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练湖在唐代的兴衰为例浅析漕运存在的历史价值与意义

文|依壹Talk

编辑|依壹Talk

练湖在今丹阳境内,历史上曾因军事目的而开凿,但其功能已远超军事目的。

练湖不仅可以灌溉、防洪,还可以给一方地域带来灵性,更重要的是它的济运功能,对漕运的水量起到了很大的补充作用。

在一定的历史时期,练湖水的多少直接关系到其漕运的繁盛,练湖附近的漕运河道对练湖的依赖性可谓达到了空前的程度。不过两人的关系也不是一帆风顺,而是一波三折,时而相辅相成,时而相互背离。

练湖源流

练湖又称曲阿后湖,又称练塘,又称“开家故地”。

历史悠久,据史书记载:"晋时,陈敏占江东,务农织布。"令弟陈诣遏马林溪,名为云阳,故名曲阿后湖。根据《光绪丹阳县志》的记载,练湖初生时,“句容的高骊山和丹徒长山的八十四个派系的水汇合在一起,形成巨大的洪峰。”

湖泊的面积随时间而变化。唐朝时,润州刺史韦损将此湖扩大到周长80里,后来又把它扩大到方圆80里。唐代,练湖被人为的分为上、下两个湖泊

虽然练湖的开凿,为湖边的农民提供了用水的便利,“沿湖而居,衣食渔者数百户”,但农民在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往往只看前者,宁可废湖为田,也不知道这样做的成本有多高。

“唐兵乱后,百姓弃湖,户耕湖,渔夫失去了生计。”从那以后,练湖的命运就变得坎坷起来,也就是从那以后,练湖和废湖之间的争斗开始了。

连湖与水运关系的阐释

(一)曾经,他们也是互相扶持的

练湖与漕运之间的关系,体现在它对江南运河的补给上。这一作用从唐代就开始发挥了。换而言之,运河的输水必须依赖练湖,这就使得原本互不相干的练湖与运河之间,开始有了联系,而且是紧密相连的。在我国历史上,运河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交通工具。

举世闻名的隋朝大运河,分四段,最南端的江南运河,又名“江南河”,“自京口引水,入丹阳,绕常州、经无锡、过姑苏、达余杭,长八百里,宽数十丈,乃大业年间开龙之地”。所以唐人才会这么做”。

由于练湖是紧靠着江南大运河,位于江苏镇江至常州之间,无形中使练湖与大运河产生了某种联系。连湖是一处人工造湖,水深极高,一条堤坝隔着京杭大运河。又因为水深浅,经常会阻碍河道通行,所以才有了“借大泽之水,以济水患”的说法。

以济漕为主,以灌溉为辅”,使之成为了练水湖的主要功能。“练湖水,上关军国,下关百姓”,这就是练湖的意义。

(二)一波三折,唇齿相依

江南大运河的水量,对练湖的依赖性很大,史书上说:“丹阳乃运道所在,运河的通畅与否,全在练湖的进出。运河的水流,来自于京口的潮汐,流向了丹徒二闸。若大江干涸,二闸之水不能入,运河亦不能通,所需经费,乃由练湖诸闸之水入。”

但是这种依赖,并不是每一次都会得到满足的。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一个曲折的过程,主要原因在于练湖自身存在的危机,影响了其对漕运的补给。“练湖的开凿,虽然对京杭运河的水运和灌溉,都有不可估量的贡献,但练湖也不能幸免,被不断地侵蚀,直至消失。”

练湖的开凿,是为了军事,而不是为了灌溉。当然,这条河的开通,也惠及了多县,造福了当地百姓。但对这些“近湖民”而言,最需要的并不是水,而是农田。

因此,在唐代,湖边的居民,在湖边筑堤,长十四里,名为中埂,将湖边的田地,一分为二。练湖的一部分土地被用作农田,面积正在缩小,因此,运河的供水也将相应地减少。

到了这个时候,练湖的水,不管是民用还是官用,都是平等的,并没有特别的规定,练湖的水必须先满足漕运,然后才能供民用。所以这一次占湖为田,既是练湖的生死存亡,又是漕运的断流。

如果把以湖为田的最初起因归结于农民,那后来侵占湖水的“豪势之家”就成了后来者,其行径更是肆无忌惮,愈演愈烈。关于势家侵田之事,典籍中多有记载。如南宋孝宗年间,“乾道七年,有大臣言:丹阳练湖,广四十里,纳长山众水,以漕渠为资。”

兵变之后,许多地方都荒废了,河堤干涸,无法蓄水,强者便将土地占为己有,形成了淤积之地。时间一长,危害就大了。”又如元朝时期,“练湖位于镇江,元朝占领江南后,豪族便在湖中筑堤,以田地为田,侵吞之广,不能容水,遂成水患”。

明朝的时候,练湖也是如此。史书记载,嘉靖年间,“练湖蓄积山川之水,灌济漕船。”近几年来,有几个豪强者,将练湖占为己有,堤岸崩塌,练湖之水,可供行船通行,何等重要,岂能任由恶霸强者侵占堤岸?”

