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史:慈禧打算除掉曾国藩,可曾国藩更狠,直接暗杀两江总督

平定太平天国之后,清廷的一大威胁解除,慈禧太后的心放下了一半。

洪秀全带领的起义军盘桓十四年,占据的地盘几乎遍布全国。清廷不少的将领都在他手下吃了败仗,还被抢了不少地盘改名换姓。这是要取代清廷的节奏,是曾国藩带领的湘军替慈禧太后除掉了心腹大患。

可卧床之榻岂容他人酣睡。

曾国藩在朝廷的影响力随着太平天国的覆灭,显得更为重要。更别提他的部下、门生遍布各地。在苏、皖、赣这三个省,手握重权的都是曾国藩的人。且这几个省份每年的赋税收入,就占了朝廷年收入的三分之一。

慈禧太后怀疑太平天国的财富也落在了曾国藩手里。毕竟太平天国横行十几年,积累的财富多不胜数,怎么可能让湘军一把火就烧掉了呢?湘军上报的这个结果她压根不信,可她又不敢轻举妄动让人去追查财宝的下落,清廷对湘军还是颇为忌惮的。

手握重兵和巨额财富的曾国藩,显然成了慈禧太后新的忧患。为了防止曾国藩在江宁拥兵自立,她一纸调令把曾国藩调到保定去担任直隶总督,管理军务、粮饷、河道等巡抚事宜。

把曾国藩调离大本营只是第一步,她还派了文官出身的马新贻到江宁去接任两江总督。

孑然一身的马新贻,在湘军的地盘,他能否胜任呢?

被赶鸭子上架的文官马新贻

慈禧太后在马新贻到任江宁时,还发布了裁撤湘军的命令。她本意或许是让马新贻能够便利行事,然而现实却与之相悖。

湘军本来就不是正规的军队,它是由曾国藩以团练的名义,在地方招募的贫苦民众组成的。而那些军官大多是曾国藩的学生、乡亲或亲戚中的封建儒生。

跟着他南征北战多年,他们信服的只是曾国藩一人。

眼见着刚立了大功,可好日子还没开始,曾国藩忽然被调职了,调离他们的大本营。接着就是数万湘军被裁撤,这样的举措在湘军看来就是朝廷的一种挑衅。

于是被裁撤的不少湘军都没有返乡,这些人里还不乏军中首领,他们要么受同伴的影响加入了黑势力“哥老会”,要么是三五成群聚在一起,到处游荡掳掠。脱离了管制的这部分湘军把所有的劣性子都展现了出来。

数量暴增的黑势力团伙和散兵游勇欺行霸市,导致民间怨声载道、人人自危。

新官上任三把火。

马新贻也是个强硬的,他虽是文官,不懂军务,可他懂得用人。他直接任用剽悍的袁保庆,打击这些黑势力。对于为害百姓,违法犯罪的散兵游勇,可以直接就地正法。短时间内暂时遏制住了黑势力的势头。

他担任两江总督这两年,干了不少实事。修筑运河堤坝,主理盐务税收、防御黄河泛滥等事项。

特别是在打击那些湘军被裁撤后的“地方别动队”,以及打击黑势力上,效果尤为显著。他也因此成了黑势力的眼中钉。

同治九年七月,马新贻和往常一样,在督府西侧箭道检阅士兵练箭后,走侧门回督府。身为总督,他出门都是前呼后拥,前面是巡捕开路,后面是武弁,周围是兵丁环绕。

就在这时,刺客张汶祥从旁冲出来,越过众人直扑到马新贻身前叫嚷着告状。还没等众人反应过来,他突然抽刀刺向毫无防备的马新贻,马新贻被刺中右肋倒地。他虽立刻被抬进府里救治,可还是伤重不治而亡。

张汶祥刺杀后,并没有逃离现场,他还站在原地大声叫喊:“养兵千日用在一时!”“大丈夫一人做事一人当!”

