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句丽到底是中国历史还是朝韩历史,高句丽人的后代哪里去了?

当前中韩关系出现了一些误会,在有关于泡菜、高句丽等问题上,韩国青年人普遍对中国不满,认为中国在掠夺韩国文化,而中国人则觉得韩国在偷中国的文化,这种信息的不畅导致两国关系下降是很可惜的,本文做一些科普。

高句丽人到底什么民族源流?高句丽是朝鲜历史吗?下面一一为大家解答。

一、高句丽人到底什么源流?

高句丽立国于西汉时期,本来只是一个小城邦。高句丽人起源于扶余人。

高句丽著名文物好太王碑上面写道:

惟昔始祖邹牟王之创基也,出自北夫余天帝之子。

说明自身是扶余人。


好太王碑

朝鲜史书《三国史记》是王氏高丽时期宰相金富轼奉高丽仁宗之命所编撰的官修正史,是朝鲜半岛现存最早的完整史书,记录了高句丽、百济、新罗三国的历史。其中也说:

高句丽始祖朱蒙为东扶余王金蛙养子。高句丽人的统治集团即出自这一支扶余人。

三国史记

我们翻开中国史书,最早和高句丽有过接触是在汉魏时期,《后汉书》和《三国志》都有记载。

《三国志·魏书列传三十》,即乌丸鲜卑东夷列传中记载:

高句丽在辽东之东千里,南与朝鲜、濊貊,东与沃沮,北与夫馀接。都於丸都之下,方可二千里,户三万。多大山深谷,无原泽。随山谷以为居,食涧水。无良田,虽力佃作,不足以实口腹。其俗节食,好治宫室,於所居之左右立大屋,祭鬼神,又祀灵星、社稷。其人性凶急,喜寇钞。其国有王,其官有相加、对卢、沛者、古雏加、主簿、优台丞、使者、皂衣先人,尊卑各有等级。东夷旧语以为夫馀别种,言语诸事,多与夫馀同,其性气衣服有异。本有五族,有涓奴部、绝奴部、顺奴部、灌奴部、桂娄部。本涓奴部为王,稍微弱,今桂娄部代之。汉时赐鼓吹技人,常从玄菟郡受朝服衣帻,高句丽令主其名籍。后稍骄恣,不复诣郡,于东界筑小城,置朝服衣帻其中,岁时来取之,今胡犹名此城为帻沟溇。沟溇者,句丽名城也。其置官,有对卢则不置沛者,有沛者则不置对卢。王之宗族,其大加皆称古雏加。涓奴部本国主,今虽不为王,適统大人,得称古雏加,亦得立宗庙,祠灵星、社稷。绝奴部世与王婚,加古雏之号。诸大加亦自置使者、皂衣先人,名皆达於王,如卿大夫之家臣,会同坐起,不得与王家使者、皂衣先人同列。其国中大家不佃作,坐食者万馀口,下户远担米粮鱼盐供给之。其民喜歌舞,国中邑落,暮夜男女群聚,相就歌戏。无大仓库,家家自有小仓,名之为桴京。其人絜清自喜,喜藏酿。跪拜申一脚,与夫馀异,行步皆走。以十月祭天,国中大会,名曰东盟。其公会,衣服皆锦绣金银以自饰。大加主簿头著帻,如帻而无馀,其小加著折风,形如弁。其国东有大穴,名隧穴,十月国中大会,迎隧神还于国东上祭之,置木隧于神坐。无牢狱,有罪诸加评议,便杀之,没入妻子为奴婢。其俗作婚姻,言语已定,女家作小屋於大屋后,名婿屋,婿暮至女家户外,自名跪拜,乞得就女宿,如是者再三,女父母乃听使就小屋中宿,傍顿钱帛,至生子已长大,乃将妇归家。其俗淫。男女已嫁娶,便稍作送终之衣。厚葬,金银财币,尽於送死,积石为封,列种松柏。其马皆小,便登山。国人有气力,习战斗,沃沮、东濊皆属焉。又有小水貊。句丽作国,依大水而居,西安平县北有小水,南流入海,句丽别种依小水作国,因名之为小水貊,出好弓,所谓貊弓是也。

这里记载了,高句丽是扶余人。

《后汉书·卷八十五》东夷传记载:

