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政廉明 宵衣旰食-林则徐在济宁任河道总督

作者:刘广新

林则徐被誉为中国近代史上“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尤其他在虎门销烟中的爱国壮举和反侵略战争中所建树的光辉业绩名震环宇。1831年林则徐在济宁任河道总督,疏浚堤防、督催漕运、盘查河运款项、校阅操练官兵,为整顿河工、厘除弊端作出了一定贡献。

林则徐(1785—1850)字元抚,亦字少穆,晚号俟村老人。生于福建侯官(今福州)一个中落的封建知识分子家庭。林则徐来济宁,须追溯到嘉庆十六年(1811年),是年林则徐第三次赴京会试中第七十四名。同年四月二十七日以殿试二甲第四名,朝考第五名,赐进士出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不久,林乞假省亲。第二年渡假期满,携夫人郑淑卿,于福州西郊洪山桥码头登舟北上。嘉庆十八年(1813年)二月十八日又自淮安娘娘庙改搭粮船沿运河北上。四月初二日舟至济宁辖境。林则徐在日记中写道:是日“亥刻至枣林闸”。“初三日,庚子。晴。五鼓过枣林闸,又过师庄闸,巳刻至仲家浅闸,谒仲夫子庙。未刻过闸,晚过新闸,二鼓至新店闸前住。行三十里。”至“初四日,辛丑。晴。五鼓过新店闸,巳刻过石佛闸,午刻过赵村闸,申刻至济宁州在城闸①,步入南门城,见太白酒楼,欲登未果。晚回船,大雨一阵,雨后过闸,行一里,至天井闸②前泊。计行三十二里。”“初五日,壬寅。阴。黎明过天井闸,申刻过虎头湾通济闸、亥刻至大长沟,水稍浅,停舟于此。计行五十三里。”“初六日……寅刻水长舟行。”此次林则徐赴京途中,涉足州城,初次领略了雄踞大运河畔的鲁西南重镇济宁州。高耸在南城墙上的太白酒楼,乃济宁一大名胜,林则徐欲登未果。时隔十八年以后林则徐在济宁任河道总督时才如愿以偿。

自公元1283年(元朝至元二十年)沟通了南北交通动脉——大运河,遂使濒临运河中段的济宁逐渐成为“高堑深隍,水陆交会,南北中要之区;襟带汶泗,控引江淮漕运咽喉”。明清两代每年数百万担漕粮经运河抵京师。为治理黄河、运河等河道,疏浚堤防、督催漕运,明清王朝在济宁设置了河道总督衙门及河道都察院之类的高层机构。著名水利专家潘季训、李如圭、靳辅、于成龙等都先后在济宁任职。迨道光十一年(1831年)林则徐受命来济宁任河东河道总督③。

道光十一年(1831年)七月,林则徐任江宁布政使,时值江苏沿江一带水灾之后,十月林则徐由钦差大臣工部尚书朱士彦推荐总司江北赈抚事宜,即在省城附近各县往来查勘灾情,赈济灾民。不久林又到淮阳一带查勘督办。林则徐“宣力勤劳”和干练的施政才能,深得道光帝的眷顾。十月初七日,道光亲降谕旨:“河东河道总督员缺,著林则徐补授,即赴新任,毋庸来京请训。“十月十九日,林则徐获知升任河道总督.以河工责任重大,自己不谙河务为由向道光帝上书请辞:“河工修防要务,关系运道民生最为重大,河臣总揽全局,筹度机宜,必须明晓工程,胸有把握,始能厘工剔弊,化险为平。”林则徐认为自己本未经习河工,对河防形势和土、埽④各工作法均不熟悉。而且河务是贪官污吏钻营的巢穴,要杜绝弊端,“必先周知其弊,乃可严立其防”。林则徐力陈不熟悉河务,不适合担总河重任。实际上是河工积弊难除而有所顾虑,希望通过请辞而获取更大的支持。

历来河工积弊甚深,道光皇帝也深知他的臣子们经手河务,贪污中饱,已成积习,也想整顿一番。当时国家支付的治河款项虽然不少,但治河收效甚微,除技术条件限制外,治河款项经层层克扣,用于河务上已所剩无几。因而河督亦成为官员营私的“肥缺”,为争此位而排挤倾轧。据《清史稿》与《济宁直隶州志》记载:道光元年(1821年),山东巡抚琦善兼署东河,不久,严烺以三品顶戴署河东河道总督。道光四年(1824年)南河高家堰溃决,调严烺河道总督。张井任职三年即被挤走。严随之又调回东河。道光十一年(1831年)严因河工舞弊失察,降三品顶戴镌四级留任,东河河道总督空缺,林则徐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来济宁赴任的。

