从小就根植在我们心中的种族和文化的代称,那么以“汉”字为主的名称从何而来呢?

有人说是汉朝时期流传而来,的确如此。

可秦始皇统一天下在前,为何不称秦人、秦族

一、关于“秦人”的说法

周朝以后形成了诸侯割据的乱世,齐、楚、秦、燕、赵、魏、韩七国争雄,战争频繁,各国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系统及和文化认同感,如楚人擅占卜之术、赵人擅战等。

随着七国的发展,秦国的实力逐渐越过其他六国,并立下东出之志,历代秦王励精图治,接力式的向着一统天下的目标前进。

自商鞅变法始,法度严明便成为秦国的特征,以此基础富国强兵,秦国多次出兵攻打列国。

《诗经·秦风·无衣》中写到:“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与子同仇。”体现出秦国士兵团结一致、同仇敌忾的大无畏精神。

秦王嬴政时期,秦国广泛招揽六国贤才并给予善待,例如修建郑国渠,使土地肥沃,吸引六国民众到秦地,使秦国人丁兴旺,种植业得到发展,储备了大批粮草。

秦王政的精心储备之下,灭国大战初始之际便灭了韩国,给韩人冠上了秦人之名,使韩王在被迫无奈之下献出舆图和王玺,旧韩士人也起兵反抗想要匡复韩国。秦国强兵利剑虽得到了土地,但失去了人心,韩人怨秦破坏了他们的家园,杀害了他们的士兵,并不能明白秦王苦心孤诣,以战止战,希望为天下带来更加久远的和平。

即便是稷下学宫毕业的大才韩非也会为了韩国的留存不断阻挠秦的一统天下之路,秦国实在是不得人心。

余下五国不断遣使密谋合纵攻秦,虽然合纵屡次失败,但六国在秦的强制管理之下对秦的治国思想和文化是难以认同的。

而后秦攻打赵国,终于完成了先昭襄王多次攻打赵国未取邯郸的遗愿。

后又采用远交近攻的方式渐渐吞并列国,终于形成了天下一统的局面

秦始皇希望天下之人皆为秦人,天下之书皆为秦篆。

修建郑国渠、万里长城,编订古籍,统一度量......

秦王政立下千古伟业,却由于法度过于强制等原因,使六国人民不能真心臣服。

秦国范围内仍有楚人、赵人、燕人、韩人等自称,民众各有异心,更加排斥秦王朝的统治,而秦朝尚未重视这个问题,也没有给民众适应转变的过程。

牛不喝水不可强按头。

最终使得王朝倾覆,秦二世而亡,但秦的努力为汉朝的繁荣局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乱世再次来临。

秦末社会动荡,刘邦投奔项梁,推翻暴秦统治,在鸿门宴后被封为汉王,统治巴蜀、汉中一带,并在楚汉之争中运筹帷幄,迫使项羽兵败自刎,建立西汉王朝,天下再度统一。

二、关于“汉人”的说法

战后国家初立,百废待兴,有了秦王朝的前车之鉴,高祖刘邦盛行黄老之学,经济上轻徭薄税,文化上出现了浪漫主义思想的萌芽,休养生息,广泛为民众着想。

汉朝国家稳定、文化繁荣、经济昌盛,积极做好民生工作,使人民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综合国力得到恢复和滋养。

在汉文帝、汉景帝时期延续高祖治国之法,盛行无为而治,为国家的发展囤积了充分的人力财力,出现了“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

直到汉武帝时期推行了“大一统”

治国上削弱封国势力,将权力收归中央,使封国服从中央派遣,经济上为充盈国库,由中央把持货币铸造权,并设置相关机构管理盐铁经营。

军事上阻止匈奴来犯,夺回河套和河西走廊,巩固了北防,先后吞并了南越、闽越、夜郎、滇国等国,奠定了汉朝版图的基础。

武帝在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引起人们的广泛认可,符合时代的发展,使全国思想统一,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自古以来的主流思想。

汉武帝的诸多举措使西汉进入鼎盛时期,开创了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

处于中原汉朝版图之内的人们便自称为汉人,汉人与匈奴之分别,从样貌、体型、文化、衣着、生活习惯等区别。

东汉时期对外交流频繁,张骞出使西域,在去到西域各国之时都称自己为汉朝使臣,加强了其他国家对汉朝的认同感,给其他国家注入了中原汉文化的内容。

早期日本列岛上的国家遣使来到中原也希望借助汉朝皇帝的威势巩固自己的地位,汉光武帝赐予他“汉倭奴国王金印”,说明汉王朝在当时对内对外都有一定的声望。

汉朝科技发达,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张衡制成地动仪,张仲景编撰《伤寒杂病论》,《九章算术》奠定了汉朝时期数学的发展,手工业技术也不断创新生产。

汉朝的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统治者一步一步收复民心,建立人们的家国情怀,切实关心鳏、寡、孤、独者的生活,使人民真心臣服于汉朝的统治。

汉人一词来源于汉朝,是因为此时庞大的人口数量,人民对国家十分认同,国力较为充沛,以及周边国家的肯定等多种原因,汉王朝的发展成为后世朝代国家治理的基础,对后世具有深远的影响。