高句骊,在辽东之东千里,南与朝鲜、濊貊,东与沃沮,北与夫余接。地方二千里,多大山深谷,人随而为居。少田业,力作不足以自资,故其俗节于饮食,而好修宫室。东夷相传以为夫余别种,故言语法则多同,而跪拜曳一脚,行步皆走。凡有五族,有消奴部,绝奴部,顺奴部,灌奴部,桂娄部。案今高骊五部:一曰内部,一名黄部,即桂娄部也;二曰北部,一名后部,即绝奴部也;三曰东部,一名左部,即顺奴部也;四曰南部,一名前部,即灌奴部也;五曰西部,一名右部,即消奴部也。本消奴部为王,稍微弱,后桂娄部代之。其置官,有相加、对卢、沛者、古邹大加、古邹大加,高骊掌宾客之官,如鸿胪也。主簿、优台、使者、帛衣先人。武帝灭朝鲜,以高句骊为县,《前书》元封中,定朝鲜为真番、临屯、乐浪、玄菟四郡。使属玄菟,赐鼓吹伎人。其俗淫,皆洁净自熹,暮夜辄男女群聚为倡乐。好祠鬼神、社稷、零星,《前书音义》:“龙星左角曰天田,则农祥也。辰日祠以牛,号曰零星。”《风俗通》曰“辰之神为灵星”,故以辰日祠于东南也。以十月祭天大会,名曰“东盟”。其国东有大穴,号禭神,亦以十月迎而祭之。其公会衣服皆锦绣,金银以自饰。大加、主簿皆著帻,如冠帻而无后;其小加著折风,形如弁。无牢狱,有罪,诸加评议便杀之,没入妻子为奴婢。其昏姻皆就妇家,生子长大,然后将还,便稍营送终之具。金银财币尽于厚葬,积石为封,亦种松柏。其人性凶急,有气力,习战斗,好寇钞,沃沮、东濊皆属焉。

这里都说明了,高句丽人是扶余人。至于其他的说法,什么高句丽是商朝人后裔,是东夷后人,是炎帝后人,是蚩尤后人,等都被历史学家驳斥了,没有证据。

后汉书

那么,问题来了,扶余人是什么人种?

还是《后汉书·东夷传》写道:

夫余国,在玄菟北千里。南与高句骊,东与挹娄,西与鲜卑接,北有弱水。地方二千里,本濊地也。

汉四郡

汉武帝灭朝鲜之后曾经设置了“汉四郡”,其中就知道了,扶余在汉四郡之外,是没有被汉朝管辖的蛮夷之人。

而扶余也不是肃慎,我们知道,肃慎是阿尔泰语系通古斯语族的民族,是女真族和满族的祖先,扶余也不是肃慎人。

扶余其实是濊貊人。

濊貊又是什么人呢?

濊貊族在中国历史上被记载就非常早了。

濊貊首次见于中国史籍记载是西汉司马迁的《史记·货殖列传》,上面写道:

(燕)上谷至辽东,地踔远,人民希,数被寇,大与赵、代俗相类,而民雕捍少虑,有鱼盐枣栗之饶。北邻乌桓、夫余,东绾秽貉、朝鲜、真番之利。

这里扶余和濊貊并列出现,但其实他们都是一类人,就是濊貊人,这个民族顾名思义,“貊”是熊的意思,显示其是一个以熊作为图腾的民族,濊貊人曾经在西汉时期建立扶余国,所以高句丽的民众大多就是濊貊人。

濊貊,古文献称之为“白民”,“亳人”或“发人”。濊貊是濊人与貊人的合称,以定居农业为特点,不同于游牧民族。濊人的地域在高句骊、沃沮之南 ,辰韩之北,东滨大海,西至乐浪。在今天的清川江与汉江之间的东部。即日本海、东朝鲜湾的咸兴至江陵一带,亦即朝鲜中部偏东地区。

濊貊人根据现在人类学家研究,与百越人有着相似的习俗,都断发文身,并且尚黑,语言则与扶余语系相近,也就是今天的日韩语系。这一支人可能就是远古的百越民族,百越民族除了从越南到山东有广泛的分布外,一支可能渡海到了东北地区。

百越人和濊貊人有一个奇特的相似习俗,就是把牙齿染黑

濊貊人没有文字,图腾为三足乌,崇拜太阳,Y染色体单倍群属于O2b,濊貊人也进行农耕,并且创造了相当灿烂的文化。

高句丽壁画,可以看出高句丽的三足乌图腾

扶余语系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扶余人就是濊貊人,为什么他们是两个名字呢?