道光帝接到林则徐恳辞的奏折后,非但没有改变主意,反而下谕林则徐即赴新任,不得再辞。道光还特地训诫谆谆并称林则徐:“品学俱优,办事细心可靠,特畀以总督重任。”“一切勉力为之,务除河工积习,统归诚实,方合任用尽职之道,朕有厚望于汝也。”林则徐亦深知圣望难违,决心“自持刻苦,不避怨嫌,以防意者防川,以纠心者纠吏”,来报答“圣主”的委任提撕。

十一月十五日,林则徐上《起程赴河东河道总督新任折》奏道:将现办灾赈之事分别移交后,即日由扬州起程,赴济宁东河新任。此时正值运河冬季疏浚开工季节,如等上任后去运河工地检查挑挖情况,恐怕要耽误时间。林则徐在奏折中表示:打算现在就沿闸河⑤北上,顺路正好检查河工情况,以抓紧搞好今年的冬修工程,十二月初七日,林则徐行至邹县地方,接受前来移交的河道总督关防⑥。当日抵达济宁总督河道院署⑦。

东河河道总督管辖山东河南两省境内黄河、运河的防修事务。林则徐接任后,正值严冬,霜降水落之后,山东运河沿岸朔风司令,冰冻雪阻。为了来年新漕畅行无阻,林则徐立即布置运河挑挖工程。他在十二月十九日的奏折中向道光帝奏道:自臣到任后,“运河厅的汶上、卫北、巨嘉、济宁等汛塘长各河,于十二月初七、初十、十一、十五等日次第插锨。其余各汛,亦即陆续兴工。”并下令凡已“插锨者加夫趱挑,未插锨者勤催赶办”。并向道光帝表示:臣将钦遵谕旨随时前往河工工地上检查工程进度和验收工程质量。如有偷工马虎者,一经查出立即处罚。并保证按期完工,不误来年春季启坝铺水。按清朝嘉庆十九年定制:济宁附近各湖存水情况(即水位情况)每月要向朝廷查开清单汇报一次。林则徐到任后,就在十九日奏折中附具清单,将运河西岸自南而北之微山、昭阳、南阳、南旺四湖及运河东岸自南而北之独山、马场、蜀山、马踏四湖水深尺寸逐一开明,恭呈御览。

道光十二年(1832年)正月初七,新年刚过。林则徐自济宁出发,亲往运河各工段查验,费时半月之多。南路至滕汛十字河⑧,北路至汶上汛逐一验收完毕。当时北方的早春还是冰冻时节,由于去岁腊月连降大雪,河冻坚厚。施工地段经常要凿起两三层冰层方能掘到冻土,这给施工带来很大困难。林则徐亲赴工地验工,严格把握质量标准。他发现工段上的“泥龙⑨”到完工后才一律起除,认为这个“规定”不利于施工。便立即下令夫役每挑完一段,就起净一段“泥龙”,以免春雨一到又把泥浆冲入河中。在查验工程中林则徐细心体察、咨访研求,对办理不力的属吏严行纪律。林则徐来到巨嘉汛,发现河工紧急之时,该汛主簿徐恂却督工不慎,河床挖得东偏西斜,深浅不一,日后势必发生淤积,致使河身变弯。林则徐为“力振因循,破除情面”,遂将徐恂摘去顶戴,责令他重新督工展宽,然后看督补情形,再定去留。林则徐秉政廉明,不计嫌怨,下属见新任总河如此严厉认真,个个宾服,不敢马虎从事。

按清定制,河道总督有稽查考核之责。东河下辖河南、山东四道即开归道、河北道、兖沂道、运河道。四道经管河库钱粮。道光十二年正月初四林则徐亲赴运河道、兖沂道逐数盘查钱粮,并当堂查对库册及收支月报库簿,查验结果与现存银行数均宜相符。后林又亲赴开归、河北两道盘查。按当时制度河督应将年度黄、运河务用银款项向朝廷分别开列清单呈报。经过盘查折算后,林则徐将道光十一年(1831年)河南、山东两省黄运河各道属用银总数作结,并与上三年用银数量作了比较。林在奏折中附具清单,一一说明各支付款项,清清楚楚,分毫不差。居政廉洁,整顿吏治,林则徐确也下了一番心血。