三、汉王的汉中

汉中位于陕西省西南部,汉中一名源于“汉水”流经此地,自古就被认为是汉家发起的地方,更是囤积物资的营寨,是战场上兵家眼中的重地,也是往来商贾必须经过的要道。

汉中是楚汉之争中兵戎相见的主战场,高祖刘邦在此建立的汉朝统治时间长达四百多年,建立了有着悠久历史的汉文化。

在《华阳国志》中《汉中志》提到"高帝东伐,萧何常居守汉中,足食足兵"。汉中地区在楚汉之争中发挥了储存粮草军备的重要作用,“大军未动,粮草先行。”可见作战是场体力活,粮草在战争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使前方作战的士兵无后顾之忧。

萧何驻守汉中,为前线源源不断地运送物资,汉中地区成为刘邦军团的后勤基地。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汉中农业繁荣,为农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汉军暗渡陈仓之时,充分利用汉水水运的优势,运送士兵、粮草,解决了物资运输问题。

四、从四川南江说起

如果南江没有挡住韩信的去路,萧何追不上韩信,那就没有西汉王朝的故事了。

刘邦成为了汉王以后,力量薄弱,并无充足的资本与项羽集团抗衡,项羽有大量的精锐,有范雎作为军师,打着光复楚国的旗号,这些都是刘邦所不具有的。

幸运的是,张良发现了韩信,这才让刘邦集团迅速成长,在三四年的时间就完成了统一大业。

韩信自幼聪慧,喜读兵书,在秦末战争中加入了项梁的队伍,而后归附项羽,项羽狂妄自大,有勇无谋,对韩信献上的治理天下之策不以为然,千里马不被人赏识便与寻常马无异,韩信只是项羽军中一个小小的兵士。

刘邦的军师张良在听说韩信的治国之策后十分惊讶,认为这是能够看清当前局势,不可多得的人才,若是为沛公所用,定有助益,于是说服韩信投奔刘邦,并给韩信写了一封推荐信,希望他可以得到刘邦的重用。

韩信心中纵使含有雄图大略也还是希望可以凭一己之力得刘邦赏识,没有拿出张良写的推荐信,黄沙也许会暂时掩盖珍珠的光泽,韩信没有得到刘邦的重用,如若韩信一开始就拿出推荐信,也不一定就能使众人信服。

在刘邦军中的生活让韩信结识了夏侯婴、萧何,日常的相处和交谈中,夏侯婴也对韩信十分欣赏,萧何更是经常与韩信讨论军国之事。

夏侯婴、萧何等人都向刘邦推荐韩信时,刘邦都没有重用韩信,认为韩信身材矮小且并未受到良好的军事教育,难以统帅大军。

韩信每日无所事事,心中策略无法施展,认识到自己无法得到刘邦的重用,决定离开,未曾告辞就骑马出了南郑。

萧何是爱才惜才之人,对韩信颇为欣赏,并不在意韩信的不辞而别,便前往追赶,一路追到南江寒溪,鞋都跑掉了,极力劝说韩信留下,加入刘邦集团,协助刘邦一统天下,实现宏远志向。

韩信回去后便拿出了张良的推荐信,刘邦看后终于肯定了韩信的才能,千里马终遇伯乐。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遂采取“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策略,修建了秘密练兵的木石城,以躲过项羽的耳目勘察。

韩信治军严谨,定下多条军规以规范士兵言行,一旦触及,严格按军法处置,军中将领都按照规矩严格约束士兵,这才练成了一大批精锐之士,为西汉王朝的建立做足了准备工作。

汉朝的建立离不开刘邦集团中的张良、樊哙、夏侯婴、萧何、韩信等人,也离不开刘邦任人唯贤,虚心请教,更离不开项羽刚愎自用,不听取建议,按照自己直觉行事的幼稚行为。

南江也被称为“汉族名称寻源之乡”,寒江因为韩信的缘故,后又更名为“韩江”。汉朝建立之后,人们为纪念韩信的功绩和萧何的赤诚之心,在韩江边立下一块石刻,称为“截贤岭石刻”

汉族的名称来源于汉朝的封号,“汉”最初是国名,随后演变为朝代名称和历代的民族名称。

而在中国古代并没有出现过对民族的称谓,也就没有“汉族”的说法,当时没有民族、种族的概念,民族的概念来源于西方,打破了封建时期中国人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

“汉人与蛮夷”的说法,对非汉人地区表现出轻视的行为。

从民族学的角度考虑,将中国境内不同文化习俗、样貌以及衣着不同的地区共分为五十六个民族,以汉族人数最多,建立起相互尊重文化传统,和睦相处的方式,保护具有民族特色的文明不被失传。

“汉人”是中国古代封建时期中原人民的自称,而“汉族”是现代社会从民族学角度出发产生的名词,二者都保留了”汉“字,说明汉朝时期对于中国古代和近现代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3

标签:汉族   汉人   南江   汉王   秦国   秦王   项羽   汉中   汉朝   刘邦   多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