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仁义闻名天下,宋仁宗和他的“仁”宗盛世

宋仁宗赵祯作为宋朝的第四位皇帝,13岁正式登基,他即位的42年期间除去由刘太后干涉朝政的十年,宋仁宗亲自执政的时间长达32年!

甩手帝王从来不是贴在宋仁宗身上的标签,在仁宗执政之时,宋朝经济文化持续发展,无数寒门贵子也“意外”走上了渴慕的仕途。

宋朝诗人苏轼曾说过:“宋兴七十余年,民不知兵,富而教之,至天圣、景祐极矣。”由此可见当时宋仁宗所管理天下也正是出现一片祥和之景。

那么被称为“千古仁君”的宋仁宗又是靠着怎样的治国策略让整个宋朝国泰民安的?宋仁宗又是拥有怎样的仁义才得以闻名天下?

心系百姓,心怀天下

宋仁宗之所以被称为“仁君”,并不只是后人对其的片面评价,而是从他执政期间的种种事迹体现出来的。

庆历年间,宋朝突遭大旱,百姓庄稼全无,颗粒未收,身为天子,即便被迫遭受天灾,但对其优渥生活造成的影响依旧是微乎其微。

他本可什么都不做,可是看着叫苦不迭的天下众生,宋仁宗不仅出宫求雨,渴慕上天“高抬贵手”,激情之下的一句“如果一天有什么怪罪的都归我吧,跟天下的百姓没有关系。”更是一揽天下之民心。

若是别人这样做,大多会被坊间传言为虚假的作秀,可因为是宋仁宗,所有人都只会说一句“天子与庶民同在”的共情,只因他是对天地万物也饱含敬畏之情的宋仁宗!

至于何出此言,还要从颇为厉害的“坊间传闻”开始说起。

相传有一天,宋仁宗因为朝政繁重忙碌到了深夜,饥肠辘辘的肚子提示他“自己想吃点肉”,身为一国之主,衣来张口饭来伸手是合情合理,可是宋仁宗考虑到若是自己想要吃野味的消息传出去,民众自会穿衣而起,这也就意味着有生灵会因为自己的一时兴起而遭殃。

一面是空荡荡的肚子,一面是尚且自由的生灵,宋仁宗选择了后者。

对黎民百姓,宋仁宗都高举仁爱大旗,这般的“仁善”,面对身边侍卫和朝中大臣,自然也是做到了一视同仁。

执政期间,一旦遇到任何能够决定国家政策以及相关人员的任免的时候,宋仁宗并不会独断专行而是与诸多大臣共同商议,最后才进行决断。

相传历史上有这样一件事,宋仁宗想将自己宠幸妃子的伯父提拔为节度使,但在提议过程中却受到重重阻碍。

按道理来讲,作为妃子的伯父也算得上一个小的皇亲国戚,更何况是皇帝宠爱的妃子,古有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只为博得褒姒一笑,作为一国之君的宋仁宗也完全可以如此做,并不用和朝堂上的诸位大臣汇报,但是宋仁宗不但和文武百官商议并且还在朝堂上提出“公议”。

当文武百官听到宋仁宗要做此决定时,包拯便第一个提出反对,并且当着宋仁宗的面说宋仁宗所宠爱妃子的伯父无论是功劳还是苦劳,都并没有资格担任节度使这样一个重要的官职。

并且如果此时任用其伯父的话那么从此就就为大宋朝打开了“外戚干政”的先例,古往今来多少的朝政都是毁于“外戚干政”,面对包拯的忠义进谏,一时间宋仁宗也是非常恼怒。

即使宋仁宗此时非常地生气,但经过思前想后宋仁宗也深知包拯作为忠义之臣其进谏之言必定是有道理的,就此宋仁君宁可自己憋着气,也绝不放任自己滥用权力。

宽容纳谏,人才辈出

宋仁宗执政期间有着一套自己关于纠正错误的制度,这一套制度的建立是基于宋仁宗对整个国家制度的尊重,以及对朝臣进谏方面的开放和包容。

相传,宋仁宗在历史上是出了名的爱惜人才,求贤若渴,能够不惜一切手段来为宋朝笼络天下各地的有志之士。

这方面宋朝效仿唐朝对科举尤为重视,宋朝的许多著名的诗人和文人都是由宋仁宗亲自引入仕途的。

对此有这样一件历史故事,在1061年,苏轼和苏辙两兄弟共同参加科举考试,面对考题写下答案的时候,苏辙为了表达对宋仁宗所掌管朝政时期的不满宁可跑题也要写下自己内心的不满意。