那是发展程度不同决定的,就如同肃慎民族,在南北朝时代,就有娄邑、勿吉、靺鞨三支民族了,娄邑最为落后,勿吉次之,最发达的就是靺鞨。也就是说,这是根据发展程度差异来的。

高句丽国,上层统治者肯定是扶余人,下层人民也有部分扶余人,更多是更为落后的濊貊人。濊貊人当时有多少人呢?《汉书·武帝纪》载武帝元朔元年“东夷秽君南间等口二十八万人降,为苍海郡”,秽人总计5万6千户。

对比《三国志·魏书·东夷传》所载,曹魏时高句丽人(扶余人)3万户、秽人2万户、沃沮人5千户,总计才5万5千户,一共也是5万5千户,按照每户人口5个人计算,一共30万人口左右。

二、高句丽是朝鲜历史吗?

高句丽本来只是朝鲜半岛北部的一个小城邦,成不了大气候,和东汉打打停停。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公孙氏割据辽东,高句丽一直襄助公孙氏,但是后来高句丽和公孙氏结下了梁子,公孙康给高句丽以重击,并焚毁其国都国内城,高句丽被迫迁都山城丸都(吉林集安以西之山城子)。

后来司马懿灭掉了公孙渊,曹魏毋丘俭带领魏军,两次征讨高句丽,那个时候的高句丽还十分弱小,不得不仓促迎敌。

上天给了高句丽绝佳的机会,西晋末年,永嘉之乱,狼烟四起,高句丽借中原衰微之机东山再起,并先后蚕食吞并了朝鲜半岛上的乐浪和带方二郡,惹怒了辽东的慕容家族,慕容家族是鲜卑族,骑兵强大,多次征服高句丽,慕容皝一把火焚毁了丸都,然而前燕被前秦所灭。

前秦淝水之战败北之后,整个北中国陷入分崩离析的状态,高句丽迅速扩张,占据辽东,成为东北亚地区最为强大的王国之一。

征服辽东之后,高句丽又把扩张的方向看到了南方,长寿王于427年将首都迁往朝鲜半岛平壤,随后重点打击百济、新罗。

从此之后,高句丽就很少涉足关内之事了,主要在朝鲜半岛作战。

但是隋朝统一中国之后,不能容忍高句丽的存在,隋文帝想征服高句丽,高句丽遣使谢罪,隋文帝于是罢兵。

隋炀帝继位之后,更加看不惯高句丽,先后多次征服高句丽,但都失败,究其原因在于,高句丽占据辽东,实力强大,要想征服高句丽,必须占领辽东,而辽东则易守难攻。


最终唐朝才灭亡了高句丽,唐朝征服高句丽的故事可以看我写的为什么和欧洲面积差不多大的中国是统一的,而欧洲却从古至今都是分裂的?和一个因素有关一文。在此不再赘述。

高句丽这个存在长达705年、据有中国东北部和朝鲜半岛北部、中部广阔领域的政权,高句丽是不是朝鲜历史?对其归属问题,中外史学界争议颇多,归纳起来大致有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高句丽(公元前37年—公元668年)为中国中原王朝辖属的少数民族地方政权。持此观点的主要有张博泉、孙玉良、杨昭全、孙进己等史学专家。

第二种观点:认为高句丽为朝鲜古代国家,代表人物主要有范文澜、翦伯赞等。持此观点的学者认为中国古代史、二十五史等均将高句丽作为汉民族以外的东夷,不视为中国之组成部分,遂认为高句丽为朝鲜之古国。

翦伯赞

第三种观点:认为高句丽自建国至公元427年迁都平壤前,为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地方政权;427年迁都平壤直至灭亡为朝鲜古代国家。持此说的主要是以郭沫若为代表。