由于运河部分堤防闸坝年久失修,枯水季节济运之水不能输进,雨季运河瀑涨宣泄不畅。为保证漕运畅行,林上任后极其重视重点工程,如山东泉河厅东平州汛戴村滚水坝为遏汶济运的关键工程,林则徐亲临现场督阵拆修,竣工后及时上奏清廷。道光十二年四月十五日林则徐又上奏清廷请修运河厅济宁州汛五处堤工、民堰、减水闸。将请修工程逐一陈述,如:“查运河厅济宁州汛运河两岸堤工,为漕船往来行牵要道,内有济宁七号等旧工二十四段,凑长一千八百七十丈,连年汛水冲激,雨淋风刷,卑残殊甚,势必牵挽难通。”按工确估共需用银七千五百八十五两。林则徐本着节约国帑的原则,按工造价、减之又减,并无虚浮。并请求速速拨帑动工,使漕船重运未到和汛水未长之前一律赶修完毕。林忠于斯职亦可窥一斑。

运河启闸铺水后,进入繁忙漕运时期,不久南粮首帮⑩已入山东境内。四月二十一日头进最后的宁太帮船也入山东黄林庄境。到四月三十日头进各帮军船全数通过“天井闸”北上,五月十二日江淮卫头帮军船也顺利通过“天井闸”北上。林则徐率河院署属下,到“天井闸”前,见“闸内水势自如,船行顺速”。当即将上述情况上奏朝廷,以表其责。

林则徐在勘察运河的同时亦兼顾察验黄河河务。正月下旬,林则徐前往黄河两岸,查验河防各厅的料垛,料垛是用高梁杆子、杨柳枝和泥土混合而成的垛子。每个长约六丈、宽一丈五尺,系修防堵口的第一要件。按修防需要,料垛应贮放在河堤工段附近,河堤工段本不宽阔,却堆满了从河中挖出的冻土、冰块和施工用的杂料。料垛占地面积大,不能全部放在堤顶。河吏们历来利用这种机会从中贪污作弊,并想出各色花样。如堆在堤上放好的秸料,作为“门垛”。垛底层架井虚空,用朽黑腐烂的秸料填塞,作为“滩垛”(又称为“底厂”)。还有理旧翻新,名为“并垛”,以新盖旧,名为“戴帽”。秸料为修防第一要件,朝廷每年花费诸多白银从各地购置调运,但每年水灾袭来却无充足的料垛以护防。水患频仍,正是这些河工上的“蠹虫”侵吞国帑、营私舞弊造成的。林则徐决心逐垛细致拆验。他亲自从黄河北岸的曹考厅查起,一直到黄沁厅,然后问渡而南,挨次排查。以往河督只是听听唱报,看看外表。林则徐则事必躬亲、勒缰下马,带领随从穿行于垛与垛夹缝中。亲自测量料垛的高宽尺寸,推算评估险情地段的贮备数量,观察料垛的新旧虚实。“有松即抽,有疑即拆,按束以称斤,无一垛不量,亦无一厅不拆。”当查至兰仪厅蔡家楼料垛,见垛底贮潮湿之料,当即决定将该厅同知于卿保撤任,并“责成接任之员逐垛拆晾,晾干有所折耗,仍著落于卿保赔补”。令限期被齐再验。林则徐认真从事,博得沿河兵夫居民喷口称道,故每到厅汛工地,“观者如堵。”

二月初七日.林则徐接到商虞厅通判禀报:虞城上汛十六堡底厂存秸五十六垛被烧。林则徐“尤觉情节可疑”,估计不是奸滑之徒纵火,冀图抬价居奇,就是汛员或监守人员自盗,纵火灭迹。他下令商虞厅,在他来查之前补齐秸垛,不得烧多补少,或借案浮销。后林则徐亲赴现场视察,给监守人员及兵丁以处罚。林将查验料垛的情况及时上奏道光帝,道光帝见奏折中对料垛诸多弊端查验甚详,便在此折殊批:“向来河工查验料垛,从未有如此认真者。”

在查验黄河河务中,林则徐注重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初步形成了改黄河由千乘即利津入海以克服河患的治理方案。第二年他在给同乡、著名学者陈寿祺⑪“先生的信中提到:“欲救江、淮之困,必须改黄河于山东入海……大抵南行非河之性,故屡治而屡为思耳。”林则徐这一大胆设想,确有一番根治黄河的决心,可惜任职时间短暂,宏愿未偿,殊为遗憾。可是后来黄河终归由山东入海,足见林则徐之决断正确。林则徐在济宁任河道总督,他的朋友张际亮⑫从北京致函,表示愿追随河上,帮助林则徐将历代治理东河的经验加以总结整理,撰写《治河方略》一书,并自告奋勇表示要担当主笔。张并在信中向林则徐提出一系列治理河道的方案。他提出的意见颇合林则徐的心愿,如果能从历史的考察中为治理黄河提供有说服力的依据,将对谋划治理黄河方案是大有效用的,此意见亦因林则徐任职短暂而被搁置下来。