苏辙的文章中非常严厉的批评道,宋仁宗掌管朝政期间贪恋美色,耽误朝政,指责宋朝当时的宰相在其位并没有谋其职,对皇帝没有严加约束。

要知道古往今来科举考试中敢辱骂当朝官员的人少之又少,因为不管是否属实都非常容易惹圣怒,从而导致被降罪。

当时主持科举的初考官见此文章一时间也是被吓了一跳,最终以跑题而否决了苏辙的文章,但是苏辙的文章却被覆考官司马光主张录取。

当时很多考官都以为宋仁宗看到此文章定会龙颜大怒,但这事实却出乎众人所料,宋仁宗说:“朕之所以设立科举,原因本来就是召集天下各路有志之士,像苏辙这样不靠出身,不靠背景,敢于直言进谏的人,应当给予功名。”

就此苏辙和他哥哥一起通过殿试成为天子门生,要想到宋仁宗之前没有任何一个朝代的科举考试有敢殿试的时候批评皇上,换作其他的朝代苏辙苏轼二人恐怕只会被诛九族。

宋仁宗靠着自己的“仁政”以及他的一双善于发现人才的慧眼,让宋朝的许多人才都脱颖而出,让整个宋朝的人才都呈现百花齐放的姿态

正是因为宋仁宗的这一举动,出现了历史上著名的“唐宋八大家”,其中除开唐朝的韩愈,柳宗元之外其余六人均是处于宋朝,并且都是处于宋仁宗一朝中的。

宋仁宗对人才的重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尤其是在宋仁宗时期对文化的发展更是起到了强大的推动作用。

虽然这一时期,有着许许多多内忧外患的局面,但是宋仁宗时期,宋朝也是出现了历史上所谓的“仁”宗盛世。

危机四伏的“仁”

宋仁宗之所以能够从中国千年的历史长河之中脱颖而出,除了是因为在中古历史上能被称为“仁君”的皇帝少之又少之外。

同时也是因为宋仁宗作为一国之君万人之上,手握至高无上的权力的同时也掌握天下百姓生杀大权的他却一心敬畏自然,心系百姓,尊重人才,这样的皇帝足以使凤毛麟角般的存在了。

但是人非圣贤,没有一个人是十全十美的,就连宋仁宗也不例外,虽然宋仁宗被称为“仁君”但是,他却并不是一个善于管理朝政的皇帝。

宋仁宗执政期间确实“仁”,但是他的“仁”超过了一个该有的范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据历史记载宋仁宗时期单单是用于赏赐文臣所花费的钱财就高达百万钱,而这一时期的宋朝本就内忧外患,财政紧张宋仁宗的这一“仁义”之举无不是为宋朝雪上加霜。

并且宋仁宗虽然“仁”但是他却没有自己的主张,在遇到一些事情的时候,宋仁宗如果收到三个及以上的官员对某件事或者对某个官员表示不满意,那么他就会立马叫停。

正是宋仁宗这一缺点,导致当时的朝堂上下开始各自为营,庆历新政之时也是受到了奸佞之臣的联合抵抗才导致最终的失败。

宋仁宗确实能够称得上“仁”,但是作为一个君主应当不仅仅靠“仁”来治理天下,从秦始皇统一中国以来出现了数百位的君主。

但是其中真正能被称为明君的皇帝却不曾有几个,作为君主不单单只有仁慈,而更应当有胆识,有仁而并不是妇仁之仁,有万人之上的勇气而并不是匹夫之勇。

结语

作为“仁君”宋仁宗当之无愧,但是作为君主宋仁宗却缺少了一份魄力,人无完人,不可否认的是宋仁宗靠着自己的“仁”,让其自己乃至在这一时期的宋朝都流传千古。而后代历史学家也将宋仁宗所治理朝政的时期称为“仁”宗盛世。

纵观历史的长河每一个朝代的君主都希望建立属于在自己的一个完美朝代,但是这种完美仅仅只存在于梦想当中,没有哪一件事,哪一个人,甚至是哪一个朝代能够被称之为完美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所能够做的并不是一味的去追求虚无缥缈的完美,所能够做的只是立足于当下走好自己的每一步,不辜负现在,不辜负自己。

宋仁宗所掌管朝政期间虽然有着诸多的不完美,但是也正是宋仁宗依靠着自己的“仁”,为宋朝引进了许多的文人雅士,政治文化上面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一个辉煌时代。

历史本就是如此,很多人都想看到一个完美的开始和结局,但是每个朝代都有着属于自己的光芒,但光芒之下仍有黑暗,只有真正的直面问题才能解决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8

标签:天下   朝政   伯父   科举   妃子   宋朝   仁义   朝代   君主   盛世   皇帝   时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