郭沫若

其实这三种观点一开始也没有对错,都是各自史学家的个人之说,没有主观目的。

事实上,《旧唐书》和《新唐书》之前诸史多在《东夷传》或《蛮夷传》中为高句丽立传,但是朝鲜的《三国史记》同样为高句丽立传。

笔者认为高句丽应该是中朝共有的历史,是中国历史,但是也属于朝鲜历史。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了这个国家。站在今天中国各族人民的立场上,应该承认这些民族在历史上都是中国人,都是国内民族,没有理由只站在汉族立场上,只承认汉族代表中国,而把历史上我国其它各族都说成是外国民族。再说对于“夷”的理解,也不能认为“夷”就是外国。历史上来自中国西北的周民族,对殷商人称之为“夷”,主要是相对于中原以外的地区都曾被称为蛮或夷,因此不能以此确定高句丽的归属。

但是高句丽同样属于朝鲜历史,不能以今天的中朝边界来划定高句丽政权的归属。迁都前高句丽的首都在中国东北境内(今吉林省集安),其领域主要在中国东北地区,427年高句丽首都迁至平壤后,且其领域扩至朝鲜北部、中部。一般来说,首都在一国之内的可以认定为是这个国家历史,高句丽既然以平壤作为首都,自然可以算朝鲜历史。比如中国历史上的“喀喇汗国”,后期以喀什噶尔作为首都,虽然这个国家只有30%的面积在中国境内,但是首都喀什在中国境内,依然可以算作是中国历史。

高句丽地图

喀喇汗国

高句丽的争议先不说,虽然隋唐的高句丽不等于宋朝时期朝鲜半岛的“王氏高丽”国家,但是确实后期是以平壤作为首都的,以一国首都作为国都的国家可以算作这个国家的历史,高句丽暂且作为中朝两国共有的国家。

三、高句丽人今天到哪里去了?

首先要弄清楚,在高句丽被唐朝灭亡之后,高句丽究竟有多少人?

如果连高句丽有多少人都弄不清楚,那自然不知道高句丽人去哪里了。

前文说过,曹魏初期,高句丽一共30万人左右。

但是经过数百年的扩张,到了唐朝灭亡高句丽之后,高句丽人口就不止这么多了。

唐朝杜佑《通典》记载:

平其国,下城百七十六,户六十九万七千。

也就是说,唐朝灭亡了高句丽国,得到了城池76座,得到了户口69.7万。

因为古代计算人口按照户口,而不是人口,所以我们知道,高句丽国的人口是69.7万户。

如果一户是5个人,即今天的爷爷、奶奶、父亲、母亲和儿子,一共5个人,那么高句丽的人口应该是69.7*5=348.5万人。

但是古代应该不可能一户只有一个儿子,如果有2-3个儿子,也就是一户7个人来算的话,69.7*7=487.9万人。

也就是说,这是唐朝计算的高句丽灭亡时所籍得的人数,只包括高句丽境内的所有人,不包括白山部和粟末靺鞨这些归附于高句丽的女真民族,应该是很可信的。

公元668年,高句丽的人口应该是348万-487万之间,如果取平均数,应该是417万。

谭其骧编辑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就把高句丽算入朝鲜历史,算是一种主流历史观的反映

从曹魏到唐朝,公元220年到高句丽灭亡的668年,一共440年,高句丽的人口从30万涨到了417万,涨了14倍,为何这么快?可能和领土扩张有关,也可能占领俘虏了大量汉人。

唐平高句丽后,分其境为九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县,并于平壤设安东都护府以统之,任命右威卫大将军薛仁贵为检校安东都护,领兵二万镇守其地。

高句丽人的流向,主要有这样几个方向:

一、迁往唐朝的高句丽人

唐朝灭亡高句丽后,在其主导下,对高句丽遗民进行了强制性迁移。

《通典·高句丽》记载,:“移高丽户二万八千三百,配江淮、岭南、山南、京西”。

《资治通鉴》卷201记载:“徙高丽户三万八千二百于江淮之南及山南、京西诸州空旷之地”。

这里记载有两个,一个说2万8,一个说3万8,可能有误,也有可能确实是当时记载了两种说法,这就是网友们常说的,高句丽人全部被迁徙往了唐朝,成为了唐朝人。

但是,这对吗?