林则徐在查验河务工程中注重长远的规划设计,又善听兵民意见,总结现实工作中的防汛护堤经验,黄河洪峰水势巨猛,严重冲刷堤岸,如用碎石抢险可使水势减缓。因碎石斜分入水,抛入河中铺作坦坡,既可以偎护埽根又可以纡回溜势,实践证明此法抢险护堤行之有效。林则徐便责令各汛地仿效,险工地段贮足料石,以备不时之需。

为了便于督察河务,林则徐在沿袭以往河督批阅呈文下指令作法的同时,还在河院署屋壁上绘制了“全河形势图”(林则徐后人藏有《黄河万里图》此乃林则徐任河督时所绘),作为指挥施工的依据,何处平坦,何处险峻,图上标得明明白白,一看便知。

林则徐在黄河岸边检查河务时,正值严冬季节,他不避朔风如剑,立马河边。他的弟子冯桂芬⑬就曾说过:先师林文忠公《河壖雪辔图》就是在任河督时所绘。冯桂芬并将此图珍藏身边,每“观公像,眉宇崝嵘,如样亲咳……”,以此自勉奋进。《河壖雪辔图》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林则徐雪后勒马黄河边的高大威武形象。

按清代定制:“东河所辖各营除黄运修防官兵……不核弓马外,其余河标中、左、右、守城四营,例由河臣校阅考核。”道光十二年(1832年)四月十五日至二十日,林则徐在济宁州城东南演武厅(大校场)⑭校阅河标四营官兵。考核中林则徐发现官兵所用“弓力软者居多”,于是他下令“较准定式,使习硬弓”,并将陕西总督杨迂春所制的阵法绘图后注上说明,发放各标官兵演习操练。河标营分别住在四十四个汛地,计三百六十里之长,负有警卫河防和漕运之责,差事繁多。在林则徐督促操练下各营官兵训练认真。

就在林则徐到任济宁七十余天的时候,即道光十二年(1832年)二月十八日,林则徐又奉旨调任江苏巡抚,因等待新任河督,林未即赴新任,二月二十日,林则徐写信给友人、福建同乡刘闻石⑮,表达他离职河督担任江苏巡抚的矛盾心情。他亦感到河工难办,以离为佳,本想于河工剔除弊端,却积弊甚深,人际复杂,阻力重重,据有关文献记载:当时琦善与权贵穆障阿相勾结,贪污囯帑,中饱私囊.济宁亦成为他们贪赃窝赃之地,河道衙门及地方官员亦被拉扰成其为党羽。惇亲王曾上书道光帝要厘除弊端,除掉赃地。林则徐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来济宁赴任的。后由于穆障阿从中作梗,故林则徐上任不久即调任江苏。而江苏乃腴膏之地、富庶之邦,清朝亲王权贵都力图控制攫取,尔虞我诈,倾轧排挤,致使江苏成为是非之地。故林则徐在给刘闻石的信中又说“吴中又号称难治,不易措置”。

四月二十八日,林则徐又致书会试房师沈维鐈⑯,又一次述说自己离任河督就任江苏巡抚而担心日后事务纷杂棘手的矛盾心情,信中说:“则徐宣防未习,本不宜久侧河壖……且三吴积习雕瘵,难以拊循。”林则徐在河道总督任内深恶官场腐败,积重难返,“明察疑烦苛,独清亦众忌”。保持正直清白的名誉难免要受到排斥打击,力求除弊务新就更不待言了。

不久,新任河督吴邦庆到任,林则徐“于五月二十五日交卸河督篆务”。从此离开了济宁,结束了他在济宁一百六十四天的河道总督任期。这短短的任期,在他数十年的官迹之中,略显微不足道了,可是林则徐忠于职守,笃行不苟,兢兢业业,宵衣旰食的尽职尽责精神,应当作为闪光的一页载入济宁的史册。