马新贻遇刺案发生后,江宁副都统魁玉立马向朝廷上报消息。

清廷为之震惊,赶紧派魁玉和江宁布政使梅启照一起审理此案。但魁玉曾协助曾国藩善后太平天国事宜。而梅启照更是曾国藩的得意门生和重要幕僚。清廷对他们始终持有怀疑态度。

因案情重大,不多时,漕运总督张之力也被派来协同审理。

接连被提审的张汶祥,讲述的口供反反复复,而这几人又不曾对他用刑。不用刑的理由居然是:案情重大,倘若用刑过度致凶手死亡,谁来担责?这就有点耐人寻味了。

最后他们总结张汶祥所述,得出了以下结案陈词:张汶祥原为天平军,后与海盗勾结。马新贻在浙江捕捉海盗时,杀了他很多同伙,还导致他的妻子被人掳走。当他向马新贻申诉没被受理时,他便对马新贻怀恨在心。

他摸清马新贻的行事规律才找到这次刺杀的机会,便动手行刺。他说没人指使自己,大仇既已得报,他愿意伏法认罪。

可是朝廷对这份供词并不相信,还派出了素来铁面无私的刑部尚书郑敦谨,联合重新到任的两江总督曾国藩一起复审此案。

疑点重重的刺马案

郑敦谨对马新贻被刺一案很重视。他被派到江宁时是寒冬时节,大雪封路,马车也跑不了。他和两个刑部郎中颜士璋、伊勒通阿是徒步走到江宁。在雪中足足走了41天,于次年大年初一才抵达江宁。

郑敦谨到了江宁,第二天就提审了张汶祥。然而审了几天,张汶祥依然咬紧牙关不改口供。而负责联合审案的曾国藩只是冷眼旁观,对案件一言不发。

郑敦谨便向曾国藩请教对案件的看法,他只说了一句“看眼下情况,只能以魁玉、张之力原来的结案奏章来了结此案。”

见微知著的郑敦谨立马了悟,他知晓此案已不能再往下查,便以原来的罪名拟定结案。

在面对一同参审的孙衣言和袁保庆的质疑时,他反问道:“倘若此案查到是某人主使,某军队为后台,那此案该如何了结?”

郑敦谨言尽于此,可孙衣言和袁保庆两人,始终不肯在结案奏章上签字。

孙衣言和袁保庆两人半生郁郁不得志,是得了马新贻赏识,才得以发挥自己的才干。马新贻是他们的伯乐。

在江宁任期内,他们相当于马新贻的左膀右臂。面对明显存疑的案件,两人拒绝在结案奏章上署名。

性格耿直的孙衣言在为马新贻撰写《神道碑铭》时,说:张汶祥这种狡猾的贼子,不动刑是不会说实话的。这等黑势力的残余份子,就应该施以重刑,以杀鸡儆猴!然现已结案,自己不签署承诺书,是觉得尚未查明真相,可自己羞愧无能为力,无法为大人争得一个公道!

此份碑文一出,震惊朝野,引发舆论不断。

就连慈禧太后也觉得此案里面有内情,马新贻还是她亲自推上两江总督位置的。他的任务尚未完成,就已出师未捷身先死,实为一大憾事。

但是朝廷不可能为一个已死之人,去得罪手握重兵的曾国藩。他们怕曾国藩拥兵自重,更怕会因此动摇清廷的统治。所以在马新贻遇刺后,立马召回曾国藩继续任两江总督。

可曾国藩却以自己病了为由推辞了这个职位,还让朝廷另寻人选接任。奈何朝廷不批准,还一再催促其尽快到任。曾国藩最终拖延了将近三个月才到任,且到任后便快速把刺马案了结。

郑敦谨完成审案任务后,把结案奏章用四百里加急送往京城,他不等圣旨下来便启程离开。

他拒绝了曾国藩的程仪,并在离开江宁后不久,便打发了同行的两个郎中回京复旨。他自己则写了奏折,称病辞官归乡。即使朝廷多番挽留,还许以他养病的假期。可他去意已决,未等朝廷应允,自行弃官返乡,并终生不再入朝堂。他用自己的前途向马新贻赎罪。

凶手张汶祥被凌迟处死,他的心和肝都被掏出来在马新贻的灵柩前祭奠。

马新贻最后被运送回家乡菏泽安葬。朝廷按照总督阵亡的规格赐抚恤,并加封他为太子太保头衔。

曾国藩是否为幕后主使

曾国藩他为何要尽快结案?他真的是刺马案的幕后主使吗?