《通典》说的,高句丽国的人口是69.7万户。

那么,69.7万户的人口中,3万8千户迁徙到了江淮和山南,这只占了5.4%的比例。

3万8千户,如果按照之前一户7个人来算,一共26万人。唐朝当时多少人呢?唐中宗时期曾经统计过,《旧唐书》记载,神龙元年(705年) 是岁,户部奏天下户六百一十五万,口三千七百一十四万有奇。也就是说,唐朝当时3700万人口,后来到了50年之后的唐玄宗时期才增长到了5000万左右。

也就是说,只有5%的高句丽人被迁徙到了唐朝。

也就是说,3700万唐朝人当中,只有26万是高句丽人,比例为0.7%,基本忽略不计。

所以,高句丽人绝对没有全部迁徙到唐朝,也没有全部融入汉族当中。

那么,其他的高句丽人哪里去了呢?

我们继续看看。

二、南奔新罗的高句丽人。

高句丽人南奔新罗的也很多,新罗在高句丽灭亡后,兼并了北到平安南道西南、南浦和平壤南部、黄海北道遂安、江原道安边以南,庆尚北道加恩、奉化、蔚珍、忠清北道深川以北,忠清南道以北以东的广大地区。据《三国史记。地理四》载,共有一百六十四郡县被新罗所占,附着其上的人口当然也被其领有,不可能悉被迁徙到中国内地。

也就说,唐朝后来遇到了西部吐蕃的威胁,最终撤出了占领的百济和高句丽,三国就此被新罗统一。

那么,新罗是什么人呢?百济和高句丽人一样,是扶余人,但是新罗并不是,本文客观讲述历史,自然不会编造历史。

新罗是三韩人建立的国家,而三韩和濊貊是不同的民族。

还是翻开《后汉书·东夷传》:

韩有三种:一曰马韩,二曰辰韩,三曰弁辰。马韩在西,有五十四国,其北与乐浪,南与倭接。辰韩在东,十有二国,其北与濊貊接。弁辰在辰韩之南,亦十有二国,其南亦与倭接。凡七十八国,伯济是其一国焉。大者万余户,小者数千家,各在山海闲,地合方四千余里,东西以海为限,皆古之辰国也。马韩最大,共立其种为辰王,都目支国,尽王三韩之地。其诸国王先皆是马韩种人焉。 马韩人知田蚕,作绵布。出大栗如梨。有长尾鸡,尾长五尺。邑落杂居,亦无城郭。作土室,形如冢,开户在上。不知跪拜。无长幼男女之别。不贵金宝锦罽,不知骑乘牛马,唯重璎珠,以缀衣为饰,及县颈垂耳。大率皆魁头露紒,魁头犹科头也,谓以发萦绕成科结也。紒音计。布袍草履。其人壮勇,少年有筑室作力者,辄以绳贯脊皮,缒以大木,嚾呼为健。常以五月田竟祭鬼神,昼夜酒会,群聚歌舞,舞辄数十人相随蹋地为节。十月农功毕,亦复如之。诸国邑各以一人主祭天神,号为“天君”。又立苏涂,《魏志》曰:“诸国各有别邑,为苏涂,诸亡逃至其中,皆不还之。苏涂之义,有似浮屠。”建大木以县铃鼓,事鬼神。其南界近倭,亦有文身者。 辰韩,耆老自言秦之亡人,避苦役,适韩国,马韩割东界地与之。其名国为邦,弓为弧,贼为寇,行酒为行觞,相呼为徒,有似秦语,故或名之为秦韩。有城栅屋室。诸小别邑,各有渠帅,大者名臣智,次有俭侧,次有樊秖,次有杀奚,次有邑借。皆其官名。土地肥美,宜五谷。知蚕桑,作缣布。乘驾牛马。嫁娶以礼。行者让路。国出铁,濊、倭、马韩并从市之。凡诸贸易,皆以铁为货。俗喜歌舞饮酒鼓瑟。儿生欲令其头扁,皆押之以石。扁音补典反。 弁辰与辰韩杂居,城郭衣服皆同,言语风俗有异。其人形皆长大,美发,衣服洁清。而刑法严峻。其国近倭,故颇有文身者。

三韩中的辰韩据说还是秦国灭亡时东渡的中国人,但总的来说,三韩是半岛的土著,而现代分子人类学研究,三韩人其实祖先来自于西伯利亚,是古亚细亚人,基因单倍群是C和N。

也就是说,三韩人和濊貊人很有趣,三韩人居住在半岛南部的海边,但是祖先来自于西伯利亚的大山。濊貊居住在半岛北边的大山,但是祖先却来自于东南亚和东亚的沿海地区,他们都去了各自的地貌。


而且,正如同扶余人建立了两个国家,高句丽和百济之外,三韩人也建立了两个国家,新罗和伽耶。

高句丽人逃亡新罗的是多少人呢?