林则徐精诗词,擅书法,以文会友。在他任河督期间,交谊甚笃者应首推书香世家、州城名流刘凝辉⑰,刘凝辉之子刘嗣瑞曾任东河黄沁厅同知,凝辉仰慕林公结为至交。刘宅⑱距河道院署临近,宅内三进院落,后为花园,名“溷园”。园内假山俊石、亭榭玲珑,小桥流水、画廊通幽。林则徐涉足于此,与刘凝辉作诗答对、吟诵唱和,并为刘凝辉提笔泼墨撰写书联:“事能知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后刘凝辉着石工将此联镌刻在石碑上,镶嵌在假山以示荣耀。与林则徐交谊甚密者诸如州人车克慎⑲,段春湖、李福泰⑳、任城书院山长㉑卢文乾等,林离任后亦均有书信来往。

林则徐在济宁亦留下不少诗篇,却年代久远而今难寻了,现仅发现两首残缺的诗,是题赠亲家叶申芗㉒的:

“道光壬辰四月,小庚年老前辈大人过任城出《庚午雅集图》重慕本见示,并属题句,灯下草草应命,不值一粲”。

廿年鸿雪此重摹,省识高阳旧酒徒。

休对清樽悲白发,应怜宿草感黄垆。

倦游信忆乡园乐,真面犹堪主客呼。

何日四公同握手,更听春鸟唤提壶。

(图中存者莲渚、芷林、砚樵、小庚四君子)

有客披图自倡酬,如携旧侣共扁舟。

豪情激宕惊口口,妙句推敲合拍孚。

过我重携口口酒,酌君应上谪仙楼。

口口口口口山味,何碍头衔暑醉侯。

济宁玉堂孙氏至清朝中期以来累代为官。林则徐与济宁玉堂孙氏三代有过交往,任河道时曾亲自拜望孙玉庭。嘉庆年间孙玉庭(寄圃)以湖广总督调任两江总督,加太子少保衔。道光元年(1821年)封授协办大学士,仍留两江。1824年晋体仁阁大学士。道光三年(1823年)林则徐在孙玉庭手下任职江苏按察使,为孙玉庭所器重。道光四年林则徐以江苏按察使署布政使任,正值江苏大水。为抗洪救灾,林则徐呈报治水建议及钱款费用筹集办法,其独到的见解和超群的才能深为孙玉庭赏识。以林“器识远大,处事精详”,熟悉地方情况,一直关心水利等理由,奏请任命林则徐综办江浙水利。道光帝准奏并在谕旨中批曰:“即朕特派,非伊而谁,所请甚是。”道光五年二月孙玉庭再次推荐林则徐督修堤工,林感谢孙玉庭的器重提撕,谒见孙玉庭。此时孙玉庭已是七十四岁高龄的老人,而林则徐四十岁,二人推心置腹,长叙数刻,孙玉庭寄语林则徐:本部堂老矣,量汝才必有大用,不惑之年正是为国效力之始。后留林则徐共进午餐,二人可谓忘年之交。

林则徐在济宁任河道总督时多次前往孙府拜望年迈辞官在家的孙玉庭,1832年林则徐离开济宁河督任,赴江苏任巡抚,1835年二月林在江苏巡抚任上获知孙玉庭故去(孙故于1834年,卒年八十三岁,葬于济宁城北李营),当即托廖云槎将“奠仪”送来济宁,以表往日之情。

后事前提,到了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林则徐在云贵总督任内政绩卓著,清廷加太子太保衔并赏戴花翎,时孙玉庭之孙孙毓溎(道光甲辰状元)任云南学政,二人交谊甚笃.作诗酬和唱诵,往来十分密切。道光三十年(1850年)五月咸丰帝下登极求贤诏,时林则徐正养病福州故里。户部尚书孙瑞珍(字储英,孙玉庭三子,孙毓汶之父)应命保奏推荐林则徐再度出山,重负重任。五月初三日,咸丰帝命闽浙总督刘韵珂(汶上县人)转饬林则徐一俟痊愈,速速进京,再赴新任,林则徐深得孙瑞珍一臂之力。


【注】

①在城闸:元代称任城闸,明始称在城闸,俗称小闹。

②天井闸:元代称会源间,是始称天井闸,俗称大闸。

③清代河道总督为治河最高长官,全国共有三人,计北河、南河、东河各一人,分管南、北各河疏浚堤防事务。北河由直隶总督兼管,南河由遭运总督兼管,东河为专任,名为“河东河道总督”,正二品(与漕督同),并兼兵部侍郎右副都御史衔。官署为河道总督衙门,驻山东济宁州。