就练湖来说,侵占湖田的危害性也很明显。如前文所述,练湖自唐代以来就已经遭到了侵吞,带来的危害也是如影随形,随之而来的。

总之,霸主们占据练湖,对他们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私利方面,“农夫无所依,渔樵无所依”;公家,也就是运河的影响力,“漕运失去了它的利益也就是失去了”。

连续不断的变动,导致了运河的不稳定。而且,随着历朝对练湖的多次侵占,使得复田显得积重难返,到了清代,“上湖已不可复,只复下湖”

而侵占湖田所造成的危害,归根结底还是在漕运上,因此,作为练湖受益者的官府,不能对这种危害自己利益的行为视而不见,必须对势家豪族侵占湖田的行为采取相应的措施。

练湖与运河关系的演变和历史趋势

运河对连湖的依赖性很强,因此,练湖的存在与否,对运河通航有很大影响。练湖的生死存亡对运河航运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官府对练湖的态度,直接决定了练湖与大运河关系的走向。历朝历代朝廷都很清楚练湖与运河所构成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利害关系,因而对练湖与运河之间的关系采取了积极的态度。

(一)采取釜底抽薪的办法,从根本上解决练湖和运河之间的关系,即恢复被侵占的湖田和农田

自占湖为田以来,复湖与废湖之争从未停歇,只是历朝历代对于侵湖为田之事,所采取的打击与处罚力度有所不同。如唐代宗永泰二年,刘晏就在《练湖修废利害疏》中指出了练湖被侵占后的危害:良田淹水,秧苗无水浇灌

因此,应恢复练湖未经开发的原貌,使“官水复畅,邑民不忧旱”。元朝英宗至治三年,大司马毛庄曾详细建议修浚练湖的方法和费用。

(二)利用练湖边的设施来解决这个问题

练湖与运河的位置不同,水位也不同,这让运河理所当然地接受了练湖的水,但运河想要从练湖中取水,还得借助水利设施——水闸

所以,湖泊要治理湖泊,河流要治理湖泊。”古人把这个道理运用到实践中去。水闸一旦设好,就不能随意开合,有一定的条件,“每到冬春,大水干涸,漕船不能通行,就开闸放水,流入运河。

至明代,练湖边的水利设施更为完善,如“湖边堤高八尺五寸,宽一尺五疏,为十三函,每函各有一条沟渠”,可见湖边堤防的完善程度。其中,“河堤之功能为调水,以保持漕运畅通”。

唐末五代以后,重点突出了练湖的蓄水调蓄作用,在工程布局、管理运用等方面都得到了改善与加强。其中一些项目与江南运河的整治关系密切。从晚清到民国,大部分都是为了适应灌溉的需要。这一系列的水利工程,进一步促进了练湖与漕运的联系。

但有了水利设施,如果没有严格的管理,就会被有心人利用,偷偷打开水闸,从而影响到运河的通行。因此,有必要加强对练湖水利设施的管理。

(三)用法律手段解决练湖所面临的问题

在历史上,练湖多次被侵占,湖水多次被盗决口,导致练湖面临生存危机,进而影响到运河通航功能,威胁到国家利益。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政府颁布了严厉的法律。

唐朝的时候,官府把偷盗练湖和田地的罪名,等同于杀人。宋代也继承了唐代的这一作法,“责长吏疏治塞外,立盗决侵耕之法,著于法令”;“任何侵占湖泊,偷渡湖泊者,格杀勿论。

公道:“此湖关系国运,请官府严查,惩治恶人。”总而言之,政府对于侵占湖田的处罚,一向是非常严厉的。以上种种措施,能否使练湖漕运关系回复到原来的状态?在漫长的岁月中,历史教训与实践经验不仅使人们清楚地认识到了运河与练湖之间的密切关系,也使人们懂得了如何正确地处理好这一关系。

三种方法同时使用,效果应该是非常明显的。然而,令人意外的是,练湖的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这并不是因为政府的政策,也不是因为政府的态度,而是因为水的问题。这一问题在明中后期逐渐凸显,并成为一项致命的难题。

假若没有了溪水,练湖就会消失,而且消失得比豪家还要快得多。练湖的水源已经干涸,再加上其他富室豪族的觊觎,练湖的衰败就更快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练湖面积只有5平方公里,大部分蓄水物质都流失了。

尤其是一九五八年后,上游各公社除下暴雨后无水入练湖外,均建水库自用。没有了水源,湖泊自然也就没有了,耕种也就顺理成章了。”练湖在历史上,曾经风光无限,美不胜收,“练湖之美,久仰其人。

练湖的存在,不仅对农田起到灌溉作用,而且对漕运也起到了一定的补充作用。因此,运河和练湖的关系十分密切。但这种关系往往因为练湖受到外力的干扰与破坏而变得十分曲折

虽然历史已经过去,如今的练湖已不复存在,漕运也变得不再重要,但两者之间密切的关系将会在历史中永存,并且会被史家们写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文人雅客们也会对练湖胜景留下美好的咏叹。

【参考文献】:

[1]冻国栋.唐五代“练塘”资料中所见的“强家”与“百姓”———隋唐五代江南地方社会个案研究之一[C]//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武汉:武汉大学文科学报编辑部,2006.

[2]故宫博物院.练湖志[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3]刘诰,凌焯.光绪丹阳县志[M]//中国地方志集成.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

[4]马晓妮.清代练湖竹枝词品读[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8).

[5]郑学檬.宋代两浙围湖垦田之弊———读《宋会要辑稿》“食货”“水利”笔记[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2(3).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30

标签:漕运   唐代   丹阳   湖田   大运河   江南   兴衰   运河   湖泊   湖边   意义   价值   关系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