因为半岛的史书大多还是来自于中国古代史书,而《新唐书》并没有记载新罗的很多事迹,所以高句丽人流入新罗的只有一个记载:

《三国史记·新罗纪六》载,总章元年(668年)十一月五日,“王以所虏高句丽人七千入京”。

从以上记载来看,很难计算出流入新罗的高句丽遗民的确切人数,但高句丽遗民流向新罗,这是肯定的,对此不应否认

但是高句丽人应该不会流入新罗太多,因为高句丽的土地上兴起了一个新的国家。

那就是渤海国。

渤海国地图

三、加入渤海国的高句丽人。

渤海国是698年大祚荣建立的政权,后来唐玄宗时期归顺唐朝,被封为“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大祚荣是粟末靺鞨人,女真语族的民族。

高句丽人很多在唐朝灭亡之后,既没有东迁,也没有南迁,那就是留在原地,最后做了渤海国的国民。

《新唐书·北狄传》记载:

渤海,本粟末靺鞨附高丽者,姓大氏。高丽灭,率众保挹娄之东牟山,地直营州东二千里,南比新罗,以泥河为境,东穷海,西契丹。筑城郭以居,高丽逋残稍归之。

这里要说明的是,因为《新唐书》是宋朝欧阳修所写,宋朝时期朝鲜半岛的国家是王氏高丽,所以《唐书》中提到的高句丽有的时候也简写作“高丽”。事实上,在新罗王朝后期,人们还是怀念高句丽,新罗王朝后期还是分裂为三个国家:后高句丽、后百济和后新罗,最后都被统一,就是高丽王国。

那么,渤海国有多少人口?《新唐书》记载:初,其王数遣诸生诣京师太学,习识古今制度,至是遂为海东盛国,地有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

也就是说,渤海国一共有62个州,堪称一个大国,而且文化很兴盛,号称“海东盛国”。

遗憾的是,史书并没有记载渤海国究竟有多少人,契丹灭掉了渤海国,但是《辽史》很简略,也没有专门为渤海国作传,对于渤海国,我们知之甚少,《辽史》中对于渤海"兵数十万"的浮夸描写,有些学者认为后期渤海国人口应当多达300万左右。但也只是猜测,这其中有靺鞨人, 也有高句丽人,但是靺鞨在那个时期人口并不多,黑水靺鞨仅仅只有数万人,粟末靺鞨不可能数百万之多。所以猜测,高句丽人应该有200万,靺鞨人大约100万左右。他们长期融合为渤海人,后来被灭后,渤海人长期存在,并且和契丹人并存,甚至辽国灭亡时,渤海人也还存在着。


也就是说,高句丽417万人中,迁入唐朝的大概26万人,留在渤海国内的大约200万人,因此南迁新罗的应该在180万人左右。

遗憾的是,新罗国到底有多少人口,没有统计过,12世纪的王氏高丽人口倒是有记载,《宋史·卷四百八十七》记载:

王居开州蜀莫郡,曰开成府。依大山置宫室,立城壁,名其山曰神嵩。民居皆茅茨,大止两椽,覆以瓦者才十二。以新罗为东州乐浪府,号东京。百济为金州金马郡,号南京。平壤为镇州,号西京。西京最盛。总之,凡三京、四府、八牧、郡百有十八、县镇三百九十、洲岛三千七百。郡邑之小者,或只百家。男女二百十万口,兵、民、僧各居其一。地寒多山,土宜松柏,有粳、黍、麻、麦而无秫,以粳为酒。少丝蚕,匹缣直银十两,多衣麻纻。王出,乘车驾牛,历山险乃骑。

这里说,高丽国人口210万人,可能是少了,或许《宋史》记载错误。因为《新唐书·东夷传》记载,“定方令士超堞立帜,泰开门降,定方执义慈、隆及小王孝演、酋长五十八人送 京师,平其国五部、三十七郡、二百城,户七十六万。”,也就是说,百济国一共76万户,如果一户算5个人,大约380万。百济只是新罗西南部的地区,尚且有380万人,新罗至少应该是百济的两倍才对,新罗和继之而起的高丽应该有760万人左右。

如果新罗国是760万人,南迁的高句丽人为180万人左右,那么高句丽人应该占据新罗国人口的23.6%。

再来说说渤海国,渤海人后来哪去了呢?