河道总督也如各省总督自有直辖军队,名为“河标”。掌河工调遣、督护及守汛防险之事。河东河道总督所属军队计有本标中、左、右三营及济宁城守营与驻守运河、黄河、淮河、豫河各营共为八个营,有兵三千多人,武职有副将、参将、游击等。

河道总督之下分管河务的文职长官为管河道,正四品官,与地方守、巡道同,山东运河道驻济宁州。管河道所属官员有同知、通判、州同、州判、县丞、主簿、巡检等官。同知、通判的官署为“厅”,州同以下则为“汛”,管河同知以下各官,各掌河之岁修、抢修及挑浚淤浅等工程。问知、通判督率州同、州判以下各官分汛防守。

④埽:sào、把树枝、秫秸、石头等用绳子捆紧做成的圆柱形的东西,从前治理黄河时用它保护堤岸防水冲刷。又,用许多埽做成的水工建筑物。

⑤闸河:大运河一段,利用建闸蓄水,调节水位,以利通航,故称闸河。

⑥林则徐赴任途中,前河督严烺委派河标中营副将穆莫邦、运河同知朱长垣前迎六十里。穆莫邦,字治安,河南淮宁人,乾隆甲寅武举,道光十一年任河标中营副将,后升广东南韶连镇总兵,朱长垣,字云帆,江苏吴县人,监生,道光十年闰四月任运河同知。

⑦今济宁二中北操场即总督河道院署遗址。参看济宁中区《文史资料》第二辑《河院衙门——二中操场》一文。

⑧十字河:在微山地,分东西两股,东为薛城大沙河,西为新薛河,皆东北西南流向,分别于刘昌庄南、南坝村入微山湖。

⑨泥龙:沿堤一带,为出土必经之路,因挑土抬雪撒满泥浆,北风一刮,就冻积成一条泥龙。

⑩道光年间各省漕船共6300余只,运船有运丁,运丁是卫所军籍中比较殷实的军丁。另雇募有身家并熟练掌驾的水手9人,10人一船,十船一帮,十船互保,一船生事,十船连坐。

⑪陈寿棋(1771-1834)字恭甫,又字介祥、苇仁,号梅修、左海.福建侯官人。嘉庆四年进士,翰林院编修,晚年主讲泉州清源书院、福州鳌峰书院二十余年。林则徐早年便与他结识过从。

⑫张际亮(1799-1843),字亨甫,福建建宁人。诗人,有《张亨甫全集》行世。张写诗多首颂场林则除的政绩,林则徐亦很推重他。

⑬冯桂芬(1809—1874)字林一,江苏吴县人,林则徐门生。

⑭大校场:今济宁市建筑工程公司及省电力二公司所在地。占地442.6亩。

⑮刘闻石,即刘建韶、福建长乐人,道光十五年进士,曾应林则徐邀聘教读诸儿,后任陕西孝义厅同知。

⑯沈维鐈:字鼎甫,又字子彝,号小湖,浙江嘉兴人,嘉成七年进士,官至工部左侍郎,林则徐会试时的房师。

⑰刘凝辉,:济宁州人,出身诗书世家,酷爱书画,附贡生候补训导,但后无大进。因祖上经商成为州城巨富,家道殷实,凝辉便督学后人,子刘嗣瑞官居四品顶戴加三品封建典,在河道供职。孙刘宗伦子葛臣,州城名医,雅擅书画,后成名家。孙刘宗书,字献臣,亦在河道供职,书画俱佳。《中国美术家大辞曲)辑录宗伦、宗书其人其事。

⑱刘疑辉住宅即现在的济宁市黄家街小学地址。

⑲车克慎,字意园,世居济宁西门里,诗书世家,道光癸巳进士,官至礼部侍郎,门前悬挂立匾“太史第”。林则徐与之交谊深厚,林离任后与车书信来往,1956年于南京发现七封往来书札。

⑳李福泰,济宁州人,道光二十四年进士,官至广东、广西巡抚,李氏后人曾珍藏林则徐手书赠联,后遗失。

@山长:即院长.

@叶申芗:字维郁,号小庚,福建闽县人,嘉庆十四年进士。林则徐八妹嫁申芗子预昌,林则徐次子聪彝又娶申芗之侄女,故林、叶交谊甚厚。

来源:济宁师专学报

1995 年第2期(总第58期)

图文编辑:黄艳生

注:图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或疑问请联系本平台删除。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6

标签:济宁   总督   河道   嘉庆   宵衣旰食   河工   黄河   道光   江苏   山东   运河   廉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