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太伯与季札的让国,境界相差甚远,前者利国利民,后者洁身利己

大家好,我是四冶读史。

太伯和仲雍商量好之后,决定一起逃到“荆蛮”去。

事情的起因是,周太王[1]的第三子季历很贤明,他的儿子姬昌又有圣人气象,周太王就想把王位传给季历,以便传给姬昌。太伯和仲雍了解了父亲的想法后,就商量一起逃到“荆蛮”,把王位让给季历。按照宗法制[2],王位应该是由太伯继承的。而为了把这个事做彻底,他们还“文身断发,示不可用”[3]。

姬昌也不负众望,招贤纳士,励精图治,带领国人做大做强,成为“西伯”[4]。之后,由其儿子姬发(周武王)领军灭商,建立周王室。事实证明,太伯让国,利国利民,这才得到后人一致的赞颂。

季札就不一样了。

吴王寿梦是太伯十九世孙,有四个儿子,长子叫诸樊,次子叫馀祭,三子叫馀眜,四子叫季札。季札很贤明,吴王寿梦想将王位传给季札,季札让国,没有接受,原因不明。吴王寿梦只好传位给长子诸樊。

丧期过后,吴王诸樊准备将王位传给季札,季札让国,原因是“有国,非吾节也”,季札很重视节操,不愿意继承王位。诸樊作为嫡长子,继承王位也是理所当然。

吴王诸樊去世后,留下遗命将王位传给弟弟馀祭,是想按“兄终弟及”的次序以兄传弟,直到把王位传给季札为止,来满足先王寿梦的心愿,而他们兄弟都赞赏季札让国的义举,都想把王位让出,这样就能逐渐传到季札(有命授弟馀祭,欲传以次,必致国于季札而止,以称先王寿梦之意,且嘉季札之义,兄弟皆欲致国,令以渐至焉)。他们这几兄弟也真是孝顺,深明大义,不贪恋权位。

以季札的才能,继位为王是不会有问题的。

季札出使鲁国,观周乐,通过各国的乐舞,就能知晓列国百年之前的兴废,洞察力是杠杠的。

离开鲁国,出使齐国,季札就看出了齐国的局势,对晏婴说:“您应该赶紧把封邑和职权都交还给国君。没有了封地和职权,您才能灭遭灾难。齐国的政权将另有归属;没有归属之前,齐国的祸乱不会停止。”果然如季札所言。

离开齐国,出使卫国,见到子产,季札就断言:“郑国的当权者太骄横了,祸难即将降临,到那时政权一定会落到您手中。”并告诫子产:“您当权后,要谨慎地以礼乐治国。不然,郑国就要败亡。”一语中的。

离开卫国,出使晋国,见到赵文子、韩宣子、魏献子,很是欣赏,并断言:“晋国的权力大概要集中到这三家了!”智伯之祸后,终使三家分晋,是为赵、韩、魏。

季札真可以称得上是“见微而知清浊”了,但就是不肯继承王位。

吴王馀祭去世,弟弟馀眜继位。吴王馀眜去世,想把王位传给弟弟季札,季札让国,干脆逃走了。吴国人就立吴王馀眜的儿子公子僚为王。这时,有人就有意见了。

这个人就是公子光。

公子光是吴王诸樊的儿子,若按照先王遗命“兄卒弟代立,必致季子”则没有意见,至少嘴上不敢说,而现在季札让国,逃走了,相当于先王遗命作废。若先王遗命作废,按照“父死子继”,吴王诸樊之后,当是他公子光继位(季子即不受国,光父先立,即不传位季子,光当立),现在吴国人立吴王馀眜的儿子公子僚为王,这算什么?这就引起了公子光的不满。

公子光的逻辑是有一定的道理的,所以,他准备采取行动。

光有道理不行,还得有实力,而公子光恰是有实力的人。

恰这时,从楚国逃亡的伍子胥前来投奔吴国,公子光接纳了他。知道了公子光的意图后,伍子胥把勇士专诸推荐给了公子光,公子光大喜。

专诸是谁?

专诸是一个刺客。

这,你就知道公子光想干什么了。

公子光设宴请吴王僚,在席间,专诸将匕首藏在烤鱼里,一击致命,刺杀了吴王僚。吴王僚死后,公子光立为吴王,是为吴王阖闾。这次政变没有动摇吴国根基,几乎是兵不血刃,替代了吴王僚。

而导致这一政变的,季札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季札贪恋先祖太伯“让国”之名,多次让国,致使吴国发生权位之争,引起震荡。幸运的是,吴国没有因此发生更大的灾难,不然,季札难辞其咎。

司马迁赞其“见微而知清浊”,如此有洞察力的季札难道就不知道公子光的意图?如果知道了公子光的意图,而不采取行动,这是想干什么?明哲保身?沽名钓誉?

公子光弑杀吴王僚自立后,季札说:“只要先王的祭祀不断绝,人民不至于没有君主;社稷有人奉祀,那就是我的君主。我能去责怨谁呢?”意思就很明显了,你们几个侄儿,谁当王于我季札而言关系不大,并还说:“我只能对死去的君主尽哀,对活着的君主尽职,以等待天命。变乱不是我发动的,我拥护立为国君的人,先人们就是这么做的。”这就是在推脱责任,没有担当了。

虽然权位之争不是季札发动的,但这事确实是因他而起。季札继位了,或者指定一个继位者,或许就不会有这次权位之争了。但季札都没有做,以为让国就是“持节”了。

与太伯的“让贤”而让国相比,季札则更多的是出于洁身利己,是为了明哲保身,是为了沽名钓誉,两者境界相差甚远。“让国”只有建立在利国利民的“让贤”的前提下才值得赞颂,为了让国而让国,不顾国家人民,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不仅不应该赞颂,还必须批判。

司马迁在最后赞颂季札,说:“延陵季子有一种仁爱之心,能永无止境地仰慕德义,能从细微的苗头辨别日后的善恶。啊,是一个多么见多识广、博学多闻的君子啊!”(延陵季子之仁心,慕义无穷,见微而知清浊,呜呼,又何其闳览博物君子也)。

太史公之所以赞颂季札,怕也是看多了僭越,臣弑君、子弑父,争权夺利,败坏道德的行为,相对而言的,这我们需要加以辨别。


注:

[1]周太王,即古公亶父。太王,是周武王灭商即天子位后对他的尊称,是后来追封的。

[2]宗法制里有一条“嫡长子继承制”,正妻所生的第一个儿子是法定的继承人。

[3]文身断发,在身体皮肤上刺图案,剪断长发不束冠,这是古代南方地区的生活习惯,表示已经完全改变了华夏民族的传统,意思是不能再奉祀宗庙,所以不能再继承王位。

[4]伯,诸侯之长,西伯,即西方诸侯之长。


参考资料:

[1]司马迁《史记·吴太伯世家》(中华书局全本全注全译)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侵权联删。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8

标签:晋国   吴王   权位   先王   吴国   利国利民   齐国   王位   长子   公子   境界   儿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