渤海国被契丹灭亡后,渤海人被大量迁徙到了契丹国,今天达斡尔族基因检测还有O2a单倍群的人数就是例子。迁徙入契丹国的大约200万人,此外,还有100多万渤海人留在辽东,后来加入了金国,融入了女真族和后来的满族汇总。

还有30万人,南迁高丽王国,陕溪太氏据说就是渤海王室大氏的后裔;投奔中原内地的遗民则非常少。

契丹辽国到底多少人口呢?这个《辽史》没有记载,只能根据《金史·地理志》的辽国故地部分推断,为1978690户。如果一户算5个人的话,辽国一共985万人。但是大多数是幽云十六州的汉人。

100万渤海人在900万的辽国中,几乎占据了九分之一的人口,所以影响力还是很大的。

就此,我们得出结论,高句丽国一共417万人,其中26万人被迁徙到了唐朝内地,180万人南迁到了新罗王国,还有200多万加入了渤海国的创建当中。

从比例来说的话,6.2%的高句丽人迁往唐朝;

43.16%的高句丽人南迁新罗,占新罗王国人口的25.71%左右;

47.96%的高句丽人留在原地加入了渤海国的创建中,占渤海国人口的66.67%,随着渤海国的灭亡,这些高句丽人又加入了契丹族、蒙古族、女真族等之中,进一步计算,26.38%的高句丽人(和靺鞨融合成为了渤海人)加入了契丹族,以及后来的蒙古族。22.89%的高句丽人(和靺鞨融合成为了渤海人)加入了女真族,以及后来的满族。

还有数十万高句丽人加入了其他国家。比如说加入突厥、投奔契丹,甚至有迁往日本的,但是人数都很少。

做成图表的话,就清楚,请看饼图。



就此,我们得出几个关于高句丽的基本结论。

1、高句丽人的民族源流是扶余人,和百济人同出于扶余,和建立新罗的三韩人是不同的民族。

2、高句丽是中国东北地区历史,这是没有疑问的。

3、高句丽迁都朝鲜半岛平壤,也可以算作朝鲜半岛历史,这也是没有疑问的,高句丽是中朝共有历史。

4、高句丽国灭亡之后,高句丽人的流向,有西迁唐朝、南迁新罗,留居在原地加入渤海国等,渤海人最终又融入了契丹、女真等族中,也就是说,整个东北亚的民族几乎都有高句丽人的血缘。

5、后来新罗演变而来的国家叫做王氏高丽,选择了高丽这样的名字,高句丽不等于高丽,高丽人大多是新罗人.

6、高句丽不等于高丽,一如北魏不等于曹魏,两者统治者民族不同,疆域也不同,但是北魏和曹魏都是中国历史,同样的,高丽是朝鲜历史,高句丽也是朝鲜历史,当然,中朝共有历史。

同样叫做“魏”,北魏不等于曹魏,但都是中国历史

对于高句丽,我们有太多的谜团,很多并非我一篇文章能讲述清楚的,所以从今天开始,陆续刊载高句丽的历史文章,欢迎大家关注。


参考文献

1、[汉]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75.

2、[汉]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

3、[晋]陈寿.三国志.北京:中华书局.1975.

4、[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

5、[后晋]刘昫.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

6、[唐]杜佑.通典.北京:中华书局.1988.

7、[宋]欧阳修.新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

8、[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北京:中华书局.1963.

9、高丽.金富轼.三国史记.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

10、[元]脱脱.宋史京:中华书局.1975.

11、杨军.高句丽民族与国家的形成和演变.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12、杨春吉,耿铁华.高句丽历史归属问题研究.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

13、孙进己.高句丽渤海研究集成.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1994

14、韩国东北亚历史研究中心.高句丽的政治与社会.香港社会科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09

15、孙进己,孙泓.女真民族史.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16、杨军.渤海国民族构成与分布研究.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

17、韩国东北亚历史研究中心.渤海的历史与文化.香港社会科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09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1

标签:新罗   平壤   契丹   朝鲜半岛   辽东   丽人   渤海   扶余   朝鲜   唐朝   后代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