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秦汉时代社会治理模式的演进,对当时统治的影响

文稿|瓦欧

编辑|瓦欧

前言

社会治理模式是指治理主体。对社会事务所采取的一种行动策略,这种行动策略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

秦汉时代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经历了一个由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的过程。秦代实行的是人治,而汉代则是在秦代"法治"的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地完善和发展,由人治向法治转变。

秦汉时代国家治理体系的不断完善、政治文明的不断进步、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与繁荣,以及国际环境的变化等,都深刻影响了秦汉时代社会治理模式。

秦汉时代社会治理模式及其发展变化,可以为现代社会治理提供借鉴,为国家现代化提供历史镜鉴。

这一变化不仅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社会治理理念、治理方式等方面发生转变的重要标志。

一、“礼制”与“教化”

秦代社会治理模式经历了由人治到法治的发展过程,其主要特点为:君主权力得到强化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逐步确立了君主专制的制度,对地方行政制度、刑法制度等进行了全面改革,不仅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而且赋予君主至高无上的权威,将原来属于各级官吏的行政、司法以及其他权利收归中央。

秦始皇在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同时,也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了一系列,地方行政制度改革和调整。

秦汉时期,社会治理主要是通过“礼制”与“教化”来实现的。“礼”是秦汉社会的基本制度,具有礼制与教化的双重属性。

“礼”就是要使人知道自己的责任、义务和行为准则,并成为他们心中的道德规范,然后把这些规范灌输到人们心中,从而使他们能够自觉地遵守这些规范。

教”则是通过对人们进行教育和引导来实现的,在此过程中需要教育者通过各种方式方法,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以使受教育者能知善恶,能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

秦代在统一后为了巩固政权、维护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实行了一系列有利于巩固统治的政策措施,这些政策措施必然会影响到社会治理模式。例如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推行统一度量衡以及统一文字等。

但由于这种以政治权力为中心的国家治理体系,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因而受到了强烈反对。

秦统一后虽然推行了一些有利于巩固政权的措施,但也进一步加深了民众对秦始皇的不满,使得百姓纷纷揭竿而起,秦王朝不得不面临严峻的统治危机。

刘邦建立汉朝后,为巩固统治地位,建立了以黄老思想为主导的政治制度和政治文明,这种以黄老思想为主导的政治制度,和政治文明使得秦朝“暴政”的弊端被逐步消除

刘邦在夺取政权后,采取了与民休息、轻徭薄赋等政策,使得汉朝经济社会得到了较大发展。统治者采取措施对人民进行教育,使其在思想上接受统治国家的思想文化和道德规范,促进了社会和谐与稳定,这也是秦汉时期社会治理模式转变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德治”与“法治”的合流

“德治”和“法治”是中国古代社会治理的两大支柱,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二者的内涵和特征并不完全相同,但二者最终都是为维护统治阶级利益服务的。

中国古代社会治理模式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德治”与“法治”一直处于互相渗透、互相补充、相互配合的关系之中。秦汉时代作为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政治制度中的很多内容都是在当时已经出现或正在产生着。

但是,社会治理模式则是随着社会历史发展而不断演进,虽然在秦汉时代出现了德治与法治结合使用的情况,但总体而言“德治”与“法治”之间呈现出一种相辅相成、互相补充的关系。

二者结合使用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德治与法治结合的理念贯穿于社会治理的始终。“德治”与“法治”这两种社会治理模式虽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指的具体内容有所差异,但它们作为社会治理模式,都是以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为根本宗旨的。

《礼记·大学》中曾说:“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故君子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君子居其室,无内家之亲;食其禄,不念父母之养;作其事,不念妻子之恩。”

三、“仁政”与“王道”的整合

“仁政”与“王道”是中国古代社会治理的重要理念,也是秦汉社会治理模式的重要内容。秦汉时代社会治理模式的发展变化,直接受时代理念的影响,是汉代政治制度及思想文化发展的结果。

“仁政”与“王道”这两个概念最初来源于孔子的仁学思想,后来孟子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以其为基础提出了仁政思想和王道思想。由于儒家思想强调“忠孝”与“仁义”,所以孟子将这两个概念整合为“仁政”与“王道”,将两者合称为仁政。