据当年陪同前往江宁的郎中颜士璋的后人说,曾祖父把他到江宁的全部过程都写在了《南行日记》里。他还怀疑刺马案与湘军有关,案件有幕后主使。可这未经证实,不过从当时的一些蛛丝马迹可以窥见一二。

首先是马新贻到任江宁前,是闽浙总督,管理的是福建、浙江两省的事务。他此乃第一次赴京述职。照理说,他这种地方大员赴京,除了觐见皇帝,还要和其他的高官、京官会晤、应酬。

可马新贻抵达京城后,除了被皇帝召见了十余次,其他官员一个未见。且最后一次他是被慈禧太后传召的,其后他便匆忙离京,回乡祭祖。而且当时朝廷关于两江总督的任命还没有下来。这样匆忙的行事,确是有违常理。

据说马新贻当时离开养心殿的时候,不但面露惊恐,而且六月天里他居然冷汗淋漓,连朝服都浸湿了。这样失态的他很少见。

据马新贻的后人说,他当时是接到了慈禧太后的密旨,要追查天平天国财宝的下落。如此重大的任务,他的失态也在所难免。

为官多年的马新贻深谙朝廷的门道,太平天国这事一旦沾上,自己怕是落不得好收场。他只能尽力而为。

在他离乡到江宁前,曾秘密告知其兄长,如果自己在江宁遭遇不测,切不可追究,更不能赴京告御状。务必以保住马家不被牵连为重。由此可见,他对自己的遭遇已有预判。

据调查,当年与太平天国在天京的一战,是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领兵的。而在战后,以曾国荃为首的湘军,个个都置田买地,发了大财的模样的确惹眼。

而且湘军起源就是地方自招的团练组织,后来才壮大到如今的规模。湘军坐大后,他们的土匪习性就突显出来,肆意抢夺的行为惹得百姓怨声载道。

虽然裁撤的湘军这两年被马新贻惩治了不少,可更多的隐患还藏在暗处。

在江宁的马新贻只有他在各营地亲自挑选并训练的二千五百人。就是这些人,平时替他缉拿盗贼、违法者。联合袁保庆打击黑势力。

而当年参与审案的两位郎中,不久后都离开了京城。颜士璋被外放偏僻的兰州。他穷困潦倒的模样引起了左宗棠的注意,出身湘军的左宗棠深知其中的黑幕,便对他伸出援手,让他到自己军中做事。算是对无辜受牵连的他的补偿。

而另一个满族郎中,则悄悄地返乡当平民去了。

其实在刺马案发生后,坊间就出现了关于这个案件的戏文。可大多都是抹黑马新贻的。

有说张汶祥是伺机报复马新贻,但这里把张汶祥打造成一个被压迫得生活无以为继的人,他才出此下策去刺杀。这是根据张汶祥的供词流出来的版本改编的戏文。

但这个说法难以服众,毕竟捉拿海盗乃马新贻的职责所在,且这也算不上不共戴天之仇。说报仇就有点牵强了。

有说马新贻因色起意,和张汶祥反目成仇招致的杀身之祸。这个说法就甚是离谱。引起了不少文人为其抱不平,诸如周寿昌、欧阳修等都出面替马新贻辩护。

这些戏文也只是反映了当时,这个案件掀起的波澜有多广。各种舆论使刺马案成了清朝四大悬案之一。

从以上的种种分析来看,曾国藩有很大的可能不是刺马案的幕后主使。反倒是曾国荃的嫌疑更大。毕竟太平天国事件后,最大的获益者是他,名利双收,加官进爵。

但曾国藩肯定知道了曾国荃和湘军的所作所为,他可是湘军的实际领导人。

事情已经发生,且马新贻遇刺案件中不仅牵连到了曾氏的声誉和威望,还事关湘军。为了不牵扯出更多的人和事,为了维护湘军不至于崩盘,他只能快刀斩乱麻,把这件事掩盖过去,并尽可能地消除后患。

参考资料:

《清史稿·列传二百十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5

标签:总督   太平天国   戏文   奏章   湘军   清廷   野史   郎中   此案   朝廷   慈禧   案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