同时孟子又提出了一系列相关概念,认为统治者应该把百姓放在第一位,统治者应该关心百姓疾苦。

认为君主应该把百姓放在第一位,把天下当成自己的家。这些论述都奠定了孟子的“仁政”与“王道”思想,其主张的核心都是要从政治层面上维护社会秩序,维持社会稳定。

儒家思想虽然强调礼乐教化,但并不排斥法治,儒家的“仁政”与“王道”也不是说不要法律,而是强调以法为基础进行统治,是有法才能更好地治理国家。

汉武帝时期是秦汉时代社会治理模式由“仁政”向“王道”转变的关键时期。汉武帝为了巩固政权,防止豪强势力坐大,实行了一系列的中央集权措施,加强了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控制,通过法制手段强化中央集权统治。

在汉武帝的统治下,儒家思想开始影响汉代政治制度及社会治理模式。

四、从“礼教社会”到“道德社会”

秦汉时代是一个以礼制为中心的“礼教社会”。儒家思想一直是秦汉时代意识形态的主流,儒家思想以礼教作为社会治理的基本手段。

从政治实践上看,秦汉时代社会治理模式主要是依靠礼制,通过对礼法制度的建构和推行,使人们自觉地遵从礼法制度。

这一时期的社会治理模式与当时社会意识形态、政治制度以及经济基础息息相关。在秦汉时代,“礼教”以其对人的规范作用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社会成员对人和事作出行为选择、价值判断、道德评判和规范约束的思想原则和价值准则。

秦汉时代的“礼教社会”是典型的传统伦理型社会,在秦汉时代之前是一个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建立起来的宗法社会,人们普遍遵从礼法制度,形成了以礼制为中心的传统伦理型社会。

五、从封建到郡县:秦汉时代治理模式的变化

从秦汉到隋唐,中国的封建社会在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汉代实现了从封建到郡县的过渡。

自秦始皇统一全国以后,在中央的权力强化和郡县制的推行下,秦汉社会治理模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首先是在政治方面,秦汉时代的统治手段和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国家权力在加强,社会控制程度在加大。政府管理机构设置逐步完善。

其次是在经济方面,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社会财富大量增加,统治者对土地、劳动力、财富的控制也变得越来越强。最后在文化方面,统治者开始意识到文化的重要性。

统治者开始意识到思想控制对社会稳定、国家安宁的重要性。

秦汉时代社会治理模式所发生的这些变化均与社会经济、政治文明、思想文化和国际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因此我们可以从这些因素的变化来分析,和总结秦汉时代社会治理模式,在各个方面所发生的变化和发展。

首先,秦汉时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为社会治理提供了物质基础,为社会治理提供了经济支撑。秦汉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等产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在生产力的推动下,大量人口进入农业生产中,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为秦汉时期农业的稳定提供了经济基础。除此之外,当时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社会财富也大量增加。

因此秦汉时代统治者对土地、劳动力和财富等资源进行了更有效的利用和控制,进而使国家权力得到强化。

其次,秦汉时代政治文明的进步促进了社会治理模式的转变。秦汉时代在政治上实行中央集权制度,政府权力不断加强。

六、作者观点

秦汉时代社会治理模式演进的过程是一个由专制走向民主,由人治走向法治的过程,这一演进过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社会治理模式在国家政治文明不断发展进步的前提下,开始逐渐趋向于制度化和规范化。

二是从秦汉社会的发展来看,人们对国家治理的认识和理解越来越深刻,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三是从秦汉时代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来看,秦汉时代国家和地方政府都很重视对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重视对人民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

四是在国际环境发生变化后,国家采取积极主动的应对措施来处理国际关系,促进了民族融合,加强了国家和民族的联系。

秦汉时代国家治理体系不断完善,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与繁荣。秦汉时代社会治理模式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些制度性规范,如《秦律》《汉律》等。

这些制度性规范是社会治理模式演变的重要标志,也是推动秦汉时代社会治理模式不断完善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秦汉时代,国家为适应社会发展变化而制定法律规范,用法律规范约束社会行为;同时,国家还通过各种形式进行行政管理和行政监督,通过这种管理和监督促进了社会治理模式的改进和完善。

#历史开讲#

参考文献: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7

标签:秦汉   仁政   礼制   模式   社会   时代   德治   法治   思想   国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